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与斯大林争吵,侍卫长怒扇他两耳光,

前言

在二战十大名将的名单里,朱可夫是最重要的一员战将,在战场上,他所向披靡,挽救苏联军队溃败的危机,是苏联“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但是,这样的人却有着暴脾气,一向直言不讳,甚至敢于挑战领导人的权威。

在一次作战方案的意见上更是因为与斯大林不合而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斯大林哪能容忍别人侵犯他的权威,怒不可遏的他,眼见就要因为朱可夫冒犯他的过失,将他进行处决。

突然,一旁的侍卫长对着朱可夫直接扇了两耳光,在座的各位都被突然的变故弄得有点呆愣,但剑拔弩张的情形也被压了下来。

那么,朱可夫作为一代名将,他背后的故事怎样?斯大林与朱可夫争执的是什么事件?侍卫长又为何要扇朱可夫耳光呢?

一、“救火队长”图

朱可夫

朱可夫的全名为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于年12月1日出生在卡卢加省特列尔科夫卡村的一个贫苦家庭中。

他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鞋匠,每天靠补鞋供家庭开支,母亲则在农场干活,他还有着一个姐姐,全家四口就挤着一间小房子度日,生活虽然贫苦,但也还算是充实。

“挤死总比冻死强。”朱可夫曾自嘲说道。

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年纪尚小的朱可夫就已经知道了这个道理。

小学毕业后,父亲就带他去莫斯科学一门可以过活的手艺,最后在舅舅皮利欣的毛皮作坊里当学徒,即使工作很累,但他依然坚持自学到深夜,甚至在夜晚时凑近厕所,靠着里面暗淡的灯光做功课。

如此勤奋学习的态度,也让他在之后的市立中学考试中取得合格的成绩。

年8月,朱可夫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进入了沙俄骑兵部队,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露锋芒。

他在前线与德国打战,出生入死近两年,后被提升为了下士,又因为俘虏了一名德国军官外加身负重伤的缘故,朱可夫获得了两枚格奥尔吉十字勋章。

随着英勇善战的优势被上级赏识,他也步步晋升,一代传奇战神也逐渐开始展露头角。

年4月,年仅26岁的朱可夫就被破例晋升为骑兵第39团团长。

后来的朱可夫更是勇猛,一次次做出惊人的战事决策,一次次解决苏联遇到的困难,地位的提高让后来的朱可夫元帅更是苏军历史上,甚至是世界军事史上荣获勋章、奖章和称号最多的人,多达41枚的勋章和奖章被朱可夫亲手别在军服的衣襟下方。

朱可夫

由此来看,朱可夫获得如此名声的原因就不难猜测了,首先就在于其显赫的战功,其次他在战场叱咤风云的资本在当时还有着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个人意志的坚韧不拔。

苏德战争中苏联几次处于不利形势,列宁格勒还危在旦夕,朱可夫却一直坚守于战场,誓要作战到底,绝不放弃,与德军形成了长达近三年的对峙形势。

即使面对锐气正旺的德国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即将面对其孤注一掷的进攻时,朱可夫仍没有胆怯选择逃避,而是勇往直前,靠着一股子不怕死的攻势,最终歼灭了德军第六集团军,对年的德军构成了重大的损失,这更是德军首次出现集团军级别的损失,士气上面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其次是朱可夫的作战优势。

他善于在作战的关键地区投放大量兵力和技术装备,精心谋划以形成压倒性的作战优势,最终让敌军在他们铁骑的面前被歼灭或者溃败,进而获得战略上以及行动上的取胜。

然而,每次压倒性的作战优势,也让旁人觉得朱可夫徒有虚名,认为他只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运气好罢了。

可实际上即使拥有优势局势,统率兵力的大将打赢的难度同样不低,敌人也不是傻子,更不会按照已被对方看透的作战方案来进攻,在他们不按套路出牌的时候,大将还需要根据作战经验,来灵活地改变进攻策略。

