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车臣战争之二

治白癜风的办法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146226.html

兵连祸结的车臣战史

第一节:深山迷雾中走出的瓦伊纳赫人

位于山南的阿尔贡的车臣人的古堡,阿尔贡村与伊奇克里亚山区中的韦杰诺村都是古代车臣人部落联盟会议所在地

车臣到处都有这种古堡的历史遗迹,这些古堡建于10到13世纪。是车臣人为了抵抗蒙古人、波洛伏奇人的侵略杀伐而兴建的保卫设施。现在已成为历史名胜,供人游览。

车臣和北高加索各现代民族一样,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民族,而是各古代民族千年交通相融的历史产物。因北高加索地处亚欧民族迁移的路口,众多民族都在这块土地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血脉。

公元前8世纪时,控制北高加索的是斯基泰人。斯基泰人为印欧民族的一支,很早就和高加索的原住民亚迪格人有往来,因为遭到萨马尔特人的压力而迁至北高加索定居下来。公元前6世纪时,一部分斯基泰人向西入侵多瑙河流域。另一部分向南越过大高加索山脉,打败乌拉尔图侵占外高加索,从亚述手中夺走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公元前3世纪末建立斯基泰王国。但在与波斯帝国的连年战争中,国力日衰。最后又退回北高加索。

公元前4至1世纪,印欧民族中的另一支萨马尔特人征服斯基泰人成为北高加索的主宰。

早期入侵高加索的塞人的分支萨马尔特(萨马提亚)骑士

在公元纪元最初几年,一个叫阿兰的游牧民族又压服萨马尔特人成为北高加索地区的主体民族。北至顿河,南至高加索,东至中亚和里海以北草原,西至黑海的广大地区,莫非阿兰部落的领地。大多数阿兰人属欧罗巴人种高加索类型,身材高大,皮肤白皙但略带深色,鼻隆起。还有一些从亚欧大草原迁移来的游牧民族,因为长期和阿兰人生活在一起,对阿兰人产生民族认同,也自称阿兰人,这部分阿兰人大部分居住在顿河以东,属蒙古人种。

和阿兰人一起生活在北高加索的还有上百个土著部落群体。这些古代部落少则几百人,多则万人。而同一时期在古希腊的著作《地理学》中提到了住在大高加索山脉中部的居民和他们组成的土著部落,这些部落居民自称“瓦伊那赫人”。瓦伊那赫人在古高加索语中的意思是“自已人”,说明这些部落群体相互之间有相互依存的联系。这此大山民族主要以畜牧业为生,没有文字,不能记载自己的历史,其来源已无法考证。对瓦伊那赫人的认识,也只是知道他们创造了古老的卡雅肯特——哈喇乔伊文化,这个时期属于青铜时代末期和铁器时代初期。

瓦伊那赫人与新迁来的阿兰人开始了初步的民族融合,双边交往密切。这些瓦伊那赫人迁居到平原和阿兰人和平共处,称为平原瓦伊那赫人。拒绝接受阿兰人的瓦伊那赫人,也被称为山地瓦伊那赫人。

北高加索的阿兰人为了应对占据外高加索的罗马帝国的威胁。成立了一个以阿兰人为主,联合了萨马尔特人、亚迪格人、达吉斯坦人和瓦伊那赫人的“砾石沙漠王国”,也称阿兰那,在中国的古书中又称为奄蔡。

在公元4至6世纪,匈奴人入侵阿兰领地。年,阿兰人和匈奴人在顿河展开大战,阿兰人的马拉战车不敌匈奴人的骑兵,遭到惨败,国王被杀。

阿兰人在反抗匈奴人入侵的过程中,民族发生分化,一部分与哥特人、日耳曼人一样为躲避匈奴开始了民族大迁徙,一部分投降依附于匈奴人参加西征。造成现在从东欧到意大利、西班牙,甚至北非沿地中海地区都有阿兰人的后裔。还有一部分阿兰人坚守故国抗击匈奴入侵。而瓦伊那赫人也同样遭到了匈奴人的袭扰,他们一部分退入大高加索深山。一部分坚守在大高加索山麓下平原和山地的家乡,与流亡到此的阿兰人和入侵的匈奴人即有冲突也有融合。

公元8世纪时,突厥人中的一支阿扎尔人又入侵阿兰那,经过和匈奴的战争,阿兰那已经元气大伤,终于亡国。接着是新兴的阿拉伯帝国与阿扎尔人争夺北高加索。随着阿拉伯帝国衰弱和基辅罗斯大公斯维雅托斯拉夫远征击败阿扎尔人。阿兰人趁机得以重新复国。

元9世纪时阿兰人的早期封建制国家出现,不断强盛。到10世纪时,阿兰人接受了东正教,并影响了格鲁吉亚人和许多依附于阿兰的北高加索民族也接受东正教。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阿兰人以不同的比例和高加索地区的其他众多民族相合,构成了现代大多数北高加索原住民族的前身。其中就包括瓦伊那赫人和阿兰人的共同后代车臣和印古什人、巴兹人。

7世纪车臣这个名字出现在了亚美尼亚人的历史记载中,这一名字用于称呼阿尔贡河边的大车臣村庄中的村民,后来成了整个车臣民族的族称。在车臣人口述的历史中,他们的祖先是从高加索中部山脉伊奇克里亚地区迁移而来的瓦伊那赫人,这些居民沿松扎河各支流定居,建起了一座座村庄。这些村民自称是“纳赫乔人”,意即“平民百姓”或“庄稼汉”。某个地区相邻和血缘相近的车臣村庄组织起来,形成了“杰耶普”,即通常意义上所说的部落(длемя)。部落头人们定期或遇到大的事件时都聚集到大车臣村庄中开会,大车臣村庄就成为一个固定的部落会议会场,成为古车臣人的政治中心。后来这个会议中心又从大车臣村南移到了伊奇克里亚的韦杰诺古镇。

对于车臣部落的形成,车臣人口传历史曾谈到他们的先人中一个叫阿里阿拉布的人,此人因为犯了罪逃亡至阿尔贡河流域地区。他的儿子纳奇虎力大无群,神勇无比,被称为“图尔帕尔”,意即壮士。他在奠定车臣部落基础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也成为车臣民族开始形成的象征。据考证,车臣民族开始形成的时候属中世纪早期,这时车臣人的居住地属于阿兰人建立的早期王国的一部分。

