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程篇欧洲战场反攻第二战场
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根本转折的一年,同盟国军队无论是在欧洲战场还是在亚洲战场上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牢牢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开始发动局部反攻,并为全面反攻做好了准备。德日法西斯国家则大势已去,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在欧洲战场,随着意大利的投降、苏军反攻的胜利以及美英盟军准备横渡海峡作战,德国在战略上陷入穷于应付的被动局面。
莫斯科会议
年8月7日,丘吉尔致电斯大林,希望英美苏三国举行政府首脑会议。8月9日,斯大林复电表示同意,并建议三国外长先在莫斯科举行一次会议,作为三国首脑会晤的预备会议。
年10月18日,英国外交大臣艾登、美国国务卿赫尔、苏联外交委员莫洛托夫以及三国高级军事参谋人员齐聚莫斯科。正如艾登所说:“每一个主角都有他认为特别重要的议题。”苏联感兴趣的是年春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赫尔关心的是四大国(美、英、苏、中)签署关于战争目标和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艾登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同盟国协商与战争有关的欧洲问题的机构达成协议。
为了尽快结束战争,苏联希望会议明确规定开辟第二战场的日期,因而要求英美对此作出具体的承诺。美英反复表示进攻法国的决定没有任何改变,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西北欧的德国空军力量的削弱;进攻时德国在法国的预备队不超过12个师;在发动进攻的头两个月内,德国无法从其他战场向法国调集15个师以上的兵力。美英实际上不愿承诺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日期。
在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上,赫尔提交了一份处置德国问题的文件,主要内容有:“德国承认彻底失败;赋予联合国家占领整个德国、监督德国经济活动、遣散德国军队的权力;释放战俘和政治犯,解散集中营等,并由美苏英占领德国,成立盟国管制委员会来落实上述措施。”
艾登则主张分割德国,特别是要把普鲁士分离出去。莫洛托夫表示:“苏联完全赞成所有能够使德国将来不再战的措施,但苏联对处置德国的问题缺乏考虑。”经过协商,三国一致同意,德国应归还侵占他国的领土,边界恢复到年的状态,东普鲁士应从德国分离出去,至于具体细节再作研究。
关于四国签署战争目标和维护和平的宣言问题,赫尔提出后,莫洛托夫表示苏联政府“非常同意宣言提出的原则”,但坚决反对把中国包括在四强之内。赫尔坚持认为应包括中国。他说:“如果一个正在为战争作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国家被排除在外,那将对联合国家的团结在心理上造成极坏的影响”。艾登也表示同意赫尔的意见。这样,莫洛托夫也就勉强同意。10月30日,三国外长和中国驻莫斯科大使傅秉常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宣言》。宣言声明:“四国将合作把战争进行到底,并将在今后为缔造、维护和平与安全而继续合作,根据平等的原则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四国将以协商而不是以诉诸武力的方式解决争端;通过协商与合作的方式就战后军备控制达成切实可行的协议。”这实际上是为战后的安排和未来联合国的活动规定了一些基本原则。
开罗会议
