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或并购模式成就汽车电子巨头,大陆集团
概述随着智能手机增速开始放缓,消费电子领域逐步从市场扩容的增量竞争转变为争夺份额的存量竞争,品牌厂商之间的竞争趋于激烈,也给消费电子零组件厂商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国内零组件厂商亟需寻找新的增长点。汽车电子具备与消费电子同等级的市场规模(千亿美元级别),且汽车电子行业下游需求相对稳定、价格竞争较为缓和,相对消费电子来说仍是一片蓝海。我们认为汽车电子有望接力消费电子,成为国内电子零组件厂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由于汽车电子具有技术难度较高、认证周期长、供应链较为封闭等特点,新的厂商很难在短期内直接切入这一领域,消费电子领域扩张产能、打价格战的竞争方式在汽车电子领域不再适用,势必要寻找新的策略。通过研究现有汽车电子巨头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长期的技术研发积累和通过并购实现扩张是汽车电子企业两种较为普遍的发展策略。因此,我们提出了汽车电子领域的两种发展逻辑和框架,即创新式和并购式的发展框架,并且从德国汽车电子巨头博世和大陆集团的成长历史中寻找成功基因,希望能够为理解国内汽车电子企业(以及正在切入汽车电子领域的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思路。本篇报告中,我们从两种逻辑框架出发,研究了德国两家汽车电子巨头的发展路径,发现对国内汽车电子厂商而言,大陆集团的并购式发展经验具有更强的借鉴意义。接着,我们探究了大陆集团如何在有利的条件下,通过两步走的并购战略,成为全球汽车电子巨头。在汽车电子化和汽车电子子系统多元化趋势持续强化的背景下,并购式发展的策略仍然有效,而中国大陆在全球汽车产业中地位的提升也为国内汽车电子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一、两种逻辑框架出发,从国外汽车电子巨头寻找成功基因创新式与并购式发展,分别成就汽车电子两大巨头全球排名前二的汽车电子巨头博世(Bosch)和大陆集团(ContinentalCorporation)均为德国企业,两者年汽车零配件业务的营收分别高达亿和亿欧元,产品几乎应用于所有的汽车品牌中,是当之无愧的汽车零配件龙头。从产品结构上来看,两家公司的汽车零配件中大部分为汽车电子产品,因此,博世和大陆也是全球汽车电子巨头。通过研究两家公司汽车电子业务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博世主要通过持续的技术积累来发明汽车电子新产品实现创新式发展,大陆则主要通过并购其他汽车电子厂商实现并购式发展。博世汽车电子的创新式发展博世创立于年,其发明的电磁式火花塞是汽车领域的一个里程碑,结束了汽车只能手摇打火发动的尴尬局面。年博世首次将晶体管用于电子点火装置,正式开启了汽车电子的发展道路。之后博世分别发明了汽油电喷系统、氧气传感器、ABS和CAN总线协议等多种新的汽车电子产品,通过创新式发展成为了全球汽车电子的引领者。目前博世的汽车电子产品涵盖了汽油系统、柴油系统、底盘控制系统等多个领域,拥有包括发动机管理系统、主/被动安全、安全气囊控制等在内的完整产品线,在汽车主动安全系统方面(尤其是ABS和ESP)全球领先。大陆汽车电子的并购式发展大陆集团成立于年,这之后的近百年来一直致力于生产车用轮胎,年成立汽车系统部门,正式进军汽车电子领域。之后结合自身轮胎业务的优势,并购美国ITT公司的汽车制动和底盘部门teves,从汽车底盘系统开始切入汽车电子领域,并继续通过一系列的并购发展壮大其汽车电子业务,年以亿欧元收购西门子VDO之后,大陆集团正式跻身全球汽车电子第一梯队。目前大陆集团的汽车电子产品涵盖底盘与安全、动力总成和车身电子三大业务,拥有包括动态控制系统、发动机系统、被动安全与传感器、仪表与人机界面等在内的完整的产品线,尤其在混合动力领域位居全球第一。