据车臣人口述历史,在13世纪时,为躲避蒙古人和突厥波洛伏奇人,车臣部落上层曾在伊奇克里亚的韦杰诺古镇召开会议,会后组成了一个部落联盟,出现了部落之后,民族之前的具有同一语言、地域、文化、经济的“部族(народность)”。许多民族感强烈的车臣人基于这个历史原因,主张将车臣共和国改称为伊奇克里亚共和国,把古都韦杰诺视作是“伊奇克里亚祖国”的历史发祥地。伊奇克里亚到底是部族还是国家,这是一个很有争议,也是切中要害的现实历史问题。因为车臣民族分离主义者在对外宣传时也一直声称,历史上的伊奇克里亚国(实际上只是部族)证明车臣早年曾有过建国的历史,一族一国,车臣人应该享有民族独立的自决权利。

13世纪蒙古人侵掠欧亚,年成吉思汗孙子拔都攻陷了阿兰王国的都城马戈斯,阿兰王国解体。继而平原上的其他阿兰人的公国也纷纷被蒙古铁蹄征服。为躲避蒙古人的杀掠,车臣全族迁至捷列克河流域定居下来。在那里,车臣人强化了军事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称为“西姆西尔”。年至年,突厥化的蒙古征服者“瘸子”帖木尔入侵高加索。史料记载,车臣人和其它高加索山地民族——被外人统称为契尔克斯人,坚壁清野,烧毁了亚速海和库班河之间的牧场,导致正在外高加索征战的帖木尔的战马失去草料。帖木尔施以报复,摧毁了契尔克斯人的城堡,抓走大批契尔克斯人。车臣人形成早期封建国家的雏形“西姆西尔”也在这次打击中解体,车臣人从部族转向国家方向的历史发展进程被外力所延迟。

帖木儿像

从中世纪至19世纪,在平原地区的车臣人的经济来源都以农业为主,种植小麦、玉米、向日葵,也有种植少量西瓜、黄瓜、南瓜和洋葱。在山区的车臣居民主要从事畜牧业,主要放养细毛绵羊、山羊、还有牛、羊、兔、马。家庭手工业以皮革制造、陶器制造、毛皮制造业为主。车臣人还建立了自己的原始石油开采业,从天然和人工井中抽取石油,当然不是用于提炼工业用油,而是将它们做成车轮的润滑剂和治皮肤病的外用药,送到俄罗斯的市场上售卖。从17工世纪至18世纪,车臣社会发生经济分化,出现了贵族群体“爱利”,一些自由农民“乌兹金”占有了大量土地,剥削依附于他们的农奴“好劳仆”。有的“爱利”自命为大公,建立起公国。在车臣出现过好几个公国,如阿尔金公国和车臣公国。但这些车臣人的公国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国。公国仍然处在部落长老和宗教毛拉的权威下,大公的权利受到限制,其决策要实施必须经长老会议的通过和毛拉的认同。大公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或几个村庄的村长,代表部落上层和教士的利益。因为部落制度根基深厚,几个车臣人的公国也没有结合成车臣人的统一国家。

四分五裂的车臣公国和部落经常受到邻近强大的高加索民族的欺凌,诺盖人、卡巴尔达人和土尔扈特人常常袭击车臣人的村庄,抢走他们的牛羊,甚至将车臣人抓走充当奴隶。面对邻族威胁,车臣人将部落会议的中心又移到了大车臣村庄,以大车臣村为中心联合反抗。17世纪中期,车臣人仿效俄罗斯人“请瓦格良人为王”,请来达吉斯坦大公图尔罗夫家族来做他们的大公,在图尔罗夫家族的治理下,车臣人团结强大起来。一旦有了实力,车臣人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劫掠诺盖人、卡巴尔达人和土尔扈特人的财产牲畜,绑架异族人口从事奴隶贸易。这个异族人建立的图尔罗夫公国后来又被车臣人推翻,统治者家族成员不是被驱逐就是被杀死。

就在车臣人由部落宗法制度后期向封建制度前期转变的关键时刻,一个强大北方邻国的阴影正渐渐逼近车臣人世代居住的北高加索地区。沙俄帝国的扩张成了车臣人最惨痛的噩梦。

第二节《高加索战争》

高加索起义军准备袭击沙俄军

描写年高加索战争的一场战斗的一幅油画。车臣人与冲锋的哥萨克骑兵交战。哥萨克骑兵精于骑术。从图上可以看到哥萨克人在马上熟练地做站立、开火、倒立。

领导车臣、印古什、达吉斯坦人起义反抗沙俄统治的伊玛目沙米尔,还有他的助手“穆里德”们。左上角的一位是沙米尔*巴萨耶夫。为了纪念这位抗击沙俄的民族英雄,不少车臣人取了与他同样的姓名。年被俄军击毙的车臣头号恐怖分子与他同名。

早在10世纪时,基辅罗斯(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民族的共同祖先)大公斯维雅托斯拉夫就曾征服过北高加索。16世纪后半叶,伊凡雷帝派兵征服契尔克斯和卡巴尔达公国,在松扎河和捷列克河交汇之处建立了沙俄在北高加索的第一个殖民据点——捷列克河要塞。在年至年的俄土战争中,俄军击败土耳其奥斯曼军,夺取了北高加索主要据点亚述。年,土军又击败俄军,迫使彼得一世签署《普鲁特和约》,亚述得而复失。年,沙皇彼得一世派大军击败波斯开进北高加索和里海西部沿海地区,筑造城堡,建立哥萨克村庄,企图控制北高加索和环里海地区。年至年,沙俄联合奥地利击败土耳其,亚述又一次易主,成为沙俄掌中之物。叶卡特琳娜二世在位期间,于年和年两次对土耳其用兵。从土耳其手中夺取了克里米亚半岛、从南布格河到德涅斯特河之间的黑海北岸地区、外高加索的格鲁吉亚。年至年,发生了伊-斯-兰领袖曼苏尔领导的北高加索民族大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沙俄军队在北高中索大举修筑城堡要塞,增兵移民充实边疆,加强控制北高加索。年至年和年至年沙俄军两次大败波斯卡沙尔王朝。波斯被迫签订割地条约,将其最后占有的外高加索全部土地和权利拱手交给沙俄。至此,高加索争霸战以沙俄完全占领高加索而告终。

抗击沙俄入侵高加索第

抗击沙俄入侵高加索第一位起义领袖曼苏尔

在沙俄对北高加索殖民初期,即16世纪四五十年代至年这年间,车臣人和前来北高加索拓殖的俄罗斯人和沙俄帝国开始了初步交往。车臣的各个部落游走周旋在争夺北高加索霸权的土耳其、沙俄和波斯三国之间,朝降暮叛,左右逢源。不同的部落在不同的时期都会选择不同的依附对象,联合大国盟友攻击不同的敌人。车臣民族没有统一长期的对外政策。同样,在车臣人和俄罗斯人的关系上,即有联合也有冲突。