在即将召开的首脑会议上,罗斯福既想使中国成为美国战时的军事盟友,又想使中国成为美国战后远东战略服务的盟友,因而多次强调应把中国作为四强之一,他希望这次中国能以四强的身份参加首脑会议,以便讨论远东问题。但是,斯大林坚决不参加有中国参加的首脑会晤(苏联不想在远东再出现一个亲美的大国)。在这种形势下,美英中三国首脑于年11月22日至26日在埃及开罗会晤,以讨论远东问题。
在讨论缅甸问题上,东南亚盟军战区司令、英国海军元帅蒙巴顿提出一个代号“冠军”的作战计划:“国民政府向缅北、英印军向缅西发动进攻,同时英国海军在孟加拉的安达曼群岛发动一次两栖登陆突袭。”在蒙巴顿提交的这份作战计划中,没有包含英国海军发动两栖登陆的具体细节,招致蒋介石的不满,而蒙巴顿以“防止泄密”为由,始终拒绝透露作战计划细节。在罗斯福的协调下,并保证英国海军会实施登陆,蒋介石最终同意在缅北发动反攻。
但在此后的德黑兰会议上,苏联承诺对日参战,罗斯又转变立场,电告蒋介石:“因欧洲大陆进行的大规模作战需要大量重型登陆艇,把足够数量的重型登陆艇用来在孟加拉湾进行两栖作战已不可能实行。”这实际上等于取消了从孟加拉湾发动两栖攻击计划。
会上三国还讨论了战后对日本的处置问题,经过协商,三国确定几项基本原则,并写进了会议结束后发表的《开罗宣言》。这些原则是:“三大国对日作战的目的是制止并惩罚日本的侵略;剥夺日本自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夺取或占领的所有岛屿;把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将日本从其凭借武力和贪婪攫取的其他领土上驱逐出去,在适当的时候让朝鲜独立。”
在开罗会议上,中美英三方虽然未能在缅甸作战问题上真正达成一致协议,但是,《开罗宣言》的签署不仅表明三国决心把对日战争进行到底,而且表明三国已就战后对日本处置的原则达成了关识,《开罗宣言》也成为战后处置日本问题的重要法律依据。
德黑兰会议
开罗会议结束后,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罗斯福、丘吉尔同斯大林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了战争爆发以来的第一次会晤,参加会议的还有三国外长和军事政治顾问。
在这次会议上,斯大林的主要目的还是争取美英承诺在年春开辟第二战场,以减轻苏军的压力,尽快结束战争。罗斯福对此比较积极,他明确表示:“大规模的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战役不应当因次要的军事行动而推迟。”丘吉尔则不然,他对地中海战略仍情有独钟。因而,对第二战场的争论主要在苏英之间进行,而且有时火药味甚浓。斯大林对丘吉尔企图拖延开辟第二战场的顽固立场极为不满,责问丘吉尔:“英国是真正相信‘霸王’战役,还是仅仅说说而已,好让俄国人放心?”
在美国的调解下,英国最后同意按时开辟第二战场。斯大林则表示,苏军将在“霸王”战役实施的同时发动大规模攻势(巴格拉季昂行动),以牵制德军。会议最后决定,“霸王”行动在年5月发动,同时在法国南部发动进攻,苏军在东线发动进攻,以阻止德军西调。
会议涉及的另一个军事问题是苏联对日作战。此前苏联方面已经多次承诺:“一旦击败德国,苏联便参加对日作战。”罗斯福这次希望亲自从斯大林这里了解到苏联有朝一日参加对日作战的真实想法。在会议上斯大林主动宣布,一旦德国最后垮台,苏联将调集军队联合打击日本。罗斯福对此非常高兴,并希望与斯大林具体探讨打击日本的合作问题,斯大林则表示回国后再作具体研究。在会上,斯大林没有直接提出参战条件,但暗示希望在远东获得一个不冻军港。对此,罗斯福在未争取中国政府意见的情况下,就马上表示可以把大连作为国际监督下的自由港。
关于对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三国都赞同分割德国的原则,但在具体方式上存在分歧。最终,三国未就处置德国的问题达成协议。
在波兰问题上,年苏联出兵波兰后,就遭到西方国家及由英国支持的波兰流亡政府的强烈谴责。苏德战争爆发后,波兰流亡政府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苏联政府虽然废除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坚持年苏德战争前苏联领土的完整性。年4月,“卡廷森林事件”后,双方再次断绝外交关系,苏联接着成立“波兰全国民族委员会”。
