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最强爆兵国家,德国如何从废墟中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凭借一国之力,武装了共计万的虎狼之师。依靠这些军队,纳粹德国横扫欧洲,成为当时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第一军事国家。
在战争开始前不到6年前,德国军队还不足10万人,没有重武器,没有空军,没有制海权,与其说是军队,不如说是更像“保安”。英法两国将德国军事限制死死的。
但就在6年后,这支不足10人的部队极速扩张为万人。希特勒到底用了什么“魔术”,在废墟的德国和英法的眼皮下,完成扩军万呢?
不彻底的“惩罚”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对于德国开始“肢解”。这个过程可真可谓彻底:陆军总人数限制在10万,不得装备诸如坦克等重武器,空军全部解散且永不组建,海军吨位被严格限死,甚至德国工业重区鲁尔区被法国占领。在军事上被限制的同时,德国还需要支付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折合黄金吨。
几乎是瞬间,就将这个工业大国肢解的支离破碎,任何国际社会观测家都认为,德国想要崛起“无异于废墟上再建一座罗马”。
但是列强又没有完全“肢解”。诚然,裁军是减少军事实力最直观的表现和手段,赔款也是如此。但是裁军后的人依然存在,也就是兵源并没有被减少。
本来战争之后,德国人民的生活下降不少,再后来年经济危机的到来,整个社会失业人数剧增,对于年轻人来说,有口饭吃就是不错。再加上一战结束后德国人心中强烈的挫败感,渴望洗涮自己祖国的屈辱,所以希特勒的征兵政策一出现就受到追捧。
这里面不只有年轻气盛的小伙子,还有大批当年一战老兵复员归队,这些老兵对新兵的训练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将这乌合之众训练为现代国家的战争齿轮。所以二战中的德国士兵单兵素质十分优秀。
“开源节流”,化身战争机器
人的问题解决了,下来就是钱的问题了。士兵要吃饭,还要武器,这些本质上都是钱的问题。所以希特勒想到了“开源节流”。“开源”,就是多借钱。对外向美国借钱,对内搞梅福券借百姓钱,德国国债从二战开始前多亿美元,在年飞速飙升到亿,整整翻了15倍还多。
“开源”之后就是“节流”。一战后的德国承担了巨额的战争赔款,所以希特勒和英法谈判暂时不赔款。当时“大萧条”席卷全球,英法两国都忙的焦头烂额,希特勒就暗示再继续赔款,国民可能就会选择工人政权。虽然两国对扩军的德国心生芥蒂,但也不希望现在的政府倒台。毕竟真乱了,这赔款两国永远也要不回来了。英法只能同意暂停赔款。
钱的问题解决之后,就该解决军备问题了。为此,当时的德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已然开始变得畸形,所有的经济政策不是为了填饱人民肚子,而是只服务于军队。简单说就是抛弃民生经济的发展,实行绝对的“先军”主义。
这样做的表现是明显的,战争开始前的年,德国的军火产量比年增加了11.5倍,是同时期英法两国的两倍有余。整个国家已经化为一个权力运转的“兵工厂”,它的一切都只为战争服务。
心怀鬼胎的大国
德国的军事扩张早就引起各大国的注意,虽然各国在立场上都对德国进行谴责,但由于各自的利益不同,各大国并没有真正联合起来对德国制裁。
对于美国而言,欧洲大陆就是化为乌有都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广袤的海洋是最佳的保护罩,美国将筹码下给战争天平的两端,自己却可以躲的远远。所以美国人可以在没有心理压力地拿驱逐舰换英国的海外基地的同时,将大笔美元和石油运给德国。
当然,美国也还有自己的“小心思”,他们希望扶持一个强盛的德国,以威胁未来美国在欧洲大陆的每一个敌人——以前的英国,未来的苏联。
比起美国若有若无的支持更糟糕的,是英法间貌合神离的抵制。虽然德国的崛起对英法两国都不是什么好消息,法国在二战中见识到了德国的强大,为此付出了“一代人的血液”;英国则希望德法实力之间悬殊不要太大,保证自己从中渔翁得利。
所以两国在面对希特勒快速征兵,提高军事实力的反应也是截然不同的。自然的,法国需要压灭任何一束战争的火苗,英国却希望这火苗可以留着——至少可以给法国一些压力。当然,希特勒发现了两个大国间的间隙,在两国矛盾之中,一支万人的军队悄然准备好了。
作为一战结束时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自建立第一天开始就面对整个西方世界的恶意。但是内外交困之下却仿佛如有天助,西方面对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于是新生的苏联在这片刻安稳之间得到喘息。
与此同时,苏联人坚持“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原则,虽然对于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德国心怀厌恶,但看透西方希望两国斗个你死我活的野心后,苏联选择和德国暂时和平。这无疑又给正在壮大的纳粹军队提供成长时间。
可以说,德国能在6年里完成扩军万,更多是靠希特勒的能力。不管是利用仇恨将整个德国带进战争深渊,还是对国际局势的精准把握,西方列强被希特勒带着一起“帮助”德国扩军,完成了从一战战败国向二战策源国“不可能”的转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