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进攻莫斯科,红场阅兵为何让苏联统

年11月初,德军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行动”已进行一个月,虽然又推进了至公里,并将苏军3个重兵集团围歼,但在加里宁、莫扎伊斯克、图拉一线遭到了顽强阻击。双方在进攻与反冲锋中相互厮杀,战斗激烈而“白热化”。

从地图上看,德军距离莫斯科仅“一步之遥”,德国元首和他的将领们都对完成“台风行动”充满了信心。在他们看来,只需再加一把劲就能彻底瓦解苏军的斗志,获得全面的胜利。然而,莫斯科非但未崩溃,反而举行了著名的“红场阅兵”。

“红场阅兵”

德军尽显“强弩之末”。

自朱可夫临危受命担任西方面军司令,保护莫斯科的重任就落在了他的肩上。他奔波在前线各处,指挥部队加强防守,用密集的炮火和不断地反冲锋,渐渐抵消了德军的攻势,尽管伤亡依然巨大,但强大的战争潜力让苏军逐渐稳住了阵脚。

一是,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行动前,只留出了3个师作为战役预备队。这么做,就是想一鼓作气攻占莫斯科,但过于盲目自信的代价就是,当万人的大规模行动展开,一旦进攻受阻或形成僵持,这点兵力无疑是“杯水车薪”,无济无事。

德国元首和他的将军们

二是,苏军不计伤亡的冲杀,不断消耗着德军的有生力量,尽管其战斗力依然保持着强势,打出了1:6的战损比,但经过一个月的鏖战也损失了20万人,而坦克的损失更是超出了一半。此时,德军师的战斗力,仅相当于83个满员师。

更重要的一点,随着战线拉长以及寒冷的冬天,再加上苏联游击队的破坏,德军后勤补给的“软肋”彻底暴露了出来。每天开往前线的军列少之又少,而泥泞的道路让辎重和重装备寸步难行,就连士兵的冬装都无法满足,就更不要提进攻了。

莫斯科城下的德军

当然,战役久拖不决的严重后果是,原先信心百倍的德军,面对顽强的苏军,以及极不适应的寒冷冬天,让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并对最后胜利开始怀疑,甚至有人将拿破仑兵败莫斯科预示将来。德军士气的低落,已显“强弩之末”。

但如果说此时德军已丧失进攻能力,有些为时过早。尤其是德国元首和他的将领们一致认为“德军困难,苏军更困难”,被围困中的苏军士气更是低落的不堪一击,现离苏联真正的冬季严寒还有6周时间,只需努力最后一击,苏联就会崩溃。

德国元首与其将领们

然而,莫斯科“红场阅兵”给德军当头一棒。

11月7日是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纪念日,如果说苏联统帅在战事最危急的时刻没有离开,就是为了稳定军心、抗战到底,那么举行每年一次的“红场阅兵”,无疑是提振苏军士气、动摇德军心理的最好契机。此刻,他该如何去实现呢?

首先,战况紧急能否举行阅兵,最具发言权的只有朱可夫。作为保卫莫斯科的指挥官,他明确地表示:“德军已严重受损,不得不进行补充和调整部署”。也就是说,在此期间德军不会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苏联统帅对其肯定的回答十分满意。

朱可夫与苏联统帅

其次,为防止德军可能进行的空袭,除了将更多的歼击航空兵调往莫斯科周边外,在阅兵前2天,苏军集中了架战机(包括余架轰炸机)对德军盘踞的19个机场进行大规模袭击,并部署了大量的高射炮,确保德机飞不到莫斯科领空。

更关键的恐怕就是保密了。为了顺利进行阅兵,参阅兵种仅限步兵方队,并在集结过程中告知部队将通过莫斯科开往前线,直到阅兵前9小时,参阅官兵才得知真相。第二天,“红场阅兵”如期进行,苏联统帅发表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讲话。

红场阅兵

他向全世界保证并号召:“既然内战时期的布尔什维克,能够在丧失大部分国土的绝境下转败为胜,那么今天,依然能够领导千千万万不屈的人民和红军,挡住德国的战争机器”。随后,参阅部队精神抖擞地接受检阅,并通过红场奔赴前线。

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由于过于保密,电影摄制组并未接到阅兵提前举行的通知;当赶往红场时,苏联统帅的讲话已经结束,只拍摄到阅兵部队列队通过广场的镜头。对此,苏联统帅大为恼火,只得在其办公室里进行补拍。

苏军参阅部队奔赴前线

不管怎么说,“红场阅兵”被拍成纪录片《莫斯科城下大败德军》,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对苏联人来说,这次阅兵是前所未有的,也是激动人心的,尽管胜利还很遥远,但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对德军而言,这次阅兵无疑是当头一棒。

苏军无比高涨的士气,让处在天寒地冻的德军越来越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

德军进攻莫斯科,为何苏军士气反而更高涨?苏联内务部手段太厉害

莫斯科会战仅3天,苏军西方面军再度覆灭,形成公里真空地带

德军进攻莫斯科,古德里安为何提前2天发起进攻?一天推进公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81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