美英都希望苏联恢复与波兰流亡政府的外交关系,并表示这样“有助于解决争论的问题”。但是,斯大林指责波兰流亡政府与德国人勾结,参与杀害波兰游击队员和污蔑苏联。并说:“如果流亡政府能够同游击队联合起来,并同波兰的德国代理人断绝一切关系,那么俄国人会准备同他们谈判。”事实上,斯大林加在波兰流亡政府头上的是莫须有之罪,倒是苏联的确在卡廷森林杀害了被俘大批波兰军官。他之所以这样说,就是不愿意承认亲英的波兰流亡政府。
英国希望战后出现一个独立而强大的波兰,以维持欧洲均势。当苏军越过国境西进后,丘吉尔担心波兰会完全落入苏联之手,因而便主动迎合苏联的要求,提出一项声明,建议波兰东部以寇松线为界,寇松线以东划归苏联;而波兰西南边界应得到相等的补偿,包括东普鲁士并以奥得河为界。
罗斯福也表示,他同意波兰东部边界西移而西部边界移至奥德河,但美国大选在即,他不愿失去六七百万波兰血统的美国人的选票,因而“在德黑兰这里或甚至在明年冬天,他不能参与关于这一问题的任何决定,并且目前他不能公开参加任何有关安排。”斯大林最后表示:“如果苏联能够得到一部分东普鲁士北部地区(现在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他将接受英国的建议”,他的提议没有遭到罗斯福和丘吉尔的反对。至此,三大国首脑在波兰问题上,在没有征求波兰方面意见的情况下,达成了可耻的口头协议。
诺曼底登陆
早在年7月18日,斯大林第一次向丘吉尔提出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在随后的两年里,苏、英、美三方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苏联的立场是,寄望英美能于年在西欧登陆,将德军东线兵力部分分流西线,从而减轻其对苏军的压力。
美国由于担心苏联因承受不住德国的打击而崩溃,故亦极力主张早日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英国的立场则与之相反,它从自身情况和利益出发,坚决反对盟军年在西欧登陆,并力图通过实施其一贯坚持的“边缘战略”,逐步向欧洲核心地区渗透。
从实际情况分析,年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主客观条件并未具备:美国还未能稳住太平洋局势,无法抽调大批兵力赴欧;英国虽从敦刻尔克的失败中恢复过来,但埃及形势吃紧,只得把大批新组建的部队投入北非战场。在这种情况下,若想在西欧集结对德占优势的盟军几乎是不可能的。
年,盟军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开辟第二战场的能力。但由于其注意力到初夏时仍集中在北非,接着又重兵进攻西西里岛,而大西洋的天气只允许在夏季前后的几个月内登陆,这样,美英首脑不得不把这一决定战争进程的行动推迟到年夏初实施。
在行动指挥人选上,尽管丘吉尔希望由英国总参谋长艾伦布鲁克担任,但在罗斯福的坚持下,最终由“火炬”计划总指挥艾森豪威尔担任。
在登陆地点上,年8月,由英国中将摩根领导的“联合计划参谋部”就已经在拟定的作战计划中,将法国加莱地区和诺曼底地区作为初选方案,并明确提出诺曼底地区是最理想的登陆地点。该计划还提出突击登陆的兵力为3个师,第二梯队8个师另有2个突击旅,登陆部队首要任务是两周内夺取瑟堡港。
远在北非尚未赴任的艾森豪威尔看到这份计划后,与同在北非的丘吉尔和蒙哥马利交换意见,一致认为突击阶段投入兵力太弱。所以,在他赶赴伦敦组建司令部后,马上着手修改和细化行动计划,最终确定:“第一梯队的兵力应为5个师,空降部队增加到3个师,登陆正面由原来的40余公里扩展到80余公里,登陆地段共分5个,从西至东,其代号分别为∶犹他、奥马哈、哥尔德、朱诺、斯沃德,前两个由美军登陆,后三个由英国和加拿大部队登陆。”
投入的兵力上,盟军首先组建第21集团军群,由蒙哥马利担任司令,下辖英国第2集团军和美国第1集团军。待巴顿的第3集团军达到后,另组建一个新的集团军群,并由巴顿在北非时期的副手布莱德利担任司令。为输送登陆部队,分别由美、英海军组建一支特混舰队,各自空军担任空中支援。
