二战后德国严重缺乏男丁,国家也被轰成废墟
有个夸张的说法,说二战后的德国想找个男人都费劲。缺乏壮劳动力,这对一个战后急需重建的国家来说无疑是致命的。然而德国却奇迹般飞速崛起了,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德国哪怕两次世界大战都战败,但资源、技术、产业等底子都还保留下来一部分。而且二战结束之后,德国在国际关系上处理相当得当,客观上形成了通吃美苏的局面。内外双方面因素都给力的前提下,人口和经济的自然恢复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德国的家底:曾经的世界第二
要说德国的底子真的不能算差,地处欧陆中央腹地,资源丰富,对科技人文的重视也不错。再加上打赢了普法战争,双方缔结《法兰克福和约》,获得了多达五十亿真金白银的法郎赔款,又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最后一课》的历史背景),获得了大量工业必须的煤铁资源。
另外,虽然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遇,但德国好歹赶上了第二次,而且因为轻装上阵,反而获得了弯道超车的效果。
总之,在一战之前,德国作为工业国家的综合国力已经和英法互有胜负,这些底子即使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败,也并没有完全消失毁灭。例如今日为人熟知的奔驰、西门子等,都扛过了大战而得以保留,这代表着德国作为老牌欧陆强国的工业底蕴并未受到摧毁式打击,只等到有了合适的机会就要重新成长起来。
二战后:从华沙的一跪说起
现在,人们每每提起二战后世界局势时,往往都不会忽略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的华沙一跪。总理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下跪致哀的举动,在当时的东欧乃至世界引发了巨大波澜,而且影响极为深远——下跪当日就是西德与波兰签订两国关系正常化条约的日子,年勃兰特获诺贝尔和平奖,年联邦德国加入联合国,在外交策略上,德国至少摆出了有诚意的姿态。
年的华沙之跪,被视为战后德国与东欧各国改善关系的重要里程碑,有评价称之为“德国总理跪下了,但德国却因此站了起来”。
年,另一位德国总理科尔,又一次在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致哀。
或许这事情也可以解读为政治家的作秀,但无可否认,哪怕只是姿态、骨子里仍是为了自己民族的利益打算,它也必然会换来一些正面的回应。说句难听的,同样是搞法西斯搞侵略,不也还有死不认账更不道歉的国家存在吗?
战后德国领导人摆出的这些积极姿态,也确实提高了德国在外交方面的形象,使得德国在世界的视野中,逐渐成为了“可以合作的对象”。
柏林墙:通吃美苏的国家
众所周知,二战失败的纳粹德国丢掉了首都柏林,之后德国便被一分为二,成为东德(民主德国)和西德(联邦德国)。二者分别奉行不同的意识形态,东德是背后站着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西德则是由英美撑腰的资本主义国家。两个国家的物理距离最近只是一堵柏林墙,因缘际会之下成了美苏双方展现各自制度优越性的“面子工程”。
美苏两方扶持两德的举动从二战结束后就已经开始,随着冷战到来,这一趋势更是变本加厉。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这个计划持续推行了四个财年,前后投往西欧的各类援助合计上百亿美元。西德也在这阵大风之中扶摇直上,迅速恢复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发展工业。
另一边,东德则在苏联的主导之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冷战期间,东德同样获得了复苏与发展,其经济、文艺、体育等方面均处于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先地位。
总体来说,德国在战后获得了有利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再将保留下来的技术、科技、产业等老本钱也掏了出来。此外,德国作为战败国,被限制发展军事力量,但这一看似“限制”的约束恰恰纠正了德国以往在军事上疯狂烧钱的弊端,更多的钱和资源不得不流向经济领域。
年,两德重新合二为一。美苏两国以德国的国土为比拼场,砸钱砸资源搞了那么久的对抗,最终却是为德国的战后复苏出了大力,也真可算是世事无常了。
人口的恢复
一个国家要快速发展,除了有合适的外在条件之外,还需要有足够的人。二战之后,德国由于战争和割地,的确损失了大量人口。大批适龄男性都顶着士兵的身份,要么死在战场,要么被盟军俘虏。据统计,二战之后德国的人口下降至不到原来的2/3,而且,大量的女性找不到适合的婚姻对象。
按一般规律,这样的局面下德国的出生率应该大大降低,等到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经济发展会更加低迷不振。
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完全如此,不少人认为这和战后大批外籍工人涌进德国有关,当时,很多找不到适龄德国男人作为配偶的德国女性,最后嫁给了外籍工人。但无论如何,二战后德国的人口并未出现明显的下滑,甚至在八九十年代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结语
直到欧盟崛起,欧洲诸国纷纷谋求脱离美国的经济控制,德国拥有数一数二的经济和工业本钱,政治上也累积了不错的名声,渐渐洗掉了二战中拉仇恨的印象,自然而然也就在欧盟内部获得了更多话语权。它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断走高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