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何以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一文读懂德国史

北京有哪些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一、

身处德国首都柏林,你会对这里产生很多疑问:随处都能看见伟大而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生机勃勃的新生活、最新锐的艺术和建筑,当然也有悲惨的历史遗迹,这些地方有的美丽,有的空洞,有的丑陋,有的绝望。

二、

德国的历史正好吸引我们直接面对人性的复杂性——它有时会攀越高峰,有时会堕入深渊,但始终同时具有救赎与和解的神秘可能性,即使是在最黑暗的失败时刻。

公元9年,阿米尼乌斯(德国人称其为赫尔曼)率领他的部落在条顿堡森林屠杀了三支罗马军团,从而有效地遏制了罗马帝国向北和向东的扩张。这是生活在德国土地上的人们给欧洲舞台留下的第一印象。

公元5世纪末,在意大利罗马最后的痛苦时光中,日耳曼人既是罗马帝国的守护者,又是罗马帝国的威胁。

年,疆域以德国土地为核心的撒克逊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加冕为帝国皇帝,这标志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开端,这个帝国一直在德国的土地上延续,直至年被拿破仑彻底摧毁。

从15世纪中期开始,神圣罗马帝国就被称为“德意志民族的第一帝国”。可也渐渐进入四分五裂的小邦小国时代。

年左右,古腾堡开始在德国美因茨使用印刷机。它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项技术发明——如果非要比较的话,它至少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数字革命同等重要。

年开始,在可以快速书写和制作的印刷小册子的帮助下,马丁·路德发动了一场革命性的教会改革运动。

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聪明热情、爱冲动、脾气大、胆识过人,而且善于雄辩。他有一种以大众能听懂的语言表达观点的本能力量,他致力于圣经的德语翻译——他的精彩翻译最终成为令德国语言实现标准化和更加稳定的里程碑。但路德曾经对犹太人进行过令人汗颜的大肆抨击,其中著名的是他于年发表的《论犹太人及其谎言》,他还鼓励过王公贵族们残酷镇压年的德国农民起义。

路德教派逐渐深深融入普鲁士的文化中,而普鲁士后来发展成为德国最强大的一个邦国。

在德意志内部,普鲁士逐渐成为欧洲最现代化、最具组织化的王国,是其他王国需要认真对付的关键力量。

从文化上看,在德国和其他地区,18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精神发酵的时代。科学上有莱布尼茨,哲学上有康德,文学上有歌德,音乐上有贝多芬……

如果说18世纪是人类取得卓越智力发展的见证,那么19世纪则是城市化和工业革命驱动社会空前变革的时代。

俾斯麦

年,俾斯麦首次受命领导普鲁士政府,短短九年时间内,他下了一连串的妙手,统一了德国。

年,在占据近30年的霸主地位之后,俾斯麦最终被废黜,在他之后的时代,再也没有人有力量和智慧来在他拥护并受他左右的皇帝或军事领袖们之间维持平衡。

年夏天,德国处于悖论中。德国的经济表现十分强劲,其贸易网络四通八达,文化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而悲剧的发生只需要一根导火索,这根导火索就是年6月28日爆发的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年,德国战败,第二帝国同时退出历史舞台。

希特勒

年,大萧条的爆发沉重打击了德国的经济复苏。年末,德国四分之一的成年男性失业,纳粹党借助恐慌、怨恨的大众情绪一跃成为最大党派,年1月,希特勒全面统治德国,是为第三帝国,直至年5月,希特勒自杀,德国战败,第三帝国消失。

现在,我们看到一个自省的德国诞生了,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它首次学会与邻国和平相处,实现了民族和解。

三、

随着第三帝国走向深渊,它对许多人的束缚日益明显。这是德国的特殊旅程,在这趟旅程上,普遍的责任感提供了一种毅力,使它能够沿着一条路一直走下去,直至终结。

二战结束后,无论是大众还是学者,德国还是战胜国,人们都在强烈反思一个问题:为何会导致这样可怕的结果?在德国的政治发展中,或者在德国文化中,或者在德国人民中,到底是什么因素促使第三帝国上台并领导这个民族走向深渊?

威廉·夏伊勒在年出版其引起轰动的《第三帝国的兴亡》中认为,从路德至希特勒一直存在一种清晰的延续性,“对当时统治者的盲从是德国人的最高美德,而且还鼓励奴性”。从路德时期起,根深蒂固的侵略意识,加上责任感、纪律和服从意识奠定了德国文化之旅的核心,最终导致纳粹党人的残暴计划轻易俘获民心。

19世纪后期的流行文化中的哪些方面迎合了德国逞勇好斗的英雄主义?第二帝国的好战、尚武精神从何而来?纳粹的反犹太主义又是源自何处?