创新式发展难以复制,并购式发展更具借鉴意义对比博世和大陆可以看到,博世的创新式发展经历整条产品生命周期,研发投入巨大,产品成长曲线较长;而大陆通过并购,基本上跳过了产品生命周期的前段,享受成熟技术,产品成长曲线较短。具体来看,博世从年开始推出晶体管车用收音机到现在,其汽车电子业务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时间;而大陆集团的汽车部门从年成立至今仅20年,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产品线和客户体系,大陆集团用20年时间走过了博世50年走过的路程。针对国内厂商而言,博世的创新式发展需要长期的研发积累以及大量的前期投入,其发展模式几乎不可复制;而大陆的并购式发展从时间跨度、可行性、最终结果方面均对国内厂商具有较强借鉴意义。二、大陆集团:借助有利条件,通过并购式发展造就汽车电子巨头天时:汽车电子发展背景适合并购整合大陆集团选在了最好的时期(即9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汽车电子业务,此时的汽车电子行业正步入“并购式发展”的大时代。从上游角度来看,车用电子元器件技术的日趋成熟,保障了汽车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从下游角度来看,汽车的全球化、电子化与汽车电子子系统的多元化,均适合汽车电子厂商通过并购进行全球化和拓展产品线。上游:车用电子元器件技术日趋成熟,保障汽车电子行业快速发展汽车电子的产业链分为三个部分:上游电子元器件供应商、汽车电子供应商和整车厂商,上游电子元器件供应商为汽车电子供应商提供车用二极管、功率器件、传感器等产品,汽车电子供应商将电子元器件与机械系统相结合,生产出机电结合的汽车电子产品,并供应给下游整车厂商。因此,每种汽车电子产品都需要用到多个电子元器件,以发动机管理系统为例,所用到的电子元器件包括二极管、智能MOSFET、功率IC和压力传感器。而车用电子元器件对性能的要求非常高,因为这关系到乘车人员的生命安全,相比于工业和消费电子元器件,车用电子元器件具有工作温度范围大、操作年限长、可容忍故障率为零等特点。由于车用电子元器件的特殊性,其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消费电子元器件。到了90年代后期,车用电子元器件技术日趋成熟,以运用最多的车用功率元器件为例,功率MOSFET和IGBT均在这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因此在90年代后期,上游车用电子元器件技术的成熟,保障了汽车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下游:汽车的全球化、电子化和汽车电子子系统的多元化,适合通过并购手段发展汽车电子90年代以前,全球汽车生产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洲,这三个地区生产的汽车所占全球比例高达70%以上。9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全球化的趋势,汽车产业的全球化也进入高速发展期,传统汽车制造国占比不断下降,以中国、韩国、印度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汽车产业迅速崛起。因此,下游汽车的全球化适合汽车电子厂商通过并购实现汽车电子业务的全球化。汽车电子从6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各式各样的汽车电子产品先后出现,细分子系统也越来越多,到了90年代,汽车电子产品发明数量有了一个爆发式的增长,汽车电子子系统呈现加速的多元化趋势;同时汽车中电子成分的占比快速增长,从60年代汽车中电子成分占比不到5%,到90年代已提升至15%。因此,一方面,汽车电子子系统的多元化适合汽车电子厂商通过并购实现产品线扩张;另一方面,汽车的电子化为汽车电子厂商的快速成长奠定了基础。地利:德国汽车电子快速成长条件已具备德国是传统的汽车工业与半导体产业强国,依托本土上游电子元器件厂商英飞凌所提供的高效、可靠的产品,以及本土汽车品牌所保障的稳定的下游需求量,大陆集团的汽车电子业务得以迅速成长。