登陆日期(D日)和攻击开始时刻(H时)的选择,依据潮汐和月光而定,最终确定将年6月5至7日中的1天定位D日。
早在年2月,希特勒就提出建设一条北起挪威纳尔维克、南至法国巴约纳的海岸防线,并称之为“大西洋壁垒”。德军元帅伦德施泰特就任西线总司令后,即着手修建这条长达公里的防线。但因工程量太大,德国为其准备的人力和物力无法满足修筑这条壁垒的需要。因此,德军最终将修建重点放在盟军最有可能登陆的法国北部加莱地区。至年底,德军在法国沿岸公里海岸线仅修筑了一批相距较远的支撑点,无论从长度和质量上远没有达到希特勒提出的要求。
年初,德军在西线组建B集团军群,下辖第7集团军、第15集团军和1个独立军共41个师,由隆美尔出任总司令,该集群隶属于西线总司令部。在成立B集群之前的一个多月,隆美尔视察了“大西洋壁垒”,实地了解西线防线存在的不足,就任B集群司令后,马上着手改进。
年3月20日,希特勒召集西线主要将领讨论盟军登陆问题,他在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盟军在诺曼底地区登陆的可能性,但在随后不久,他就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盟军的登陆地点还是会选择加莱地区,诺曼底地区最多不过是一次牵制性行动。
年4月,盟军开始对荷兰、法国沿海地区以及内陆交通枢纽、桥梁实施轰炸。在此前不久,艾森豪威尔以辞职相威胁,获得了英国空军将领掌控的空军战略轰炸部队。至登陆前,盟军的战略轰炸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诺曼底地区盟军所选定的80个铁路枢纽被摧毁了50余个,战区内的74座桥梁和涵洞完全不能通行,交通系统被彻底破坏。此外,战区内99个机场都受到大规模轰炸,92个雷达站只剩下18个,10个主要警报站都失去作用,从而为盟军随后的登陆行动创造了条件。
年6月6日凌晨,美第82、第空降师和英国第6空降师分别在诺曼底地区纵深实施空降。其中空降师的3个团遭到地面高射炮火的严重袭扰,致使该师伞兵分布在公里地区降落。尽管如此,空降部队仍然按照预定计划,占领了4条伸向内部的通道。
6月6日晨,架飞机对登陆地区实施火力突袭,共投下1万吨炸弹。5时30分,舰炮实施炮火准备。6时30分,登陆部队分别在5个登陆地段突击上陆。
在犹他海滩,美第4师第8团率先上陆,因海滩标记偏差,上陆地段比计划偏差1.8海里,未遭遇德军抵抗。当天,该师全部上陆,建立了宽4公里、纵深9公里的登陆场,并与第空降师取得联系。
在奥马哈海滩,美第1师2个团担任突击部队,该部携带的水路坦克遭到水下障碍物的严重破坏,未能发挥作用;舰炮和航空部队受能见度限制,也没有发挥预期作用。上陆后,美军即遭到德军的猛烈阻击,部队长时间被火力压制在暴露的海滩上,伤亡惨重。为此,第二梯队3个团提前上陆,经过激烈争夺,终于在当天建立了纵深1.6公里的登陆场。
在哥尔德海滩,英军第50师实施登陆,在这里英军没有遭遇德军抵抗,至日终建立纵深8公里的登陆场。
在朱诺海滩,加拿大第3师的2个旅同时上陆,随后遭到德军火力压制,伤亡同样惨重。为保证登陆成功,第二梯队的加拿大第2装甲旅提前登陆,最终完成当天的任务。
在斯沃德海滩,英军第3师分3个梯队上陆,第一梯队上陆后即突破德军防御。至日终,部队推进至预定纵深地域,与英军第6空降师建立联系。
从6月6日至6月12日,上陆的盟军同德军在诺曼底滩头展开激烈争夺战,登陆的美军第5、第7军的任务是夺取瑟堡港,为盟军后续输送人员和物资提供保障,英军第2集团军的任务是向纵深推进。
至6月12日,美军突破德军拦截,建立集团军级登陆场;在英国第2集团军正面,德军的预备队一时阻止了英军向卡昂、巴犹公路推进的能力;随着英军第二梯队上陆,第30、第1军逐渐形成对卡昂的包围。至12日,盟军已经有32.6万部队、5.4万辆车辆.10.4万吨物资上陆,建立了纵深13至19公里的登陆场。
盟军虽然进展缓慢,但登陆取得成功,这主要是因为德军的防御比较薄弱,在最初的一周,德军阻击盟军登陆的部队共12个师,比盟军预计的少8个师,德军方面错误地认为,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只是一次牵制性行动,真正的登陆将在加莱地区,所以诺曼底地区的德军没有得到有力的支援。
