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丨希特勒的男孩纳粹德国时代的
自人类用文字记录历史以来,军事在其中就占据着至关重要的篇幅。战争成就英雄,也揭露丑恶。累累白骨在撰写灿烂传奇的同时,也提醒人们勿忘和平的代价与可贵。观史,不仅可知兴替,更使人明智。澎湃防务将不定期推出“军史”栏目,以飨读者。
“IchhabekeineFurchtvorihr,weilihreKinderhintermirstehen”。这句话是希特勒对他的政敌所说的,意思就是:“我并不畏惧你们,因为你们的孩子站在我的身后。”这从侧面展现了纳粹政权令人不寒而栗的控制力。
纳粹德国时代,纳粹政权通过立法以及种种手段几乎将所有的德国青少年吸纳进了以希特勒本人命名的组织——希特勒青年团,然后像制造流水线的产品一样为他们规划好一切。其终极目的,就是将这些年轻人投入战场,为德国的战争机器服务,直至献出年轻的生命。上世纪20至30年代出生的德国少男少女几乎完全被纳粹所占有,没有哪一代德国人有过他们那样的悲剧命运。
纳粹德国青年领袖巴尔杜·冯·席腊赫
巴尔杜·冯·席腊赫
若要解释希特勒青年团这一庞大的组织,就必须从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德国人——巴尔杜·冯·席腊赫说起。席腊赫善于交际,出生于一个颇具国际视野的家庭。席腊赫的父亲退伍后在魏玛宫廷剧院任总经理。由于席腊赫的父母在家里只说英文,因此席腊赫直到5岁时才开始学习德语。
席腊赫哥哥卡尔比小席腊赫大7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卡尔跟众多德国青年一样梦想作为普鲁士军官在前线为祖国奋战。但随着德皇的退位以及魏玛国民议会接受《凡尔赛合约》,对卡尔来说,他的整个世界彻底崩溃了——他选择了自杀。席腊赫的家庭本就对新生的魏玛共和国持怀疑与不满,而哥哥的自杀更加强了席腊赫对魏玛共和国的仇恨。为了表示对新政府的抗议,他父亲放弃了剧院总经理的职务。席腊赫也从寄宿学校回到了家里,由私人教师来授课。在席腊赫逐渐成长的时候,也正是德国国内各种各样的运动此起彼伏之时。
17岁的席腊赫满怀热情参加了“青年贵族”,这是一支由非法的“黑色德国国防军”军官们领导的“民族”军团。年3月,当刚刚被释放的希特勒在魏玛开始他的宣传攻势时,席腊赫瞬间就被希特勒吸引。18岁的席腊赫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纳粹党和冲锋队。年,席腊赫搬到慕尼黑,在那里学习英国语言文学、日耳曼语言文学和艺术史。然而,席腊赫根本无心学业,真正让他全心投入的是在慕尼黑大学为纳粹大学生小组网罗新的成员。同时,席腊赫还与当时希特勒的私人秘书鲁道夫·赫斯建立了联系——他曾给这位希特勒最信赖的人做过书面工作。
年秋的一天,席腊赫在慕尼黑散步的时候偶遇了希特勒。希特勒认出了这位来自魏玛的年轻崇拜者,并请他到自己的寓所里。激动万分的席腊赫建议举办一个大型的大学生集会,并希望希特勒能够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说。一开始,希特勒这个曾经被维也纳美术学院拒绝的申请者对给大学生演讲的信心严重不足。煽动满腹怨言的无业者和国防军官兵对他来说没问题,但面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希特勒并没有把握。然而,在席腊赫的狂热乞求与热情邀请下,希特勒让步了:如果这位20岁的年轻人能够让宫廷啤酒厂的大厅里坐满了人,他就答应来。但在席腊赫组织下,在活动开始之前一个小时,大厅就已经水泄不通。而希特勒的演讲也博得了大学生一阵阵热烈的欢呼和掌声。
通过这次机会,席腊赫迅速获得了希特勒的青睐。短短几个月内,席腊赫就爬到了纳粹慕尼黑高等学校分部的最高领导的地位。由于他的宣传能力,这个分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依靠希特勒的支持,年7月,21岁的席腊赫击败了所有竞争对手,成为纳粹大学生联盟全国领袖,并进入纳粹党领导层。从这时起,席腊赫的命运与“希特勒青年团”这个组织产生了再也无可回避的交集。
狂热的希特勒青年团团员
少年团,骑士团
实际上,早在年纳粹党就建立过类似希特勒青年团的组织或者说前身,当时命名为阿道夫·希特勒少年冲锋队。在希特勒的啤酒馆暴动后,该组织就解散了。年又重建,并正式命名为希特勒青年团。
