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不上大学,就要一辈子送外卖啦
学海无涯
Vol.1
论起生活,你会发现我们时时刻刻都被各种分界线约束着。
它把每个人刻上了明显的定位,然后区分了不同的人生。
学历,或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这两天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小故事,讲述了一个初二孩子的经历。
自“双减”以来,小A就在补课的痛苦中不停苦恼着。
并不是来自于学校,而是来自于他的爸妈。
本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心,小A被父母安排了一种花式补课。
他并不是一个学习特别出色的孩子,但也不至于很差。
很多时候小A更想要的是放松一点,可终究逃不过“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人们都以为高压才能产生动力,但往往高压都只会适得其反。
果不其然,小A月考崩盘了,这让爸妈的怒火到了一个顶点。
“你怎么好意思考这么点分?”
“就你这样还怎么上大学?”
“非得考个职校,送一辈子外卖你就高兴了?”
劈头盖脸的斥责击溃了孩子的心理,于是在第二天小A选择了离家出走。
当父母在焦急中满大街寻找才找到他的时候,小A的眼里都看不到生气了。
这个故事让我感触挺多的,因为它好像能发生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寄予“考个好学校”的希望。
没有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口里的“差生”。
究其根本,每个人都向往学历,但是只包括那些“优秀”的学历。
故事里一句“考职校就要送一辈子外卖”的话。
怎么看怎么觉得刺目。
Vol.2
记得在之前的文章里曾写过一个关于相亲的事情。
我们能够发现,对于如今的人来说,学历鄙视链已经是一种很常见的东西了。
就算你来自“”、“”,不是个博士,可能连相亲角的门槛都踏不过。
对于那些职校出来的,更不用说了。
古代的人们把出身当做标准,现在把学历当成标准。
就比如说前段时间一条引起了热议的新闻。
有一名自诩达到了保研资格的大四学生在网络上发出了对于北大师资力量的质疑。
原因是北大数学院的一名博士导师,他的硕士学位毕业于一所不出名的地方院校。
对于这位学生来说,他觉得这是一种很低的学历表现。
甚至是“对北大师资的侮辱”,一度发言希望北大整顿。
在这条新闻里,又一次把“第一学历”这个词语拿了出来。
尽管早在年的时候,教育部就已经明确了不存在这样一个说法。
可这些言辞终究还是把“学历鄙视”这种东西放在了明面上。
诚然,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否定一个优秀学历的重要性。
尤其是当这件事和工作挂钩了之后其中差别更是明显了。
之前张雪峰的一场关于“要不要考研”的演讲中有一个上了热搜的片段。
张雪峰给出学历很重要的观点时,一名嘉宾用“自己的公司全都不是名校毕业的员工”来反驳他。
而他给出的回应却是:“所以你们公司不是强。”
这是一件很现实的比较,好学历似乎总是会更受人眷顾。
确实在高学历的情况下,不少学生都会得到更加全方面的教育,有着出众的能力。
但这一定意味着被视为“低学历”的职校那些低人一等吗?
我觉得不然。
Vol.3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学历大抵就是人生体面的象征。
有的人穷尽一生都在追寻这份“体面”,寒窗苦读到头来也没能读出个所以然来。
体面真的只是学历拔尖就够了吗?
人生百态,给出的答案已经说得太明白。
什么是职校?
那些专注于培养技术人才的学校就是了。
为什么在今天的人们心里,职校生依然是最底层的那一个?
大抵还得归咎于无法磨灭的“白领至上”思想。
不论哪一个时代,技术永远都是不会落伍的那个。
在以制造业精湛为名的德国,技工虽然带着蓝领的帽子,却有着绝对不逊色于白领的待遇。
每一个行业都迫切渴望这些代表着技术的人才,整个产业中甚至有50%都是技工。
以前我们看不起工人,只憧憬能不然双手沾染尘土的工作。
可现在的这些蓝领,完全能够和那些“高高在上”的白领同坐一桌喝着咖啡,身上还穿着优雅的西服。
俗话说,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傍身。
太多人只看到了“工”字身上浅显的那层苦,却看不到“工”背后顶梁柱般的潜力。
所以在看到文章开头那个故事的时候,我是很诧异的。
什么叫“上了职校就只能一辈子送外卖”?
且不提为职校正名的事情,送外卖好歹也是一份勤恳务实的工作吧?
更何况,真正学得技术的人才,又怎么会被一句话局限呢?
Vol.4
之前曾有一篇采访介绍了一位广东姑娘小B的旅途。
在中学期间,她没能获得出色的成绩,很难进入理想的学习。
几经考虑,她的父亲选择送女儿去职校学习她喜爱的烹饪。
怀着惴惴不安的心,小B来到了珠海求学。
但映入眼帘的并不是人们口中多么不堪的生活,而是一片全新的天地。
学校为学生准备了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并且不留余力地培养他们的技能。
生活中,还有形形色色有专业老师带队的兴趣社团陪伴。
学有所成后,他们更是可以由学校资助去参加各个地方乃至世界范围的比赛。
职校,真的没有你想象中那么不堪。
在国家的扶持下,这些被贴上“低学历”标签的学校都在全心全意地培养人才。
最终,在勤奋学习下,小B成了一名很出色的糕点师,还考上了重点大学。
她的闺蜜也成为了新葡京酒店的西点师,别人眼里不起眼的她们是真实的在发光发热。
曾经看到一个大V评论我们这次“双减”的执行,大体方向就是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一条路是高等教育,一条路是职业教育。
尚且不说什么分流的问题,倘若能二者兼顾,相比那才是“人才”真正的样子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也应该为自己做选择。
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那最闪光的一颗星,更多的属性大抵都是不甘平凡的普通人罢了。
那么,既然大家都是普通人,为什么不多一些互相认可呢?
学海无涯,有教无类。
即使是职校,也是能绽放星光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