在诺曼底地区的德军指挥部在抗击登陆作战上也存在分歧,致使德军的行动缺少计划和组织,各部队实际是各自为战,至12日德军认为已经无法夺回被占领的海滩阵地,故停止反击,转入全面防御,错失了战机。
6月26日,美军第7军夺取瑟堡港。至7月1日,瑟堡港所处的科唐坦半岛德军被全部肃清。由于瑟堡港此前被德军严重破坏,经盟军抢修,该港口于8月下旬开始接受盟军后续人员和装备上陆。
在卡昂,英军第2集团军遭遇德军4个装甲师的反击。7月8日,英军向卡昂发起总攻,并于18日占领卡昂。至此,盟军形成了正面宽公里、纵深13至35公里的集团军群级登陆场;13个美国师、11个英国师、1个加拿大师共计万人以及56.7万吨物资和17.2万辆车辆上陆。此役,盟军伤亡12.2万人(其中美军7.3万人),德军伤亡11.4万人(其中4.1万人被俘)。
大西洋海上作战
随着盟军反潜力量的迅速增长,德国潜艇的威胁越来越小。年一季度,邓尼茨的潜艇损失了36艘,只击沉盟军3艘运输舰船。随着盟军登陆法国行动的临近,德国潜艇部队被派遣到法国沿海地区,大西洋上的潜艇只剩下3艘,这标志着德国已经放弃了在北大西洋的潜艇战。
年12月25日,德军远程侦察机发现盟军一支护航运输队驶往苏联港口。当晚,德军“沙恩霍斯特”号重巡洋舰在5艘驱逐舰的护卫下出海,不久被英国海军侦查得知。26日9时30分,“沙恩霍斯特”号遭英海军舰队伏击,19时40分,“沙恩霍斯特”号巡洋舰沉没。该舰的沉没改变了北海战区的战场态势,削弱了对英国海上交通线的威胁。随后,在盟军的围攻下,德军水面主力战舰被一一击沉,很快退出大西洋战场。
为了保障诺曼底登陆作战的顺利实施,盟军加强了保卫交通线的力量,这支力量包括艘护航航母、艘驱逐舰、艘护卫舰和多艘巡逻舰、扫雷艇等,潜艇多艘、飞机架。
到年6月初,德国海军共在大西洋沿岸驻有8个潜艇基地,约艘潜艇。这些潜艇面对强大的盟军保障舰队,没有在诺曼底战役期间发挥明显的作用。年8月,大西洋沿岸的德国海军基地尽失,潜艇部队撤往北海、波罗的海和挪威沿岸,致使德国潜艇一次出海停留47天的时间中,只能在大西洋指定海域活动9天。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在大西洋破坏交通线的作战能力。
解放法国
在西线,希特勒调整了兵力部署,克鲁格元帅替换了伦德施泰特的职务,出任西线总司令和B集群司令。在他手中是26个缺额较大的师,坦克和自行火炮只有辆,飞机不超过架。希特勒乐观地认为:“诺曼底地区的地形对于防御的德军是有利的,它可以弥补兵力和作战物资方面的劣势。只要能把盟军困在科唐坦半岛并围在奥恩河,德军守住诺曼底就有希望。他特别强调,德国的问题是一个精神上的问题,而不是物质上的问题。因此,防御部队要有信心守住阵地。”
7月25日,盟军在法国西北部转入进攻。11时,盟军地面部队发起进攻,但进展缓慢,除德军的顽强抵抗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航空兵在实施战前空袭时,给前进的己方地面部队造成了伤亡,在这次缺乏空地配合的轰炸中,盟军一位前线指挥官麦克奈尔将军被炸死。
7月31日,美第1集团军已向南推进60公里。8月1日,巴顿的第3集团军登陆法国,随即向塞纳河方向进攻。在盟军的右翼,英军第2集团军及所属的加拿大部队损失较大,蒙哥马利要求英军尽可能的牵制住德军,以便美军顺利推进。
7月27日,希特勒确认盟军不会从加莱地区实施第二次登陆,同意将第7集团军一部分兵力南下支援。7月31日,希特勒命令克鲁格实施反击,将第7集团军插入科唐坦半岛,切断美军进攻的路线。他认为“这是一个独一无二、千载难逢的彻底转变形势的机会。”8月6日,德军6个装甲师发动莫尔坦反击,至8月8日,在没有制空权而且兵力有限的情况下,克鲁格停止了进攻。
此时,战场上出现了戏剧性的形势,当德军在法莱斯西南地区重新聚集力量准备向科唐坦半岛的美军实施反击时,盟军部队正在德军东西两翼大胆推进,于是,在法莱斯和阿让唐之间形成了一个大口袋,大量德军装甲部队成了瓮中之鳖,为盟军围歼当面之敌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对于这次难得的战机,巴顿和蒙哥马利的意见也罕见地出现一致。