车臣人与沙俄联盟的史实有:16世纪40年代,在沙俄军初到捷列克河时,包括车臣人在内的北高加索各民族因长期受到土耳其和克里木汗国的欺压,援助俄军击败了当地的土军和克里木汗国军队。16世纪50年代,在阿尔贡峡谷的车臣部落向沙皇效忠。在16世纪70年代,车臣人中的一支达尔金部落和哥萨克移民联盟,打击达吉斯坦和阿塞拜疆的土军。16世纪80年代,车臣部落械斗,许多车臣人逃亡到俄罗斯捷列克河要塞,受到接纳。18世纪20年代,彼得一世和瑞典作战时,驻捷列克河的俄军兵力被削弱,获得当地车臣部落的粮食援助。年,车臣人援助格鲁吉亚国王抵抗土耳其的侵略,在格鲁吉亚国王的撮合下,车臣平原地区的部落和沙俄结盟。18世纪后四分之一世纪,大部分车臣部落向叶捷卡特琳娜二世女皇效忠。

沙俄和车臣人冲突的史实有:年至年,车臣东部的部落消灭了入侵达吉斯坦北部的沙俄军。年,达吉斯坦的车臣部落配合波斯军摧毁了松扎河要塞。年沙俄军在经过达吉斯坦时,遭到当地安德列耶夫村的车臣村民的袭击,沙俄军屠村,杀害一半村民,烧毁村庄。年,一万多车臣村民在大车臣村起义,杀死了亲沙俄的部落贵族,科赫将军率俄军镇压,反被起义军消灭。年,大车臣村的村民又次发动起义,俄军由弗劳恩道夫将军率领前来镇压,义军及时撤离,俄军劳而无功。

在这年间,车臣人与沙俄关系的疏密随着地域产生明显的变化。依据地域可将车臣人分为捷列克河流域车臣人、平原车臣人和山地车臣人。捷列克河流域车臣人指松扎河右岸24村和捷列克河北村庄的车臣人,这些部落亲俄,与当地的俄罗斯移民和哥萨克也一直保持良好的关系。平原地区的车臣人指捷列克河以南和大高加索山区之间的车臣部落,他们大部分时期与沙俄政府持合作态度,向沙皇效忠,但和沙俄关系并不稳固,经常摇摆不定。山地车臣人指大高加索山脉的车臣南部山地和达吉斯坦山地的车臣人,他们最为封闭保守,反抗沙俄初期的殖民渗透也最坚决,对沙俄的敌视也最强烈。而且经常抢夺俄罗斯移民的牲畜,绑架俄罗斯人当人质敲诈赎金,或当作奴隶出售。

车臣人这种在沙俄殖民扩张初期形成的“地缘政治”一直延续到现代。无论是高加索战争、20世纪20年代的反革命暴动、卫国战争期间的大规模亲德反苏叛乱,还是当代两次车臣战争。居住在山地的车臣人一直是反抗中央最坚硬的民族堡垒。

年是车臣人历史上的转折点,车臣人和沙俄的关系随着沙俄殖民政策的加强开始上升激化为对抗关系。这一年,由于格鲁吉亚京城第比利斯被土耳其军攻陷,沙俄军应格鲁吉亚皇室请求,受命翻越大高加索山脉进入山南的格鲁吉亚,车臣人的聚居区正好挡在沙俄军的必经之路上。保守家乡的当地人和借道的沙俄军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武装冲突。

年,沙俄军击败土军,吞并东部格鲁吉亚。出兵征服北高加索民族,打通沙俄本土和东格鲁吉亚飞地的通道成为了当务之急。当时车臣已进入宗法部落制度后期和封建农奴制度前期,主要从事农牧业,开始与外高加索和中东地区有少许的经济往来,各部族之间冲突不断。沙俄的殖民侵略又一次打断了车臣自然的民族发展历程。面对沙俄强敌,大高加索山的车臣各部落联合起来,会合达吉斯坦的其他北高加索山地民族奋起反抗。从年至年,沙皇在高加索用兵近50年,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沙俄军增兵最多时曾达到20万,才基本征服了北高加索山地民族的反抗,稳定了压榨奴役北高加索民族的殖民体系。史称高加索战争。

高加索战争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年至年,也是高加索总督叶尔莫洛夫就任期间。叶尔莫洛夫年就任后,对车臣和达吉斯坦人采取了主动进攻的战略,征服了北高加索。

由于车臣民族的政治架构只是基于原始的家族和部落基础。而且沙俄扶持的用于代理统治车臣人的部落首领和大公,不是被驱逐就是被杀死。这使得沙俄无法像控制别的民族一样,通过收买上层实行间接统治。车臣民众在高加索战争一开始,就首当其冲,与沙俄占领军刀兵相见,遭受了惨重的民族浩劫。

在战争第一阶段,高加索总督叶尔莫洛夫对车臣抵抗民众采用了残酷的“三光”政策,其手段之凶残就连当时在位的亚历山大一世沙皇也难以接受。如年9月,沙俄军围攻达达尤尔特村,村中几百人被杀,仅有少数老弱妇孺幸免。

画家笔下描绘的沙俄军屠杀车臣村民的情景

给车臣留下恐怖回忆的沙俄高加索总督叶尔莫洛夫将军,他主张用美国西班牙屠杀印弟安人的方式来对付高加索反抗的原住民

吉斯坦宗教领袖拜布拉特·泰米耶夫号召下,年达吉斯坦和车臣人发动起义。起义军攻占了沙俄军建筑在捷列河岸边和车臣西部的2座城堡。年1月,叶尔莫洛夫亲率2万沙俄军包围了仅2千人的起义军。战事极其惨烈,最后起义军全部战死。沙俄军随后对车臣村庄进行残酷的大扫荡。沙俄军所到之处,一片枯骨焦土。泰米耶夫本人在5年后被沙俄雇佣的杀手暗杀。

沙俄军队不仅摧毁了车臣村落,甚至连让车臣人打游击的机会也剥夺了,叶尔莫洛夫下令俄军砍伐森林,使车臣人无法隐蔽。车臣起义军只有逃进深山,眼睁睁看着村庄被焚烧,田园被侵占,亲人被屠杀。叶尔莫洛夫时代流传下来的车臣古老民歌以悲壮的曲调唱道:

往森林中逃吧,我的家人!

保重,妻子;保重,孩子们

俄罗斯敌人为我们布下了天罗地网!