席腊赫认为这个组织正是发挥其才能的地方。在与另外一位竞争对手较量中,他的一句话说服了希特勒,“我将发起一个迄今为止德国从未见到过的最伟大的青年运动。”年10月,希特勒正式任命席腊赫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全国青年领袖”,领导国社党大学生联盟、希特勒青年团以及国社党学生联盟中党的后备力量。
“青年人必须由青年人来领导”——巴尔杜·冯·席腊赫抓住了希特勒的这句口号,大肆扩张他的组织。在席腊赫的领导下,希特勒青年团的各级组织用随风飘扬的旗帜、战斗歌曲和口号吸引着无数渴望参加活动的年轻人。
年年底,希特勒青年团的人数就已经上升到了约10万人。短短两年后,这个人数竟膨胀到了万人。年,德国政府正式出台法律规定希特勒青年团是国家青年组织机构,所有10至18岁之间的青少年均要加入,同时其他青年组织全部被禁止。同一年,席腊赫在“新年号召”中宣称这一年是“德国少年团年”,第一次将这一年10岁的全体儿童纳入希特勒青年团下属的儿童组织——德国少年团,在“全体青年忠于元首”的口号号召下开始了一场巨大的宣传运动。为了抓住“德意志未来”们的心,青年组织为男女少年儿童提供此前只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参加的业余活动:穿越整个德国的旅行,徒步漫游,骑自行车,以及户外野营。这些有趣的团队游戏和冒险,对孩子吸引力是致命的。
此外,漂亮的制服也是吸引那一代德国少年儿童的重要武器。根据那个年代的少年团队员的回忆,“制服就是一种礼服”。谁要是获准穿上渴望已久的少年团队服,谁就感觉被接纳加入了穿制服的、由帝国事业奉献者组成的团体。在越来越要求一体化的社会里,青年团组织让这些年少懵懂的孩子们在集体活动中获得了融入感,进而通过响应“元首”的号召感到了自身价值的提高。不仅如此,新加入的德国少年团队员还必须走进旧的日日耳曼骑士团要塞的哥特式大厅,完成一个宣誓仪式。席腊赫则通过广播向全国讲话,“整个年轻的德国,在今天是一个由忠诚的誓言连接在一起的骑士团。”当孩子们在火把的照耀下集体高唱歌曲的时候,不少人都产生了令人兴奋的战栗和融入这个大集体之中的自豪感。虽然到年为止,参加希特勒青年团都是自愿的,但只有极少数孩子能够顶住普遍存在的压力以及相关活动的诱惑。小时候被集体排除在外,对孩子来说,几乎是最难受的事情。
德国少年队队员正在进行一场比赛,这是希特勒青年团的儿童组织。
时刻为战争准备
如此一来,几乎所有14岁以下的德国儿童从此以后只能在纳粹的组织里进行集体活动。按照纳粹的种族主义思想,只有“生存斗争”中的最强者才能保护自己。因此,德国少年团的孩子们从一开始就必须服从各种严格的要求。服役的头几个月,10岁的孩子就要准备“少年团的考验”。通常要通过三项运动:12秒跑完60米,跳远2.75米,投掷棒球25米。此外,他们还必须通过一次勇气考验:从柏林帝国体育场游泳池的5米高台上往下跳。除了体育锻炼,少年团的日程上排满了入伍前的训练。他们通过长时间的队列操练、点名集合以及行进,养成对纪律的严格遵从。在周末和假期营里,少年团的队员们还得进行野外侦察训练,依靠地图和指南针穿越陌生区域,练习通信报告、目标识别和距离判断,用军队的规章制度来决定从早点名至晚点名的营地活动。
此外,体育协会和体育馆的工作人员和训练负责人还会在特别建立的帝国体育学校里对希特勒青年团成员进行培训。因此,使用小口径步枪进行射击训练对于14-18岁的希特勒青年团团员来说可谓家常便饭。仅年,就有万青年完成了希特勒青年团的射击培训。培养了2万名射击积极分子。射击技术最好的还获得了优秀射手奖章。在席腊赫看来,这些孩子根本就是不穿军装的后备军。
不难看出,在对德国青少年的教育方面,体育是占第一位的必修课。希特勒曾宣布,锻炼身体是培养青年的最高要求:全部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是灌输单纯的知识,而是培养健全的体魄;其次是精神能力的培养,最后才是知识的传授。其教育的核心也是训练普通民众具有严格的团队精神和工作热情。在体育运动中,在“身体与意志的锻炼”中,德国的青年人必须展现出适宜战争的性格特征。在教育中,也强调必须具备所谓日耳曼民族特有的道德:忠诚、勇敢、坚韧不拔、服从。
为了荣誉与认同,不计其数的青年人在无数的体育活动中奋力竞争希特勒青年团的优秀奖章。他们不知疲倦地穿梭于地区体育比赛、春季越野赛跑、冬季运动会,以及“元首”十项全能运动。
除了残酷的军事训练和令人困倦的纳粹思想课外,席腊赫还提供了许多更具诱惑力的选择。除了上文提到的旅游与野营外,孩子们还会在合唱队里一起唱歌,学习演奏乐器,并在乐队的伴奏下行进。有表演天才的还能参加话剧表演队。希特勒青年团的“成就教育”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奖章、奖金,鼓励那些在“帝国音乐节”、“帝国戏剧节”、体育竞赛或者“帝国职业竞赛”中证明了自己的才艺的青少年们。