8月8日,盟军最高司令部决定乘德军准备向西反击的有利时机,让盟军第12集团军群(辖美军第1、第3集团军)和第21集团军群(辖英军第2集团军和加拿大第1集团军)南北夹击,歼灭当面之敌。为实现这一企图,盟军重新作了战役部署:“以美军第1集团军实施正面防御,阻止德军突击,掩护美军第3集团军的侧后;美军第3集团军沿勒芒、阿朗松、阿让唐向北迅速推进,迂回到德军侧后;加拿大第1集团军从卡昂南下向阿让唐地区进攻,同美军第3集团军会师于法莱斯地域,切断德军的退路;位于右翼的英军第2集团军则向西和向南推进。”
当天,巴顿就加快了突进速度,第15军于9日攻占勒芒;12日攻占阿朗松;13日进抵阿让唐地区。此时,加拿大第1集团军进展缓慢。
已经发现盟军企图的克鲁格请求德军东撤,遭到希特勒的严厉斥责。8月16日,莫德尔接替了克鲁格的职务。上任后,莫德尔立即命令阿让唐地区的德军阻止盟军的推进,保留德军东撤的通道。但他没有命令部队立即东撤。8月19日,美、加盟军会师,完成对德军12个师的包围。至21日,包围圈内约4.5万人逃脱,3万人被歼,5万人投降。8月26日,盟军到达塞纳河畔。
在盟军和德军在法国北部激战之时,美军第7集团军(美军3个师,法军7个师)于8月15日在法国南部的土伦以东登陆。当天,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上陆部队向纵深推进了30公里,50万地面部队开始陆续上陆。沿途小股德军不断向盟军投降,就连希特勒也不得不承认:“无论是防御该地区的德国第19集团军或者是他本人,都没有足够的兵力去阻止盟军的登陆。”8月19日,美法部队建立了稳固的登陆场,随后开始发动进攻。法国南部戛纳、尼斯等城市相继收复。8月28日,土伦、马赛收复。
8月21日,美第3集团军进抵巴黎南部30公里处,在3天前,巴黎市民爆发起义,并解放这座城市3/4的区域。为了让法国军队第一个进入巴黎,艾森豪威尔命令隶属第3集团军的法军第2装甲师于25日进入巴黎,随同该师进入巴黎的还有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首脑戴高乐将军。8月29日,胜利后的法国在凯旋门至巴黎圣母院的大街上举行隆重的阅兵式,法军第2装甲师和美军第28师先后列队通过,接受戴高乐和布莱德利的检阅。美军第28师当晚就离开巴黎开赴前线,法军第2装甲师按戴高乐的要求留在巴黎维持治安。
市场花园行动
巴黎解放后,盟军的进攻进入第二阶段。此时,西线的盟军调整作战部署:“左翼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群沿海岸线向东北方向推进,摧毁德军的V型导弹发射基地,占领安德卫普港,以改善盟军的供给条件。随后向德国北部推进,进入鲁尔区;右翼布莱德利的第12集团军群则东进,直抵德国西部边境,尔后强渡莱茵河,从南面包围鲁尔区,摧毁德国的工业基地。”
然而德军放弃塞纳河一线防御,退往德法边境的齐格菲防线,致使盟军在进入德国前的进攻变成了一场追击战。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群在随后的4天,攻占比利时大部分地区,解放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等城市,进抵荷兰边境。第12集团军群同样进展神速,第1集团军于9月2日进入比利时边境,8日攻占列日,10日解放卢森堡,11日推进到德国边境。第3集团军于9月1日攻占凡尔登,7日强渡摩泽尔河,15日解放南锡;与此同时,从法国南部登陆的、已改编为第6集团军群(辖法国第1集团军和美军第7集团军)北上与巴顿的第3集团军会师。至此,盟军抵近齐格菲防线,在此区域,德军的抵抗随之增强,盟军的进攻陷入停滞。
9月17日,由蒙哥马利提出的“市场-花园”行动拉开帷幕。该行动计划投入3个空降师(美国第82、第空降师和英国第1空降师)和波兰1个空降旅,随后计划再空运英军第52师,上述部队在实施空降后,夺取德军防线后方的主要桥梁,英军第1空降师和随后空降的波兰空降旅攻占阿纳姆;与此同时,英国第2集团军沿埃因霍温以北的一条狭窄走廊通过空降部队夺取的桥梁,推进至阿纳姆、艾瑟尔湖,切断德军的退路。最后英军绕过齐格菲防线进入德国。
在这次盟军实施的最大了一次空降中,盟军的空降行动非常顺利。在当地驻守的德军第1空降集团军大部分正在休整,疏于防备。但德军的反击极为迅速,很快抽调第2装甲军和第2空降军的几个战斗群向盟军发起攻击。在随后的5天,恶劣的天气和德军的增援打乱的盟军的计划,后续的空降行动被迫推迟,空投补给的有效率也不到30%。