叶尔莫洛夫发动了战争

即使在森林中他也能抓住你们

年至年第二次沙俄—波斯战争和年到年沙俄—土耳其战争期间,车臣和达吉斯坦部落都曾配合波斯和土耳其爆发起义。可波斯和土耳其被击败,退出南高加索,起义也随之被镇压。

第二阶段从年至年。在伊-斯-兰穆里德教派领导下,车臣和达吉斯坦民族大起义掀起高潮。

车臣和达吉斯坦族在高加索战争初期大规模的抵抗失败后,零星反抗仍此起彼伏。年12月,车臣和达吉斯坦伊-斯-兰教穆里德教派教长卡吉·穆拉自称伊玛姆(意即“站在最前列者”,指率领祈祷者的伊-斯-兰教长),号召反沙俄起义。年他率领信众击退沙俄军对其教派据点的进攻,声名大振。次年,卡吉·穆拉率万余名起义军乘胜反攻,解放了车臣全境和达吉斯坦部分地区。沙俄军获得增援后,在年大举进剿,卡吉·穆拉在保卫教派据点的战斗中牺牲。沙俄军重占达吉斯坦。起义又陷入低谷。

卡吉·穆拉生前指定的继任者是沙米尔·巴萨耶夫。因为巴萨耶夫受了重伤,必须疗养半年,哈姆扎特·别克接任新伊玛姆。年8月,哈姆扎特·别克攻占洪扎赫,重挫沙俄军。但不久,哈姆扎特·别克在一次内讧中遇害。

第三阶段从年至年,新伊玛姆沙米尔·巴萨耶夫接任后,转变战术,与沙俄军打了四分之一世纪的游击战,将车臣和达吉斯坦的反抗再次掀起高潮。

年9月19日,沙米尔·巴萨耶夫顺理成章成为达吉斯坦新伊玛姆。当年10月,沙俄军占领了穆里德教派据点岗察塔利。迫使起义军撤出阿瓦里亚地区。形势对起义军十分严峻。

年10月至年,沙米尔利用山地游击战,一面保存实力,主动放弃城镇退往山区。一面在洪扎赫和温楚库利等地不断伏击沙俄军。从而摆脱了被动孤立的困境,挫败了沙俄军的大规模围剿。

年到年间,沙俄军利用停战谈判从沙米尔处骗取了喘息时间,不久又调集20万大军重新发起攻势。起义军被包围,包括沙米尔妻子和叔叔在内的大部分起义军牺牲,沙米尔8岁的儿子札马鲁丁被劫走。只有沙米尔和少量残部突围逃往车臣。沙俄军尾随而至,进入车臣。

年3月7日,沙米尔就任车臣伊玛姆,并宣布成立沙米尔伊玛玛特国,定都达尔卡村,以伊-斯-兰教穆里德教派为国教,以《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法治国。在车臣人的支持下,沙米尔重新成立了一支万余人的起义军。这时达吉斯坦各地都爆发反沙俄起义,沙米尔趁势夺回达吉斯坦东部和北部地区。至年,整个达吉斯坦东部和北部地区都归并沙米尔伊玛玛特国。

年沙米尔派人去说服北高加索西部的亚迪格人加入沙米尔伊玛玛特国,没有成功。4年后,沙米尔亲征卡巴尔达失利。此后,沙米尔就和中国当年太平天国洪秀全一样,在达到军事顶峰后就放缓了扩张势头。一心做起自己的土皇帝来。

沙俄见镇压短期不能凑效,就实施长期封锁战略。沙俄军在早期松扎河堡垒群和捷列克堡垒群的基础上,又沿达吉斯坦和车臣边境修筑十多座城堡。将沙米尔伊玛玛特国团团包围起来。封锁不仅使起义军无法扩展势力,保证了已归顺沙俄的高加索民族的安全,还使得沙米尔伊玛玛特国陷入经济困境。因为得不到种子和农具,沙米尔伊玛玛特国陷入了饥荒,车臣民众对沙米尔的统治产生了强烈不满。沙米尔对反叛车臣人一律杀无赦,又激起更多的反叛。

沙俄与土耳其、法国、英国联军爆发克里米亚战争(年至年)期间,沙米尔利用这一机遇,获得了土耳其的援助,在沙俄军后方开展袭扰战。年,起义军进攻新扎卡塔雷,试图打破沙俄的封锁,进攻失利。

克里米亚战争中的英军

克里米亚战争胜利后,土耳其苏丹背弃了当初许下的派兵来“解放”车臣和达吉斯坦穆斯林兄弟的承诺。对此俄国历史学家北高加索俄军将领法捷耶夫在一篇文章中曾感慨地写到,如果当时土英法联军派出一小部分兵力进入高加索支援当地的起义者,以后沙俄对高加索的殖民历史就将被改写。年3月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巴黎条约签订后,沙俄大举重返高加索。

这时沙米尔却因推行狂热的宗教法规,引起了车臣和达吉斯坦部落的不满。部落上层和起义军将领纷纷投靠了沙俄。连沙米尔的儿子札马鲁丁也投向沙皇,在他8岁时被沙俄军队劫走后,就接受俄式教育,在沙俄军校受训,沙皇准备任命他接替沙米尔担任高加索总督。札马鲁丁曾写信给父亲沙米尔,劝他投降。札马鲁丁后在前往车臣接任总督职务时因病去世。

年,巴里亚京斯基将军率领沙俄大军讨伐沙米尔伊玛玛特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沙俄军曾在与土耳其军的交战中大吃线膛枪的苦头。战争一结束,沙俄军就引进了新式的线膛枪,用以对付仍用落后的滑膛枪的沙米尔的起义军。到年,达吉斯坦和车臣大部分地区向沙俄投降。年4月起义军最后一个堡垒韦杰诺失陷。7月,因部落长老出卖,沙米尔在贡尼布村落入沙俄军手中。群龙无首,沙米尔的手下大部分放下武器投降,车臣和达吉斯坦抵抗又一次陷入低潮。

高加索起义军使用的滑膛枪和老式手枪。在高加索战争后期,面对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大的沙俄军的来福线膛枪。起义军的滑膛枪已经“Out”了,这一军事技术的落伍是高加索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

被俘后的高加索起义领袖沙米尔

被俘后的高加索起义领袖沙米尔的生前照片,为了拉拢车臣和达吉斯坦人,沙皇接受高加索总督法捷耶夫的建议,对沙米尔给予优待。还允许他前往麦加朝圣。沙米尔后病死于沙特半岛上的麦加。

沙米尔被俘的这一年,沙皇宣布正式吞并了车臣。标志着车臣从此并入了沙俄版图。

此后高加索战争进入了最后阶段。沙米尔的余部有逃往土耳其和中东,有的退往北高加索西部的山区坚持抵抗。战争从年到年又持续了五年。在高加索战争的最后阶段,沙俄军队对高加索各抗暴民族的镇压只能以“种族清洗”来称谓。支持反抗者的村落遭到了焚毁和流放,顺民们被迫迁到沙俄军的要塞下,在沙俄的炮口威胁下定居。同时,一批批俄罗斯人和哥萨克人的村镇在高加索如雨后春笋般兴建,改变了当地不同民族之间的人口比例。