最后就是领导人的信任。

工作中的斯大林

斯大林极其欣赏朱可夫的意志和作战经验,对他的晋升一直很是支持,不仅在朱可夫实行自己作战计划时给予肯定,而且斯大林还不对朱可夫的生活多做干预。

在当时来说,斯大林看来,朱可夫对待权势并不是很热衷,便十分放心将重任交付于他。

即使是朱可夫在勒热夫战役打了一次败战,斯大林也并没有失去对他的信心,将其踢到冷板凳上。

而德国很多将领反观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希特勒许多没有理智的作战策略就让他们精疲力尽,作战上不仅受限于希特勒的控制,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小心翼翼,生怕触及他的霉头。

曼施坦因

如果打了败战,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后果,著名将领曼施坦因就于年被撤职,之后就不再得到上级的任用,而且另一位著名将领隆美尔更是被怀疑造反,要谋杀希特勒,被逼无奈迫不得已服毒自尽。

“君心难测”,谁也不知道领导人心里在想什么,朱可夫身为一个少有的人才,又是否会遇见同样的事呢?

二、风波从未平息

年,在基辅即将被德军攻下前,斯大林心疼重要的城市即将丢失,便有着他自己的一套防御方案,但朱可夫又怎会听从。

作为苏联军队的第二号指挥员,他更是有着“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权利,当即就当着各苏联军队中各指挥员的面否决了斯大林的方案。

直至斯大林的侍卫长为了让朱可夫清醒,扇了他两耳光,他才停止了与斯大林的争论。

这次,即使朱可夫因为被侍卫长扇耳光停止了否定的话语,但除了先在各手下面前不给他面子不说,斯大林感觉他也在逐渐违抗他的命令,恍惚之中他感受到了一股危险的气息。

如果说,这件事就让他有了对于朱可夫不听从命令的不满,那么接下的这件事,就让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

年的阅兵式上,身为国家领导人的斯大林并没有露面,而是被朱可夫代替参加阅兵式的检阅任务。

真实原因,也在朱可夫的回忆录中得到,原来在当年,斯大林没有及时学会骑马,在一次训练中,还从马上摔了下来,差点重伤。

为了不让斯大林在万众瞩目之下丢脸面,检阅的任务必须要由其他荣誉众多的将领来完成,于是,形象良好的朱可夫就替代了这个检阅的任务。

检阅中的朱可夫

当然,朱可夫可能觉得检阅这个仪式并没有什么重大意义,甚至在阅兵式上,毫不露怯的他还十分享受各军队的呐喊声,感受各军队的勇猛士气,心潮澎湃的他在马上昂首挺胸,显得英姿飒爽,威风极了。

可斯大林却似乎觉得这梁子结大了,对于他的性格来说,在阅兵式前夕骑马差点摔成重伤更是一个耻辱,对于顶替他检阅的朱可夫,他自然是希望他能够稍微收敛一下他的傲气,可事实并不如他所愿。

此后,这件事就像疙瘩一般留在了心里。

风头正盛的朱可夫,很多人也心里不舒服,经常在斯大林面前暗暗贬低、扭曲朱可夫的行为。

贝利亚

主要的代表就是当时的内务部长贝利亚,即使斯大林虽然对朱可夫留有成见,但对方又确确实实是忠诚于他的,不偏向任何一个政治势力。

但奈何实在架不住贝利亚三天两头就说朱可夫高调的行径,人心里的成见是一座大山,斯大林信任的天平也逐渐倾斜。

但是料理朱可夫的时候并没有到来,斯大林知道他不能因为一时冲动就把民众都信仰的大将定下死刑,更何况他现在还有着利用价值。

急需调节心情的他,准备拍一张照庆祝二战的胜利。

别说,斯大林虽然身材并不是高大勇猛的形态,却很是喜欢照相。

二战之后,斯大林原本准备和苏联各军事将领搞一张合照,在他来之前肯定是不能照的,否则肯定有挑衅他权威的嫌疑。

朱可夫(左数第五位)