英军第2集团军的推进同样受阻,没能与空降部队在阿纳姆会合。9月25日,英国第1空降师开始后撤,9月27日该部撤往莱茵河西岸。市场花园行动结束,此役,仅英国第1空降师就损失人。
盟军秋季攻势
市场花园行动结束后,由英军第1军和加拿大第2军组成的加拿大第1集团军开始肃清安特卫普地区的德军,并俘虏德军4万余人。在此期间,美军第12集团军群和第6集团军群准备正面突击德国的齐格菲防线。9月中旬,美军第1集团军的1个军进入德国亚琛,该集团军另一个军将德军逼退至亚琛东部的齐格菲防线内。9月29日,美军尝试进攻德军防线,第1集团军的2个军围攻亚琛,至10月21日,亚琛守军投降,德军防线被撕开一个小口。11月2日,美军第1集团军向施密特地区发起进攻,遭遇德军顽强抵抗,11月16日,美第9集团军赶来增援,仍然没有取得进展。
美军第12集团军群第3集团军一直受到补给短缺的影响,不得不在10月份开始一边休整一边等待补给。11月中旬,巴顿开始向齐格菲防线方向发起进攻。11月18日,第3集团军包围梅斯,5天后守城德军投降。德军其他部队在第3集团军的进逼下,退入齐格菲防线。
与第12集团军群试探性进攻不同。在南线的美军第6集团军群战果斐然。隶属于美军第7集团军的法军第2装甲师突入孚日山脉的塞纳尔纳山口,于11月23日解放斯特拉斯堡;右翼的法国第1集团军从法国和瑞士边境地区接近莱茵河。在两个集团军中间,是德军第19集团军坚守的科尔马口袋。
由于受后勤补给短缺的影响,从9月中旬至12月中旬的3个月间,盟军的攻势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总体看来,显得疲惫无力,且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不仅没有达到盟军远征军最高统帅部原定“在莱茵河以西彻底打败敌人,在莱茵河和艾瑟尔河上建立桥头堡,并在莱茵河以东部署强大的盟军以备攻占鲁尔区”的计划,而且对齐格菲防线的触动也微不足道。
阿登反击
自9月中旬盟军在莱茵河以西的齐格菲防线前受阻以来,希特勒就一直思考着对盟军的反击问题。尽管东西两线的盟国部队均已抵进德国边境,但希特勒对纳粹德国的前途仍抱有不切实际的乐观看法。在希特勒看来:“同盟国是一个成分复杂、目标各异的松散联盟,一方面是极端的资本主义国家,另一方面是极端的苏联。而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一方面是垂死的世界帝国-大不列颠帝国,另一方面是一心想继承其衣钵的美国,美国的企图是取代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苏联则急于染指巴尔干、达达尼尔海峡、波斯及波斯湾;英国的目标是保住它的不义之财,保住它在地中海的实力。”这些国家已经为此而争吵不休,而且势必会越来趁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德国能对其发起几次沉重的打击,这个人为联系起来的联盟将随时会崩溃。这样,到最后,当一方或另一方承认谁也打不赢时,战争就宣告结束。
客观地讲,希特勒对盟国内部关系的分析确有道理,只是他期望看到的情景,发生在二战结束之后。
从军事上考虑,希特勒同样认为在西线发动一次大规模反攻是可行的。他认为,尽管西线盟军总体上占据较大优势,但盟军70个师的兵力绝不会平均分布在整个战线上,在盟军的防线上必定存在着薄弱环节。经过分析,希特勒认定这个薄弱点就是年德国进攻法国的出发地阿登山区。
10月中旬,约德尔拟出一份计划草案,德军的主攻方向定在位于B集团军群防区内的阿登山脉艾弗尔地段,反攻将由莫德尔统一指挥。为了这次反攻战役,希特勒一方面命第5装甲集团军撤出南部的G集团军群防区待命,一方面从东西两线抽调部队组建第6党卫装甲集团军。他希望这两支“装甲铁拳”能如期抵达安特卫普,给西线盟军造成毁灭性打击。反攻计划之所以将安特卫普港作为最终目标,是因为一旦盟军完全整顿好这个高效率的港口,仅凭这里运进来的人员、武器、补给品,就能摧毁德军防御。这次进攻如果能获得胜利,将摧毁盟军25~30个师,同时将缴获或摧毁大批各种各样的物资装备。