高加索战争绘画,起义军突袭俄军营地

高加索战争中抗击沙俄军的车臣战士

为消除起义者的群众基础,沙皇还主动向土耳其奥斯曼提出用不肯驯服的车臣和达吉斯坦人口来换取其境内的斯拉夫人口,条件是不得将这些穆斯林迁到距离高加索邻近地区。从年到年间,包括车臣人在内的北高加索穆斯林共有10多万人迁到土耳其。后据统计,到一战结束,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灭亡时,其接受的北高加索穆斯林移民有多万人。逃亡和迁居到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境内的车臣人和北高加索人就演变成了现居中东的契尔克斯人(土耳其人沿用了对北高加索山民的通称)。同样,也有等同数量的斯拉夫人口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迁到沙俄境内,被指定到黑海沿岸定居。

失去了车臣民众的掩蔽,还在山中坚持战斗的车臣起义者不是被剿灭就是被迫逃往土耳其。年5月21日,高加索总督在递呈沙皇的信中写道:已彻底征服了车臣民族,最后一批残存的“契尔克斯暴民”逃往土耳其,高加索战争已经结束。

在整个高加索战争中,共有十万车臣人被沙俄军队屠杀。

即使如此,在高加索战争结束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包括车臣人在内的大多数北高加索民族仍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各部落仍掌有自主权。沙俄政府这时也认识到:要让北高加索山地民族长期顺服于沙俄政府,光靠武力是不成的。不肯驯服的车臣山民已经在战争和移民中被清除,留在车臣的大多是已向沙俄效忠的顺民。在高加索战争结束后,是用和平手段争取北高加索民心的时候了。高加索总督巴里亚京斯基将军向车臣民族宣告了一套和解政策,主要是:尊重车臣的部落制度和山民法规,考虑战后重建允许车臣人5年不纳税,尊重车臣人配带腰刀的传统,车臣的平原和山地属于车臣人,保护车臣人的伊-斯-兰教信仰。从此,车臣地区进入了高加索战争后的休养生息和发展时期,这段时期俄罗斯民族和包括车臣在内的北高加索民族关系相对别的时期要和睦,车臣地区社会基本稳定。在19世纪70年代,沙俄和土耳其为争夺巴尔干开战,少部分车臣人再一次为配合土耳其“穆斯林兄弟”发起暴乱,但因为其他部落的反对遭到失败。

年开始,沙俄废除了农奴制,开始了资本主义改革。19世纪末,北高加索建起了一批庄园、牧场,成为沙俄重要的粮食生产和出口基地。这促进了车臣地区的农业和商贸发展,原来许多居民点和要塞迅速外延,演变为繁华的城镇。年,格罗兹尼由要塞更名为城市,成为车臣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20世纪初,世界进入第二次产业革命,北高加索也掀起了“石油狂热”,开油井、铺铁路,建工厂,资本主义工矿业迅速发展。在北高加索的开发中,车臣人的社会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车臣人离开马背上的生活,走出深山。来到葡萄园、工厂、矿山打工,到城镇、要塞中做买卖。沙俄政府在北高加索资助兴办许多世俗学校,为车臣等北高加索民族进行俄式教育,让大部分山地人脱了文盲的帽子。车臣人在最大限度保留自己民族特性的同时,开始领受俄罗斯文化,接受现代化的冲击。

20世纪初,随着石油开发兴起的格罗兹尼市

现在一些史学家在谈到车臣历史时,总是强调车臣和沙俄殖民者的对抗史,但是殖民也有两面性:一面是先进国家对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武力压迫和经济掠夺。但不可否认另一方面殖民者也为落后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成果。沙俄在高加索战争后的一系列怀柔殖民政策,客观上让车臣等北高加索落后地区纳入了俄罗斯的发展进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沙俄政府的民族和解政策虽然是出于稳定其殖民制度的需要,但是也为高加索各民族和谐共处创造了条件,满足了高加索战争后各民族休养生息的迫切要求。在处理民族问题、缓和民族关系上具有积极意义。

车臣战争第三章:卷入二战漩涡的车臣

第一节:反革命暴动中心

十月革命胜利后,车臣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得到了自治权。年春,车臣和印古什并入捷列克自治共和国。

年中期,邓尼金白匪重返高加索,推翻了捷列克共和国。在红军与邓尼金白匪作战最艰苦的期间。车臣人、印古什人和达吉斯坦人联合成立了一个埃米尔国,宣布独立。埃米尔国是北高加索山民为了响应列宁“俄国境内所有民族均有自决权”的口号而成立的,是为了摆脱沙俄殖民统治而兴起的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的一次重要尝试。埃米尔国支援红军清除了邓尼金在高加索的统治,为苏俄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可是建国者希望建立一个伊-斯-兰教法治国的独立山民国家。列宁鼓励各民族独立实际上只是为了战时团结这些民族赢得革命胜利而采取的权益之计,最终的目标是在原沙俄领土上建立一个由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多民族统一的苏俄政权。两者的政治目标不可调和,这就注定了埃米尔国的悲剧命运。在对邓尼金战争胜利后,红军马上调转枪口,取缔了埃米尔国,山民武装被镇压,埃米尔国的全体政府成员被捕后遭到枪杀。

国内革命时期的著名白卫军将领邓尼金,邓尼金在高加索作战期间,针对列宁的“给予高加索人民民族自决权”的口号,提出“为了统一不可分割的俄罗斯而战”的口号。尽管邓尼金在政治立场上是反动的,但他不失为一名爱国者。后在卫战争期间,他在美国组织俄侨为苏联捐款捐物。80年代后期,邓尼金被苏联政府认定为“爱国将领”。其灵柩年得以返回故土安葬。

协助红军与白匪军作战的车臣人

从此在感觉受了愚骗的山地民族眼中,俄罗斯民族、沙皇俄国和苏俄政权没有什么区别。车臣和俄罗斯两个民族的仇恨薄上又添记了一笔血债。

苏俄为了团结少数民族抵御协约国干涉和便于统一管理,在消灭埃米尔独立国后于年1月将北高加索地区卡梅尔达、车臣、印古什等7个民族联合成立山民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年11月30日车臣和印古什又各自分离出来成立自治区。30年代,车臣和印古什两个自治区又合并为自治州。年成立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以自治主体的身份并入俄罗斯联邦,成为前苏联的一部分。

图:年车臣自治区成立,图为成立大会上的车臣代表

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苏联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征山民的余粮。年开始,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又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由俄罗斯族工人组成的工作队把有马的车臣人一律当成“富农”,没收马匹,而且按对待“富农”的政策进行肉体消灭。

战时余粮收集制和苏联农业合作化运动在车臣农牧民中滋生了不满情绪,利益遭到侵犯的部落上层对苏维埃充满了敌视。年车臣和达吉斯坦的伊-斯-兰教教长日穆特金戈钦斯基利用此不满煽动反革命暴动。