这些特点在19世纪发展形成,而且已经生根和壮大。第一个特点是根深蒂固的责任感;第二个特点是日益膨胀的民族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让德国人相信自己的时代已经真正来临了。

德国人对责任和服从命令的痴迷已经成为传奇。它甚至很容易变成一种笑柄——甚至德国人自己也觉得可笑。

从第二帝国时代起,整个德国北部的墓碑上赞美的都是亲人在履行职责时的无私奉献。年5月,许多将军只有在听到希特勒的死讯之后才放下武器投降,即使他们在此之前早就知道一切都已成为泡影。

这种责任感有被政权劫持的风险,其目的会被认为凌驾于个人目的之上。由于害怕其他替代选项,广泛传播的责任感太容易退化为对政权的苟且服从。

在有序的表面背后是混乱,历史可能再次重演,因此不能被遗忘。

四、

德国身份的脆弱性并没有因为统一而缓解,部分根源在于它受到强烈的受害者心理的支撑。

19世纪,这种讯息非常明显:大量作家栩栩如生地描述了战争带来的浩劫,这些描述通常和当时的新教徒观点相呼应。

如果说法国是理性主义的土壤(今天基本上仍然是笛卡尔哲学),英国是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故乡(主要天才为约翰·洛克和大卫·休谟),那么德国则是形而上学和系统论的故乡。自路德时期之后,康德无疑对德国的思想产生了最微妙、最深切和最强大的影响。

18世纪的普鲁士是欧洲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国,教育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明的载体。

随着19世纪的到来,许多人将日耳曼尼亚精神视为一种信念、一种使命、一种命运,这种使命感受到某种历史观的支持,而这样的历史观主要归功于黑格尔。

几股力量绞在一起:受害者心理为新德国政府的令人不安的攻击性提供了支撑。黑格尔的历史动力意识支撑着帝国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又会导致一种责任感。

随着时代向前推进,德国的民族愿望走上了一条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坎坷道路。在这条坎坷路途上,德国的自我表现穿越了记忆、梦想的大地,最后以梦魇结束。

五、

在腓特烈·巴巴罗萨时代(公元12世纪),德国民族并不存在,德语是一系列方言,而不是某种单一的标准化语言,这种语言有地理特征,而使用这种语言的地域逐渐被认为是德国土地。它被广泛用于各种故事和歌曲,而故事和歌曲又变成了共同的遗产。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分享这笔遗产的人在别人眼中和自己眼中变成了同一个民族。

民族主义释放的途径是权力意志,而不是审美沉思。

扭曲的浪漫主义本能,赤裸裸的、彻底血腥的民族主义,恶毒的反犹太主义,拥护元首原则和德国的东方使命。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纳入了所有这些观点,因此他书中的观点并非他的原创。

六、

随着对使命的渴望和感受变得越来越强,德国的自我表现勾起了越来越多的记忆,同时也描绘出自己的梦想。

19世纪的最后10年间,阿米尼乌斯(公元9年打败罗马帝国的入侵)被推崇为日耳曼民族的英雄。阿米尼乌斯并不孤独,中世纪最后一位在德国土地上独揽大权的皇帝腓特烈·巴巴罗萨(公元12世纪)也加入了万神殿。希特勒入侵苏联的行动就命名为“巴巴罗萨计划”。

巴巴罗萨和阿米尼乌斯神话的背景是森林繁茂的德国自然景观。所有国家身份都受其地理状况的影响,甚至包括那些已经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对于英国人而言,在其民间记忆中,大海仍然是决定性力量;对于俄罗斯而言,这种力量是荒蛮的草原;对于中国而言,这种力量是伟大的河流。在德国人心目中,存在各种同样强烈的记忆和印象,其中首先是关于森林的记忆。

德国人口密度是英国和法国人口密度的两倍,但其森林覆盖率高于法国的森林覆盖率,是英国森林覆盖率的三倍。

从树林里寻找宝藏的民间传说是格林兄弟最重要的灵感源泉。《格林童话》中很多故事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小红帽》《汉塞尔与格莱特》《白雪公主》《灰姑娘》《青蛙王子》《睡美人》等等。

七、

在二战之前,反犹太主义并非独自存在于德国,而且在德国甚至没有表现出特别的狠毒。反犹太主义是一部分资产阶级和贵族社会茶余饭后的闲聊——但它同样存在于英国和法国。

如果仅以因人为原因死亡的人数为标准,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所担负的责任也许应该和纳粹一样多;如果以死亡人群的规模和故意消灭特定人群为标准,苏联再次成为这种可怕奖励的有力竞争者。

从整体上看,为什么德国人对纳粹政权的抵抗如此稀少?部分答案是,这个政权获得广泛支持的原因在于它早期取得的成就,再加上它至少实现了它的部分目标。假如希特勒在法国陷落之后的年夏季去世,他可能会被视为民族英雄而流芳百世——他会被认为是一个成就甚至超越俾斯麦的天才领袖。但随着乌云降临,广泛的认可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怯懦的屈服。