盟军方面,截至年12月15日,西线盟军共有兵力87个师,其中步兵师62个,装甲师占25个,共有坦克约6辆。盟军空军拥有各型飞机1万余架。
由南至北,从瑞士边境到萨尔堡的战线南段,为第6集团军群的作战区域。该集团军群包括法国第1集团军和美国第7集团军,共12个步兵师和4个装甲师。
从萨尔堡至亚琛的战线中段,为布莱德利的第12集团军群的作战地域。该集团军群包括美国第3、第1和第9集团军,共21个步兵师和11个装甲师。
从亚琛到罗森达尔的战线北段,为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群的作战区域。该集团军群包括英国第2集团军和加拿大第1集团军,共25个步兵师和7个装甲师。由于盟军根本未考虑到德军再度发起大规模反攻的可能性,因而对组织防御未予重视。考虑到阿登地区的地理环境,盟军在该地段只配置了仅能执行警戒任务的部队。
在德军方面,截止进攻发起前,西线德军共有76个师和旅,其中步兵师53个、装甲师11个、机械化师4个、伞兵师5个、装甲旅1个、机械化旅2个。在齐格菲防线的北段,为斯图登特将军的H集团军群,该集团军群包括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15集团军,其任务是牵制对面的英第21集团军群和美第12集团军群第9集团军,以减轻反攻方向的压力。
在H集团军群的南翼即为执行阿登反攻任务的B集团军群,该集团军群辖第6党卫装甲集团军、第5装甲集团军和第7集团军,共有23个师,其中8个装甲师和1个机械化师,而与之相对峙的盟军仅为美第1集团军第8军和第5军的一部。位于齐格菲防线南段的为德G集团军群和上莱茵集团军群,这2个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在牵制美第3集团军和盟军第6集团军群的同时,发起辅助攻击。
年12月16日拂晓,希特勒蓄谋已久的阿登反攻拉开了序幕。5时30分,德军门火炮开始向蒙绍和艾希特纳赫之间的美军防区猛轰。与此同时,步兵借助弹幕的掩护,开始冲击。紧接着,5个装甲师也尾随投入战斗,准备迅速扩张战果。
在北翼担任突击任务的是迪特里希的第6装甲集团军,其右翼对面即是美军第1集团军第5军,因该军正准备攻击鲁尔大坝,所以战备程度很高,双方陷入苦战;在左翼的第1党卫装甲师的正面是美第5军和第8军的结合部,仅有少量骑兵部队担任警戒,至黄昏,第1党卫装甲师的先头部队向前推进了10公里。
在南段曼陀菲尔的第5装甲集团军的正面,是刚刚结束亚琛战役的美军第师,以及刚从国内调来的师,所以此处防御比较薄弱,第6装甲集团军顺利突破防线。19日,德军装甲教导师渡过克莱夫河,向巴斯托涅挺进。
在得知德军从阿登山区反击的消息时,艾森豪威尔的最初判断是德军的一次破坏性活动,目的是干扰巴顿第3集团军对萨尔地区的进攻。10月17日,前线告急,艾森豪威尔把仅有的预备队美军第18空降军交给了布莱德利。18日,布莱德利将空降师输送到了巴斯托涅,将第82空降师输送到斯塔弗洛。同时,美军第10装甲师的一个战斗群也抵达巴斯托涅,双方战至胶着。
10月19日晨,艾森豪威尔将布莱德雷、巴顿和德弗斯召到凡尔登,商讨对策。会后按照艾森豪威尔的指示,盟军在摩泽尔河以南将全线转入严密防御。德弗斯的第6集团军群奉命向靠北的地区推进,并接管第3集团军的大部分防区。同时,巴顿将亲率6个师北进,接管第1集团军第8军防区,并在12月22日或23日向德军突入部队的南翼发动一次大规模反击。同时,艾森豪威尔将阿登山区以北的盟军,包括加拿大第1集团军、美军第1、第9集团军和英军第2集团军,全部交予蒙哥马利指挥,以粉碎德军的进攻。
在阿登山区南部,巴顿第3集团军反应迅速,该部仅用3天时间就向北推进公里,随后第3集团军遭遇德军第7集团军的阻击,至12月26日突入巴斯托涅,与曼陀菲尔下辖的第47装甲军展开激战。
年1月5日,德军第5装甲集团军集结3个师对巴斯托涅发动最后一次猛攻,企图夺取该城,仍遭到美第3集团军的反击,最终德军败退。1月8日,希特勒命令部队后撤,1月28日,双方恢复到原来的态势。
此役,德军伤亡和失踪约12万人,另损失坦克和强击火炮辆,飞机1架,车辆0辆;盟军伤亡4万人,被俘或失踪2.1万人,另有辆坦克和反坦克炮被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