一旦孩子们年满14岁,就可以从少年团转入希特勒青年团。其中,希特勒青年团的特殊支部尤其受到欢迎。比如在希特勒青年团的飞机驾驶和航海队里,男孩子们在学习的同时已然熟悉了德国国防军各个技术兵种的要求,为他们将来在侵略战争中服役做好了准备。
早在年,希特勒就宣称:“一个新的审美类型产生了。不再是肥胖的啤酒小市民,而是身材苗条而修长的青年,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象征。他(们)叉开双腿,神气十足地站在这个地球上,身体健康,思想健康。”年,纳粹设立了“希特勒青年团全国体育竞赛”,它的宗旨是充分展示德国的“力量与不可战胜”。帝国教育部还在年设立了农村年,规定14-15岁的学生要在4-9月择机去农场劳动8个月左右。这些孩子要离开熟悉的环境,住进空置的谷仓、厂房、古堡里进行集体劳动。这对他们的意志和身体在客观上是一个极好的锻炼,因此这一运动在战后还被积极评价。
在思想教育方面,为了让纳粹思想融入教育系统,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和纳粹教育家恩斯特·克里克的《国家政治教育》成了必修课。德语课上充斥了古代英雄故事和纳粹名篇,早已失去了基本的文学性。历史课则通过片面展现德国光辉自豪的历史来唤醒青年心中对德意志民族和纳粹帝国的热爱,使之愿意为此付出任何牺牲。不过,历史课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例外,即《凡尔赛合约》,目的是让德国青少年时刻牢记这个“耻辱的和平”。这等于时刻提醒青少年们,无论如何德国都必须收回-年失去的领土,关心这个问题也是所有德国青少年的义务——这也给他们之后端着枪闯入他国土地提供了心安理得的理由。
当青少年年满18岁以后,他们就可以加入纳粹党、劳工阵线、冲锋队之类的团体。如果这些年轻人在这些斯巴达式的劳动锻炼后还没有融入纳粹主义的思潮,那么他们就会被送进国防军服役2-4年,退伍后再次会有各种官方或社会组织控制他们。总之,他们的命运中不再有“自由”二字。
总之,希特勒青年团在战前的活动主要是组织青年人进行身体、意志与纪律的锻炼。他们发动冬季赈济、集体宿营、长途步行以及体育竞赛。他们还对青少年组织不少军事专业培训活动,比如摩托车、滑翔机、摩尔斯电码、骑马和帆船。德国在二战中杰出的飞行员之所以层出不穷,与希特勒青年团飞行协会的作用不无关系。
进行射击训练的希特勒青年团团员
炮灰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希特勒青年团立刻转为为战争服务。年的波兰战役中就有位响应号召从军的希特勒青年团小队长阵亡。威廉·夏伊勒在他的著作《第三帝国的兴亡》中描述了他在西欧闪击战中看到的英法年轻人和德国年轻人的区别:一边是精神萎靡、体格瘦弱,一边是斗志昂扬、身体矫健。虽然这可能只是战争初期双方的对比,但毋庸置疑,希特勒青年团为德国整体的备战做了充分的准备。它使年轻的孩子很早就被无意识地引导入一个满是制服的世界,让他们在那里学会了服从命令,习惯军事化管理,适应军民的生活差异。
到年,纳粹颓势已显的时候,德国抽调了近2万名希特勒青年团团员组建了一支精锐的装甲师,并编入党卫军部队序列,命名为“希特勒青年团”师。年6月,盟军登陆诺曼底后,这支平均年龄连17岁都不到的装甲师是最先赶到战场上与盟军较量的部队之一。这些德国青少年在经验丰富的职业军官的领导下,让盟军士兵对他们的态度从轻视变成了敬畏——这当然与他们之前受到的各种体能与军事锻炼,以及意志和思想教育息息相关。
可以说,纳粹的洗脑是如此成功,以至于哪怕是在最绝望的处境中,这些“‘元首’的男孩”依然对最终胜利坚信不疑。从年1月起,为了应对盟军的空袭威胁,中高年级的学生(9年级,也就是大致16岁)开始被征用为高射炮辅助人员。年9月的德国虽已颓势尽显,但绝望中诞生的人民冲锋队仍征召了从17岁到60岁的所有人员继续战争,到年更是将15岁的孩子也送上了战场,使这些几乎没有任何军事技能的人白白成为纳粹帝国的炮灰。
当战争结束后,希特勒青年团于年10月10日正式宣布解散。在战争废墟上诞生的联邦德国,在对纳粹历史进行审判与反思的基础上,开始用鼓励个性化发展的思路来引导新一代的德国青少年,让他们有更广阔的世界观,并对一切充满好奇。
(作者系二战史作家,著有《黑天鹅之死:武装党卫军后一战》、《钢铁、鲜血、神话:党卫军第2装甲军与库尔斯克南线之战》、《武装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团师全史》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