可朱可夫却偏偏这么做了,合照中的他还正好站在中心位置上,后来也是被斯大林知道了,心中的红灯立马亮起,现在战争也已经平息,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他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果真不假。

年6月9日,斯大林就以“莫须有”的罪名将朱可夫开除了苏共的党籍,直接贬为敖德萨军区司令员,似乎是还嫌不够,后又将他调到乌拉尔军区任司令员。

在朱可夫察觉到自己在被一次次降职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偏远地区的荒凉已经呈现在了他的眼前。

原本风光无限的朱可夫在远离权力中心之后,喧嚣虽也离他远去,生活也平静了很多。

以往的老友却担心与他交好会连累自己,一个个都与他断开了联系,疏远了他,有的甚至为了讨斯大林的欢喜,在其面前诉说着他的不是,短时间内,朱可夫就众叛亲离。

斯大林去世后,哪怕朱可夫又重新得到赫鲁晓夫的重用,但领导人总会对手握兵权的人产生忌讳,在总统的宝座坐稳之后,一脚将朱可夫踹开。

始料未及的是,难免让朱可夫感觉到了悲凉,对待他人也看清了不少。

让他意外的,仅有他以往所恨的斯大林侍卫长,那个扇了他两耳光的阿尔卡季耶夫,一直到他死,阿尔卡季耶夫从始至终都没有说过他的坏话。

也许,当时阿尔卡季耶夫是救了他一命。

三、扇耳光的善意

“统帅部的命令必须无条件执行,抗命者会被撤职,情节严重的还会被送上军事法庭问罪。”一声咆哮在苏联的会议室中响起,那是由斯大林的侍卫长阿尔卡季耶夫说出来的,目的就是停止斯大林与朱可夫的争吵,防止斯大林因为一时气急,让朱可夫脑袋搬家。

咆哮的同时,他还冲到朱可夫面前,甩手就扇了他两记耳光,清脆的响声在整个会议室中显得十分突兀。

年6月22日,数百万德军越过边境线直扑苏联腹地。

身在莫斯科的斯大林完全没料到德军会这么快撕毁条约,苏军上下在此先前都遵循着斯大林这种想法,导致现在作战的准备严重不足。

仅仅开战一个月,兵锋就已经直指有着“大粮仓”之称的苏联第三大城市基辅的趋势。

如此紧急的情况下,于基辅战役开始前,斯大林就召集各大官员商议处理的方案。

会议中,斯大林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定要死守基辅。

不少“听话”的官员就附和着他的提议,但也有少部分的人建议大量的西南方面军应做好撤离的准备。

第一个提出来的人就是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在前往莫斯科同斯大林汇报基辅情况时,便当面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基辅苏军虽然表面强大,几乎全是精良士兵,但是军备严重不足的风险随时都有可能全军覆没!很多的部队甚至连步枪的装备都没有,而苏联现在国内的形势看来,那些强力的军备物资更是紧缺。

但赫鲁晓夫的意见直接遭到了斯大林愤怒地批评,赫鲁晓夫虽然提出了质疑,但他知道斯大林的暴脾气,并不敢当面否定斯大林改变“死守”的命令,只好选择了服从。

战役真正打响后,进攻基辅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后续又接连得到了大量兵力的支持,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也在支援军队中。

进攻基辅的德军在苏联西南方面军面前展现的优势随着时间的增长越来越明显。

苏军军备不足和指挥失误的缺陷引起了各方面的问题,很多士兵不得不端着刺刀冲向德军的坦克,这绝对是螳臂当车的做法,根本不自量力。

基辅危在旦夕的形势,让苏军的前线总指挥——布琼尼元帅不得不赶紧思索解决方案。

他当即便向斯大林请示,请求斯大林同意西南方面军放弃基辅,全部撤过第聂伯河。

但是,中央传来的斯大林否决的消息无异于给他给予当头一棒。

不久后,仍不死心地布琼尼元帅再次请示斯大林,这一次,苏军参谋部就得知了布琼尼的建议,时任总参谋长的朱可夫关心前线作战局势,便认真研究了基辅前线现下的情况,最终他很快便得到了同布琼尼元帅一致的结果,应该立即撤离!