他们生活在一个警察国家中,任何抗议都会被无情处置。从这个方面来看,纳粹德国和其他靠恐怖统治的极权政体并没有什么两样——从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到萨达姆·侯赛因统治下的伊拉克,再到北朝鲜,莫不如此。

文化的代价如何?答案如下:纳粹政权通过成立帝国文化协会,牢牢地控制了意识形态,因此文化的地位日渐式微。

受虐者变成肆虐者是人类经验中最古老的模式。

年底,盟军踏入德国本土后,苏联红军强奸了成千上万的妇女,法国人的表现也好不到哪去,但当局却几乎没有制止这种野蛮而原始的兽行。

随后,大约有万德国人被驱离东欧,其中大多数人遭受了非人的虐待。超过万德国人因此而惨死。年1月,载有数以千计难民的邮轮威廉·古斯特洛夫号离开哥尼斯堡时被一艘苏联潜艇击沉,时至今日,它仍然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海上灾难。

如此报复,亦非正义之举。这又一次证明,罪恶没有专属权。

人类历史已经一次又一次证明,复仇只会引发新一轮的复仇。

八、

20世纪40年代末,在西方盟国和苏联的操纵下,一个分裂的德国出现了——就像年之前的宗教断层线一样(指路德反抗罗马教会后德国本土上分成的新旧教派斗争),意识形态构成的断层线分裂了这个国家。

奥地利,这个国家在一战结束时自称为“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次调查表明,大多数人逐渐将自己视为奥地利人,而不是德国人或德意志奥地利人。(希特勒也是出生于现今奥地利国土上的德意志人)年,奥地利启用了新的国歌,不可逆转地踏上了独立旅程。

年,联邦德国(西德)正式成立。同年晚些时候,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在东部苏联占领区成立。

美国首先推行马歇尔计划,然后又实施货币改革,将西德的经济从崩溃中拯救出来。东德不仅无法自由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而且实施了完全独立的货币改革,同时被迫以物质、产品设施和劳动力的方式向苏联赔款。

如果说20世纪40年代末引入的货币改革和其他结构性变化是西德在战后实现经济成功的基础,那么几乎在同时实施的宪法和政治改革同样十分重要,因为它们为西德的民主进程奠定了基础。

年8月,东德建立了一堵柏林墙,这堵墙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事实上,柏林墙将东德从人力资源大量丧失导致的崩溃中解救出来,坦率地说,其唯一的优势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它的经济理由上。在东部地区,柏林墙带来的心理影响让东德永远难以从阴影中恢复过来。这个政权变得不再信任自己的人民,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偏执狂,于是东德国家安全部——“斯塔西”开始肆意活动。

年,东西德统一成现今的德国,在某种意义上,东德的奔溃只是东欧多米诺骨牌中倒下的又一张骨牌。

九、

年,一位名叫丹尼尔·戈尔德哈根的美国政治科学家出版了一本书《希特勒的自愿行刑者》。

戈尔德哈根认为德国整个文化中可能存在一种被称为“杀人罪”的东西,几个世纪以来,它扭曲了普通德国人的身份。

世界上各地的许多专业历史学家对戈尔德哈根的观点感到愤怒,不难发现,戈尔德哈根的论点和材料证据并不一致。

但引人注目的是,德国接受了这本书。在戈尔德哈根前往柏林进行巡回演讲期间,听众座无虚席。年,《德国与国际政治通讯》杂志宣布授予他民主奖——多位学者对其称赞有加。其他人注意到,人们对这本书的争论持一种开放心态,这表明德国已经准备正视自己的历史——这些人认为,这样的心态本身就是一种无言的自豪之源。无论公众对这本书的基本论点持何种看法,至少显而易见的是,正视第三帝国的事实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做法。

德国人越来越决意要千方百计地寻找罪恶的根源,以确保德国生活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再遭受责难。

毫无疑问的是,仍然有许多人在走进坟墓时也没有承认自己的不作为和过失导致的罪恶。如果将德国对其罪恶的清除和日本或俄罗斯仍未系统面对自己的创伤进行对比,差异非常明显。

由于进入东部的苏联红军官方宣传自己是人民的解放者和朋友,以至于讨论四处肆虐的强奸和屠杀行为被列为一种禁忌。

十、

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确立了欧盟的诞生,同时致力于建立共同货币。正是这项共同货币计划首先保证了德国走上新欧洲领导者的位置。

在发达世界中,德国拥有的移民数量名列第二,仅次于美国。

在“民族品牌”指数排行榜上,德国位列第二,仅次于排名第一的美国。

十一、

德国的故事既不完整也不完美,因为现实中从来没有尽善尽美之事,但它毕竟是一个非凡的故事,而且具有普遍的人类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92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