上游:依托本土车用电子元器件供应商英飞凌,大陆集团汽车电子业务快速发展回顾全球汽车电子几大供应商的发展历程,可知汽车电子的发展与本土上游电子元器件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没有上游电子元器件供应商的情况下,汽车电子供应商只能依自身建立半导体厂,以供应车用电子元器件;而半导体厂需要持续高额资金投入,多数厂商难以承担,且直接向上游厂商购买车用电子元器件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率,汽车电子厂商更倾向于向上游电子元器件供应商直接购买车用电子元器件。因此,德国本土上游厂商英飞凌的成长,为大陆集团的汽车电子业务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以德国的博世和日本的电装为例,两者汽车电子业务的发展均早于本国汽车电子元器件供应商,因此只能依靠自身建立半导体厂,以供应车用电子元器件:博世从年开始发展汽车电子业务,因为当时德国没有能够适用于汽车电子高性能要求的电子元器件供应商,博世于年建立了一座3英寸的半导体厂,专门用于生产适用于汽车电子的高压二极管和ASIC,并与年和年分别建立了4英寸和6英寸半导体厂,用于生产车用整流二极管、CMOS等电子元器件;电装也是从年开始发展汽车电子业务,远早于日本汽车电子元器件供应商瑞萨科技的汽车电子元器件业务,因此电装建立了IC研究中心,并且随后建立了生产车用电子元器件的第二座半导体厂。德国的大陆和美国的德尔福(前通用集团子部门)的汽车电子业务则晚于本国汽车电子元器件供应商,他们均选择向上游供应商直接购买电子元器件:美国的半导体厂商飞思卡尔从年便开始提供汽车电子元器件,因此,通用集团在60年代开始发展汽车电子业务时,选择直接向飞思卡尔购买车用电子元器件;德国从年才开始大规模发展半导体产业,这时候的西门子半导体部门(英飞凌的前身)迅速崛起,并且开始提供车用电子元器件,为大陆集团发展汽车电子提供了保障。英飞凌作为仅次于瑞萨科技的全球第二大汽车电子元器件供应商,全球占比始终维持在10%左右,产品涵盖汽车、安全、消费电子、工业、照明等多个领域,具有包括中央车身控制模块、安全气囊系统、自动变速控制、摩托车等在内的完整的车用电子元器件产品线。大陆集团与英飞凌合作紧密,年大陆集团成为英飞凌的主要客户之一,之后多次向英飞凌颁发供应商绩效奖,奖励其为大陆集团提供高效、可靠的产品,期间英飞凌、大陆集团与其他德国汽车产业厂商多次共同参与汽车电子研发项目。下游:德国汽车整车厂商实力雄厚,保障大陆集团汽车电子需求量德国是传统汽车大国,其1/7的就业和1/4的税收都来源于汽车及其相关产品,汽车产业是德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德国本土的汽车品牌大众、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等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而且都是大陆集团轮胎业务的主要客户,大陆集团也是通过德国本土厂商开始切入汽车电子业务。德国本土整车厂商的雄厚实力,为大陆集团汽车电子产品的需求量提供了保障。大陆集团:并购式发展造就全球汽车电子巨头大陆集团通过并购扩充汽车电子产品线并进行全球化大陆集团的汽车电子发展战略分为两步:第一步,结合自身轮胎业务优势,通过并购底盘系统公司切入汽车电子领域;第二步,通过持续的并购,扩充汽车电子产品线并进行全球化。大陆集团于年成立汽车系统部门,开发出ISAD机电一体化系统并于年配备于奥迪A6中,但此时无论是从产品种类与数量还是从客户与市占情况来看,大陆集团都没有真正进入汽车电子领域。于是,大陆集团开始了其切入汽车电子领域的第一步:年以19.3亿美元收购美国ITT公司的汽车制动和底盘部门Teves,将产品线拓展至ABS、TCS和ESP,同时将业务拓展至北美洲。