年至年暴动初期,北高加索军区和苏联国家政治保安总局部队所采取的围剿行动失败。

年8月23日至9月11日,北高加索军区司令叶乌博列维奇和国家政治保安总局代表叶夫多基莫夫指挥了更大的清剿。北高加索军区红军共集结步兵人、骑兵人、重机枪挺、轻机枪挺、山炮14门、轻型炮8门,政治保安总局部队人,航空兵飞机8架。部队先以演习为名集结,随之突然进入车臣地区镇乱。同时北高加索红旗军团人携10挺机枪充当“铁砧”,封锁车臣叛乱区南部要道。

红军在镇压中采取了高压政策,炮击和机枪扫射车臣的山村,用炸药炸毁民宅农舍,甚至用轰炸机对山村进行毁灭性空袭。而车臣叛军大部分只有用原始的马刀、土枪和红军的现代化武器对抗。第一集群指挥员阿帕纳先科还下令,将40名车臣部落长老扣为人质,以逼迫车臣村民交出戈钦斯基。车臣部落终于屈服,于9月5日将戈钦斯基绑送红军,两天后沙米列夫也被交出。车臣第二号叛军首脑安萨尔延斯基也于9月2日向红军第二集群司令员科济茨基投降。

据苏联官方统计,清剿行动中俘虏叛军人,击毙车臣叛军12人,沉重打击了车臣反革命武装割据势力。清剿对于巩固刚成立仅三年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稳定是必要的,但对车臣民族来讲又是一场浩劫。尽管据苏联官方史料称“只有6名平民”死于清剿行动。可到9月11日清剿行动结束时,座车臣村庄中共有座化成了废墟或遭到严重破坏。相当于一半的车臣人失去了自己祖辈留下的赖以生息的家园。

年12月,年3、4月间,年3、4月间,苏军又不止一次采取围剿作战。年发生的“民族主义中心案件”,有多车臣人因涉嫌”阴谋暴动”而被捕。紧接着而来的是年至年的恐怖大清洗,在车臣地区共有8万人被处决,相当于当时该地车臣人口总数四分之一。直到年车臣局势才稳定下来,但小股残存叛匪继续活动,直到德军侵入。

第二节:德军特种部队的“车臣特种战”

年6月至年2月间,纳粹德军在对苏的第二次夏季攻势“蓝色方案”(即苏方所称的高加索及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一度占领车臣西部和北部地区、南部山区。车臣民族分离主义分子想借助于法西斯干涉实现独立之梦,鼓动一部分车臣人支援德寇。

在德军进驻村庄时,受到了部分村民热烈欢迎;车臣人在山间点燃篝火,为德军伞兵指引降落点;出卖苦力协助德军修建了飞机场、弹药库、粮食仓库、修理厂;为进攻高加索的德军充当向导;为德国伞兵、间谍、落难飞行员提供庇护(例如有两名车臣人营救了德国飞行员兰格,为此获得了骑士勋章,后又被空投到车臣组织暴动)。成立武装民兵组织,协同德军直接与苏军和抗德游击队作战。德军也用给予充分自治权来收买人心,引诱车臣分离分子、当地匪类与德军合作,成立了一个所谓的“高加索兄弟特别党”,助纣为虐。后为了取悦希特勒,这个组织又改名为高加索兄弟国家社会主义党,党员最多时达到人。

有众多车臣民族精英分子投靠纳粹:如沙米尔赛义德,此人是高加索战争抗俄英雄沙米尔巴萨耶夫的孙子,年8月曾潜入车臣制造叛乱,一年后叛乱失败流亡海外投靠德国;伊图姆卡列区党委第一书记唐吉耶夫和第二书记萨德科夫丢下工作投靠了亲德游击队;沙托伊区领导人伊沙耶夫和沙罗伊区领导人帕沙耶夫暗中叛变;《列宁之路》编缉艾利斯别克铁木耳卡耶夫和阿弗托尔汉诺夫投靠了亲德游击队,教育人民委员会委员羌塔耶娃和社会保障人民委员会委员达卡耶娃担任他们的联络员;共和国内务人民委员会领导人谢伊阿尔波加切夫大尉成为了德国人的内应,其手下郊区搜剿营营长、内务人民委员会斯塔罗禹尔惕区领导人、伊图姆卡列区警察局长也随同叛变;出生于和车臣有血缘关系的安瓦部落的德国间谍奥斯曼古拜,此人侨居土耳其一直领导反苏和民族分裂活动,他和他的德军小分队在年被捕,德国间谍机关曾答应他,夺取高加索后由他担任北高加索总督。

图:德军第一山地师“雪绒花”官兵正在高加索山地向一个苏军阵地投掷手榴弹

图:德军山地师在高加索作战的照片。德军年蓝色方案攻势中夺取了大高加索山山顶,并在山顶上升起了一面纳粹万字旗。可这仅是一次登山运动。随着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德军撤出了大高加索山。

图:在高加索最高峰俄尔布鲁士峰上作战的苏联山地部队,正是他们重新夺回俄尔布鲁士峰,拨掉了德军插在峰顶的万字旗

尤为严重的是,年至年间,在德国特务的策动下,车臣和印古什地区发生三起大规模武装暴动:

年秋,在“高加索兄弟特别党”领导人哈桑伊斯特拉罗夫策划下,车臣多个村庄准备暴动。后因为在年底德军兵败莫斯科,哈桑又下令推迟暴动。由于信息不畅,“起义推迟”的命令没有下达到组织基层,一些村庄仍按原计划起事。暴动者打死了前来镇压的苏军,但马上又被更多赶来的苏军镇压了下去。年春,苏军甚至从还在吃紧的前线调回大批飞机轰炸藏在车臣和达吉期坦山中的暴动部队残部。

年8月,亲德分离主义组织“车臣—山民国家社会主义地下组织”发动暴动。暴动组织者为前车臣—印古什共和国林业委员会主席麦尔别尔谢里波夫。早在9个月前,他就为暴动成立了“车臣—山民国家社会主义地下组织”,暗通一些部落首领、反动毛拉,网罗逃兵、刑事犯、匪徒,为暴乱积极做准备工作。当前线战事吃紧时,暴动开始,多个村庄的党政机关遭到袭击,但是都被苏军及时击退。作战失利后谢里波夫率部进入山区试图和“高加索兄弟特别党”武装会合,但没有成功。暴动坚持了两个月后才被镇压。