紧接着,大陆集团进行了一系列的并购扩充产品线并进行全球化:年收购DaimlerChrysler所持TEMIC60%的股份,产品线拓展至传感器、电动马达等,加强了ESP业务,并且继续拓展了美国和亚洲市场;年以10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的汽车电子部门,在加强原有车身电子、底盘控制业务的同时,拓展了车载通讯业务,增加了大陆集团在北美和东亚的市占,填充了大陆集团在中国没有完整生产线的空白;年以亿欧元收购西门子VOD,完成了大陆集团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并购,提升了大陆集团在主/被动汽车安全领域的竞争优势,更加贴近欧洲、北美和亚洲的客户,并且在公共交通领域和特种汽车领域形成互补。至此,大陆集团跻身全球汽车电子供应商第一梯队。从大陆集团汽车电子的产品线来看,其最初的汽车电子业务只有ISAD机电一体化系统;由于本身是做轮胎出身,而底盘制动系统中的传感器和制动器需要与轮胎高度契合,大陆集团选择并购Teves,以底盘制动系统作为切入点发展汽车电子业务;之后通过一系列的并购拓展产品线,目前已经形成了包含车身电子、动力总成、底盘与安全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品线。从大陆集团产品线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通过并购获得的汽车电子产品明显多于自身研发的产品。大陆集团以欧洲客户为基础,最初为奥迪、大众以及奔驰提供汽车电子系统,之后通过并购与自身的发展,不断拓展其他国家的客户,目前前五大客户分别为戴姆勒、菲亚特、福特、通用和大众,共占其营收的45%。从大陆集团汽车电子的全球化历程来看,大陆集团初期的汽车系统业务主要集中在欧洲,通过并购Teves切入北美和南美市场,通过并购日本长野无线株式会社切入日本和韩国市场,再通过并购TEMIC、摩托罗拉的汽车电子部门以及西门子VDO增加这些区域的市占。除了欧洲、俄罗斯和澳大利亚,大陆集团汽车电子的全球化主要都是靠并购发展。跻身全球汽车电子供应商前列大陆集团在20年间通过一系列的并购,已经跻身全球汽车电子供应商第一梯队。在底盘系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电子制动系统(ESP+ABS)的出货量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于年达到万套,大陆集团也成为仅次于博世的汽车制动系统全球第二供货商。全球化进程不断的加速,年除欧洲以及北美区域的其他国家占比仅为6%,到年已增加至25%。通过收购摩托罗拉和西门子VOD之后,大陆集团的汽车电子业务在中国从市占仅为3.7%的第七名一跃成为高达14.9%的第一名,并且从全球汽车零配件第二梯队跻身第一梯队。年大陆集团的汽车系统业务已经为其创造欧元营收,以及24亿欧元的净利润,随着汽车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国排放标准的加强、亚洲市场的扩张,大陆集团的汽车电子业务将会继续增长。三、借鉴大陆集团成长模式,国内汽车电子企业迎来发展新机遇汽车电子并购式发展的产业逻辑仍将延续目前从行业来看,由于汽车的电子化程度和汽车电子子系统的多元化持续增大,汽车电子领域通过并购来实现快速发展的产业逻辑仍将成立:预计到年汽车中的电子成分占比将高达35%,汽车的电子化程度持续增大;安全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联网以及电动能源代表着最前沿的技术,孕育着巨大的增长空间,加上原有的主被动制动系统、巡航系统、自适应悬浮系统等多个汽车电子子系统,汽车电子子系统的多元化持续增大。一方面,汽车的电子化为国内汽车电子厂商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汽车电子子系统的多元化适合国内汽车电子厂商通过并购实现产品线扩张。国内汽车产业为汽车电子带来新的机遇近年来,我国汽车产量持续稳步上升,为国内汽车电子供应商提供了新的机遇。从存量角度来看,随着汽车电子的标准化和模组化成为趋势,对标准化的产品通过低成本优势快速切入并迅速起量恰好是国内企业的优势所在;从增量角度来看,汽车电子化程度提升带来的整体市场规模增长,以及汽车电子供应链趋于开放所带来的“有效”市场空间扩大,对于国内新兴的汽车电子企业来说都是新的机遇。