年9月25日,在德军进攻奥尔忠尼启则(现弗拉季高加索),把战线推进到离车臣最近处时。德国谍报局特种部队“勃兰登堡支队”军官李卡尔特率领一支小分队空投到车臣境内的杜巴*尤尔特村。他的任务是与当地匪首拉苏萨哈波夫联合,抢在苏军从北高加索撤退前占领格罗兹尼油田,然后交给随后赶来的德第一装甲军。车臣匪帮和德军特种部队会合后组织了第三次武装暴动。暴动者多达人,依靠德国提供的武器占领了几个村庄,成功控制了格罗兹尼油田。暴动与以往一样迅速被平定,李卡尔特被打死。

随着德军蓝色方案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破产,德军不得不于43年初撤出高加索。德军特种部队试图说服哈桑伊斯特拉罗夫等人率领的车臣亲德游击队一起撤走,被哈桑拒绝。年底时,哈桑的车臣游击队和德军留在高加索的特种部队已全部被苏军歼灭。

德国谍报局首脑海军上将卡纳里斯,他是谍报局特种部队勃兰登堡队的最高领导,他实际上是一名反纳粹战士,一直以匿名的身份向盟国传递情报,后因参与斯陶芬贝格暗杀希特勒的事件而被处决

图:正在对时间,准备实施蓝色行动的勃兰登堡德军特种部队。德军特种部队通常采用伪装成敌方士兵突袭的方式展开行动。这就要求每名德军特种部队士兵都要学会两种以上外国语言,有的德军勃兰登堡特种部队士兵甚至会说藏语和阿富汗普什图语等小语种

图:德军伞兵登上飞机准备进入高加索苏军后方作战。德军在车臣的特种行动目标是抢在苏军撤退和第一装甲军到达前,抢占苏军重要的格罗兹尼油田,防止苏军将油田炸毁。这次行动获得了成功。可由于德军最后不得不撤退,格罗兹尼油田特种保卫战的成功变的毫无意义。

图:德军对另一个北高加索重要油田迈科普油田的特种保卫行动被挫败。当德军到达迈科普时,他们得到的只有雄雄燃烧的油井。

德军在北高加索的油井特种保卫行动,成为美军在03年伊拉克战争中特种作战的样板。

图:军山地兵与德军在高加索作战的情景,这些士兵不少是高加索人。尽管大部分苏军山地士兵战斗英勇,可也有数据称数以万计的苏军印古什和车臣士兵在德军入侵时开了小差

在北高加索德军被肃清后,多当地亲德分离主义民兵武装继续潜入深山开展反苏游击战。至年8月,仍有54支游击队共名车臣分离主义分子和苏军作战。直到年1月苏军才基本将其剿灭,在车臣恢复了稳定。据苏联官方统计,苏军在车臣—印古什共和国地区共消灭了亲德民族分离主义势力个团伙共人,消灭个单独的亲德武装分子,逮捕德寇帮凶人,缴获各种武器6件,其中轻、重机枪挺,冲锋枪支,步枪支。令人吃惊的是,仍有个别的游击队员深藏在大山中坚持游击战,直到年,苏联警察才逮捕了最后一名游击队员。

第三节:“扁豆”行动!流放车臣人

图:为纳粹作战的车臣游击队员。令人惊异的是,直到年,苏军才捉获了最后一名车臣游击队员。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车臣—印古什发生了严重的叛国附逆事件,但这种情况在欧洲不少被占领地区也是司空见惯的。根据苏军提供的数据统计的话,私通德寇或为德寇提供帮助的车臣和印古什人不超过0人,相对印古什和车臣45万总人口来说依然是少数。与以往一样,反叛以车臣南部山区为中心,其中伊图姆卡列区反叛最严重,而捷列克河流域和平原地区的大部分车臣部落仍然保留对国家的忠诚,没有附合叛乱。

苏联的官方史料也承认,在车臣西北部的车臣和印古什居民抗击了入侵的德军。

但年2月23日,在斯大林的指使下,苏联内务部长贝利亚竟以“全民叛国”为由对车臣民族施以集体惩罚。在那个风雪交加的清晨,十万苏军和隶属于内务人民委员部、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军事反间谍机关“除奸部”的部队和工作人员1.9万人,实施“扁豆”行动。(在俄语中‘扁豆’和‘车臣人’发音相似)突然包围了车臣和印古什各村庄、城镇,以“集体通敌”和“维护国家安全”为名,用火车将整个车臣和印古什民族迁往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地区。

内务人民委员贝利亚

难道斯大林不明白投敌者只是车臣人中的一小部分吗?他当然知道,但是按斯大林的逻缉,车臣和印古什人从骨子里就是反苏的,是北高加索各民族团结的“障碍”,在发生暴动时绝大部分车臣和印古什人都没有进行抵抗,这就等同于叛国。就如同苏军士兵在前线不愿战死而被俘就成为叛徒一样。

早在一个月前的年1月31日,正是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国防委员会秘密通过《关于将车臣人、印古什人迁移到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共和国的决议》。2月21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发布了《关于迁移车臣人、印古什人的命令》的绝密文件,同时下发了有关迁移工作细则。所有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暗中进行。当2月23日迁移日到来之前,绝大部分车臣人压根儿没有想到,一场史无前例的最惨痛民族浩劫已降临在他们的头上。

图:流放车臣人的命令

图:苏联叛徒弗拉索夫将军在视察纳粹伪军“俄罗斯解放军”。二战结束后,弗拉索夫幻想向西方盟军投降躲避惩罚。最后还是被遣返回苏联,他最后得到的是一颗送他归西的子弹。不光是车臣人,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都在卫国战争中出现了败类。车臣人之所以被全族流放一是叛变现象严重,二是是因为他们的人口少,便于流放中的监管

流放日当天,天空下着鹅毛大雪,在全副武装的士兵的押解下,一辆辆汽车和马车载着茫然不知所措的车臣人来到铁路旁的指定集合地,不少车臣人出行匆忙,衣着单薄,佝偻着在寒风中直打哆嗦,无助地听凭命运的安排。远处故乡的村庄烈火雄雄,一团团黑色的烟云升上云宵,染灰了天空,阴雪霏霏中又增添了几份悲凉。

调来运送移民列火车在高加索和中亚的铁路线上日夜来回奔忙,结果仍不够用,还动用了许多按租借法案获取的原本用来援助抗战的美国赠送的卡车作为民族清洗的罪恶工具。

押车的士兵接到命令,只要有人逃离铁轨5米之外,即可枪杀,结果依据这一命令枪杀了多难民。与车臣人通婚的异族妇女除非提出离婚,否则也要被当作车臣人强迫迁移。同时规定每户在迁徙时只准带20公斤的行李,许多车臣人还来不及变卖家产就上路。