借助合作与并购切入汽车电子领域,得润电子迎来加速发展期积极开展并购,切入汽车电子领域从大陆集团的成长经验来看,新晋汽车电子企业的成长路径分为两步:第一步,结合自身业务优势,通过并购切入汽车电子领域;第二步,通过持续的并购,将汽车电子业务范围拓展至其他领域。得润电子本身是做家电连接器,因此选择汽车连接器作为突破口,切入汽车电子领域,近几年来一直通过积极的合作与并购拓展公司的业务范围和客户群体。得润在过去几年中已经进行了数次与汽车电子业务相关的收购。年10月,得润完成收购意大利Plati公司51%的股权。Plati是意大利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主要客户包括Continental、博世等。通过此次收购,得润收获了重要国际客户。年6月,得润正式收购意大利MetaSystem的股权。MetaSystem成立于年,在传统汽车电源模块上的技术积淀深厚,同时积极拓展新业务以及新的商业模式,在车载通讯以及新能源汽车上成果显著。其主要产品包括汽车电子(安全和报警传感器和控制单元)、新能源汽车充电模块以及车联网业务,主要客户囊括大部分全球知名的汽车生产厂商,包括宝马、戴姆勒奔驰、菲亚特集团、标致雪铁龙、本田、大众,另外还有部分一线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包括DENSO(日本电装)等。随着得润在汽车电子领域的第一步布局进入收获期,汽车连接器占得润整体营收的比重快速提升。我们估计得润的汽车连接器营收占比已由年的5%左右提升到年的15%左右。与德国科世及重庆秦川集团合作,拓展汽车线束市场公司通过与德国Kroschu(科世)合作,切入国际品牌汽车供应链,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同时利用技术和产品优势,与本土供应商强强联合,并进行行业整合。汽车线束行业技术与客户壁垒高,在连接器中属于高端产品,从无到有的过程相当漫长。由于公司已经顺利切入汽车线束市场,公司未来将有更多可拓展的空间,有望实现“供应更多终端车型”以及“供应单个车型的更多产品”的双向突破。得润电子与科世在江门共同投资设立科世得润,从事整车线束产品的制造和销售,其中得润电子占45%的股份;Kroschu(科世)是德国最大的专业汽车电子连接器及连接线束制造企业之一,拥有行业领先的开发设计能力和先进的高端制造能力。该公司是奥迪A3发动机线束的原配供应商,长期为世界知名汽车品牌如宝马、奔驰、奥迪、斯柯达、保时捷、大众等提供服务。根据ResearchInChina的统计数据,年科世营收达到4.1亿美元。目前科世得润已经为一汽大众佛山工厂生产线束产品,成为奥迪A3的线束供应商;同时,科世得润已于年10月被一汽大众正式确定为C7、Q3、A3、高尔夫7、宝来、捷达等众多车型ABS线束项目批量供应商,并于年3月正式确定为AudiB9(奥迪A4L)及GolfSportsvan(高尔夫A7)车型线束总成项目批量供应商;此外,年科世得润还有望切入奥迪及一汽大众的其它车型。年一汽大众汽车总销量约万台,按照汽车线束单台价值元计算,对应市场空间达到每年60亿以上。对于国内市场,公司通过和秦川集团合作,利用自有技术和产品优势打入其现有客户群,目前公司正在线束和车灯领域做业务整合,未来将继续在连接器、E-BOX等其它产品线上展开合作。而另一方面,公司凭借现有的客户群体,也可以帮助本土厂商拓展高端客户。秦川集团专注于汽车零部件制造,主要产品涉及整车灯具、线束、消声器及尾气净化装置和汽车开关等。主要客户有长安汽车集团、一汽集团、江铃汽车、长安福特、上汽红岩等国内外领先整车制造商及德尔福派克(DelphiPackard)等国际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得润和秦川合作,在秦川现有的客户群中导入得润的汽车电子相关产品,得润则可以帮助秦川打入高端车系列,双方互惠互利、实现共赢。通过合作与并购,得润电子加速打造产品与客户两个平台。从客户平台来看,公司打造了从国内到国际的汽车品牌客户平台,以及从设备到整车再到车载信息服务(保险)的软硬件客户平台。