在大部分居民迁走二三天后,多老幼妇孺因不愿意离开家乡或体弱无法冒着风雪离家,苏军将他们集中在一间养羊的大草房内,然后在草房内外堆满了干草。苏军士兵向惊恐的老人们解释,这是为了给他们生火取暖。但随后发生的是惨绝人寰的一幕,苏军关上大门,按照历代流传下来的俄罗斯人对待叛国者的传统刑罚,将草房点上火将里面的人全部活活烧死。这一惨案被称为“海巴赫村事件”。

同样,在乌鲁斯马尔坦,所有躺在病床上医院,扔下万丈悬崖。在一个结冰的湖面上,几百位村民被杀害后投入冰窟毁尸灭迹。

图:流放途中被冻死的车臣妇孺。

有约多车臣人在迁移开始时由于出门在外等各种原因暂时逃过了厄运。但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又展开一次清理,将侥幸逃过清洗的车臣人一网打尽。图:苏军内务部士兵和军官。一名参与搜捕车臣人的苏军内务部士兵在回忆中这样写道:内务部队士兵手持波波沙冲锋枪冲入廖无人烟的车臣村庄,踢开房门枪口朝下,搜索房间的每一个角落。一名内务部士兵发现地板下有动静,就向着地板扫射了一梭子。鲜血从地板下流了出来。原来在地板下藏了几个孩子。这时,孩子们的母亲从藏身的柜子中冲出来。发疯似地哭喊着扑向我们的士兵,她也被冲锋枪打死。在被强行送上前往中亚的血泪之路的火车上,因缺衣少食加上卫生条件恶劣,49.3万名难民中有近三分之一共16万多人倒毙途中。难民中就有与父母一起背井离乡的年仅1岁的后来的车臣“开国总统”焦哈尔杜达耶夫。几乎同一时期和车臣和印古什人一同被流放的还有巴尔卡尔、卡尔梅克、卡拉恰伊3个北高加索民族,格鲁吉亚梅斯赫廷人,伏尔加河流域的德意志族,克里米亚的鞑靼族。亲身经历这一民族悲剧的一代车臣人从此心中埋下了向前苏联复仇的种子。而这一简单粗暴的举动也令整个车臣民族与俄罗斯结下更深的冤仇。年3月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作出决定,撤销已经人去国空的“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理由是“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特别是在德国法西斯军队在高加索军事行动期间,许多车臣人和印古什人背叛了祖国,站到了法西斯入侵者一边……。”

悲剧并没有落幕,紧接而来的是对红军队伍中的车臣人的清洗,包括名军官、名士官在内的名正在前方同敌人浴血战斗的车臣族军人被强迫退役,送往指定集和地点劳动。尤显悲剧意味的是,其中不少指战员军服胸口不久前还挂着用英勇和鲜血换来的勋章,身上还留着与法西斯搏杀时留下的道道伤疤。其中有36人拥有“苏联英雄”的称号,其中著名的车臣战士汗帕沙努拉基洛夫曾一人消灭了个德国鬼子。虽然后来苏联政府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对有军功的车臣族军人网开一面,将他们不予流放还特别优待安置,但也不允许他们返回车臣老家。英雄的功勋怎能与叛乱民族有丝毫的牵扯呢?于是,在身份记录上,“苏联英雄”车臣人巴依布拉托夫被登记为卡尔梅克人、马哈麦迪米尔佐耶夫被登记为塔吉克人,汗帕沙努拉基洛夫同时登记为卡尔梅克人和鞑靼人。

出于担心美英盟国的谴责,更是警惕德国法西斯借机攻击(纳粹德国曾借用卡廷森林事件攻击苏联)。这一民族迁徙事件没有在报纸和电台中公布,直到年6月26日,《消息报》才公布命令,称“大量的车臣人和印古什人受德国间谍的挑唆,自愿投靠德国支持的武装组织,并与德国武装力量一起武力反对红军。根据德国的指令成立了匪帮,这些匪帮在背后袭击苏联政府。车臣—印古什的居民大部分未对这些叛国者进行任何抵抗。因此,车臣—印古什共和国予以撤销,并将居民流放。”

这些被迁移的民族被苏联官方称为“特殊移民”。车臣和印古什“特殊移民”中,大部分被迁到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最多,有41万。吉尔吉斯斯坦为8.5万。另在乌兹别克斯坦有名车臣人和名印古什人。还有一些流放在西伯利亚。

无论在政治层面还是在经济层面,车臣人在迁移地都处于社会最低层。

苏联公民所享有的一些社会权利车臣人也被剥夺,比如不许开办用车臣语教学的学校,不准用本族语课本。

流放地的地方政府根本没有考虑车臣人的住房。车臣人只有聚集在临时搭建的类似于集中营的“移民营”中,生活条件恶劣。移民还要无时无刻生活在内务人民委员会特殊移民管理局的监视下。移民营的监管条例与劳改制度几乎毫无二致:任何不经内务人民委员会特殊移民管理局批准擅自离开移民地,视为逃亡,承担刑事责任。移民必须参加一定义务劳动。任何怠工,罢工的行动要受到法律制裁。家庭成员变动,如逃亡、出生、死亡都要在三天内向内务人民委员会特殊移民管理局报告。不服从移民居住地生活规则的,要受到行政罚款

年哈萨克斯坦遭到饥荒,移民营中饥饿情况严重,苏联政府发放了救济粮,但必须要移民们花钱买。许多移民一贫如洗根本买不起粮食。最后饿的不行了,只能破坏自己信仰,将饿死的马挖出来吃(伊-斯-兰教义规定不得接触死物)。这次饥荒共导致18名车臣人被饿死。

车臣人不仅生活艰难,还要遭受当地人的歧视。在当地哈萨克人和俄罗斯人的眼里:车臣人是外来户,必定会来和他们争夺资源,在经济上给他们增加压力。何况和他们竞争的还是有着叛徒头衔的民族。而且车臣人懒惰、缺乏教育、小集团意识很强烈,更可怕的是他们喜好偷窃甚至抢劫,只要车臣人迁到那儿,那里犯罪率就会上升。

车臣人也不能忍受这种民族歧视,在迁居地,为了“民族尊严”和异族人发生群殴和械斗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年,哈萨克斯坦一所中学发生俄罗斯学生和印古什、车臣学生的群殴事件,原因就是俄罗斯学生称车臣学生是祖国的叛徒。

斯大林的想法是:将车臣、印古什人分散送到中亚禁止他们返乡,在与当地民族的长期磨合中逐渐失去民族特性。从而将车臣、印古什民族彻底抹掉,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民族麻烦的根源。与纳粹当时用集中营流水线屠杀犹太人相比,是一种相对“温和”的民族清洗。

可斯大林没有想到:“大难兴族”。在车臣民族最艰难的时刻,充斥着歧视的外界环境下,车臣民族没有被融化消散,反而其民族凝聚力得到了升华,各“杰耶普”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民族文化传统和宗教意识进一步强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7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