从产品平台来看,收购Meta后,公司将具备电气系统(线束)、连接器系统、照明系统、汽车电子、新能源产品以及车联网及舒适系统六大产品系列,实现由线及器、由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由硬件到软件的产品覆盖。而近期,国际汽车电子巨头的重磅人员不断加盟得润电子,得润有望成为一个外资企业中高层二次创业的平台,其人才平台价值得到认可。通过打造产品、客户与人才三大平台,得润电子未来将不仅仅是单个不同产品的生产制造商,而是将转变为平台型供应商和客户的战略合作伙伴。得润电子未来将有望实现组合式、集成化的供货,并进一步通过车联网等服务增强客户黏性,从而实现由单纯的“零部件制造商”向“汽车电子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转变。对比大陆集团的发展历史,我们认为目前得润电子在汽车电子领域的布局正处于第一阶段的加速发展期,即结合自身业务优势,通过并购切入汽车电子领域。我们看好得润电子借鉴大陆集团成长模式,不断拓展公司的产品线与客户群,在汽车电子领域迎来高速成长。四、总结研究逻辑:从国外巨头发展历史理解当前国内汽车电子企业发展逻辑随着智能手机增速开始放缓,消费电子的存量竞争日趋激烈,给消费电子零组件厂商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相较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具有下游需求相对稳定、价格竞争较为缓和等特点,有望接力消费电子,成为国内电子零组件厂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研究国外汽车电子巨头的发展历史,我们提出了汽车电子领域两种不同的发展逻辑和框架,即创新式和并购式的发展框架,希望能够为理解当前时点下国内汽车电子企业(以及正在切入汽车电子领域的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思路。两种逻辑框架出发,从国外汽车电子巨头寻找成功基因我们从创新式与并购式两种发展的逻辑框架出发,研究了德国两家汽车电子巨头博世和大陆集团的发展历史,发现博世主要通过持续的技术积累来发明汽车电子新产品,实现创新式发展;而大陆集团则主要通过并购其他汽车电子厂商来实现并购式发展。我们认为,在当前的汽车电子产业成熟度和发展背景下,复制博世创新式发展路径的可能性不大。对国内汽车电子厂商而言,大陆集团的并购式发展经验具有更强的借鉴意义。大陆集团:借助有利条件,通过并购式发展造就汽车电子巨头90年代上游汽车电子元器件的成熟,下游汽车的全球化、电子化与汽车电子子系统的多元化等行业发展趋势,使得汽车电子行业适合进行并购整合;而德国上游元器件供应商英飞凌的成长,与德国下游整车厂商的雄厚实力,为大陆集团汽车电子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元器件供应与下游需求。借助有利的条件,大陆集团通过“两步走”的并购战略,首先结合自身业务优势切入汽车电子领域,然后通过持续的并购发展壮大汽车电子业务,成长为全球汽车电子领域的巨头。借鉴大陆集团成长模式,国内汽车电子企业迎来发展新机遇未来在汽车电子领域,通过并购来实现快速发展的产业逻辑仍将成立,国内汽车电子企业有望借助并购实现在汽车电子业务上的突破。而大陆地区在全球汽车产业中地位的提升也为国内汽车电子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看好在消费电子零部件领域(如线束、连接器等)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国内企业通过外延式的并购整合,在汽车电子业务上获得良好的发展。(End)资料来源:广发证券
上一篇文章: 欧洲发展的三驾马车英国法国德国,哪个 下一篇文章: 德国累计新冠死亡病例超10万例组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6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