这次德军在基辅的军队部署与明斯克战役都有着共同点,朱可夫认为西南方面军应该吸取苏军上次失败的教训,迅速做好撤退的准备。

这些担忧都是很有远见的,苏联在基辅的兵力众多,一旦他们被德军围困,他们不光无法抵挡德军的进攻,还有可能在军队内部形成混乱的场面,造成人心不稳。

但当朱可夫对着斯大林阐述自己的见解时,斯大林不仅没有回心转意,双方还为此大吵了一架,直至阿尔卡季耶夫的两耳光,争吵才彻底平息。

因为阿尔卡季耶夫的及时阻止,斯大林心里卸下了将朱可夫处决的念头,但还是一怒之下免去了朱可夫总参谋长的职务,把他调去管预备役,本着“眼不见心不烦”的道理,自己也能落个清净。

其实,斯大林哪能不知道如今基辅的情况不容客观,几乎已经没可能守住了。

可是,基辅并不只是一个城市那么简单,不然斯大林就不会那么看重了。

它背后的政治和经济意义对于苏联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苏德战争打响后,苏军在一两个月内就被德军打垮了好几次,基辅的百万兵力,较之前来说,是最多的一次,如果这次都因为可能失败而选择撤退,这在社会上又会引起多大的争议,斯大林可不想听见民众觉得苏联领导人胆小的言论。

除了政治方面,经济方面上的意义更为重要。

舍弃基辅简直就是在割斯大林的心头肉,苏联当时的主要工业建设都集中在西部地区,时常通过基辅的铁路和船运输送到苏联各地,更何况基辅还是苏联的重要工业城市之一,许多的军工企业都遍及于此,失去了基辅,对于整个苏联就是巨大的损失。

于情于理,斯大林都认为不该放弃基辅,说不定事情还有转机,兴许就挺过了。

这种侥幸心理果然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西南方面军在之后的对战中遭到了灭顶之灾。

而敢于在斯大林面前对峙,讲真话的朱可夫,这时候的作用就很大了,斯大林立马将他派上前线。

朱可夫没有辜负斯大林的期望,在叶利尼亚战役中让德军溃败后,凯旋而归。

战争刚结束,苏军将领纷纷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一个个都在夸赞朱可夫,拍他的马屁。

战功卓著的朱可夫也不忘在《真理报》和《红星报》上撰文,忠于斯大林的他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于斯大林指挥得当,还将战争初期的损兵折将统统归罪于斯大林身边的“小人”,含沙射影地攻击阿尔卡季耶夫等人。

阿尔卡季耶夫得知只是付之一笑,说:“我在领袖身边那么多年,难免会有疏忽的时候,朱可夫对此直言不讳,可见他是个耿直的人,让他为我说好话,岂不让领袖下不来台?”

尘埃落定后的苏联,如日中天的朱可夫成为万众瞩目的大英雄,锋芒甚至盖过了斯大林,再加上种种不懂得低调的行为,也彻底激起了斯大林的不满。

接二连三的降职、国家安全部污蔑图谋发动军事政变等行为都让朱可夫感到寒心。

在调查人员专门找与朱可夫有过节的人准备编造他造反的证据时,朱可夫得知阿尔卡季耶夫行为,却感受到了深深地愧疚。

那天,调查人员极力鼓动阿尔卡季耶夫“检举揭发”,然而,心存善意的阿尔卡季耶夫根本不愿落井下石。

反而说:“朱可夫虽然对领袖身边的人有意见,但他那是在替领袖担虑,没有掺杂私心杂念,他的忠诚是经得起考验的。”

结语

阿尔卡季耶夫做到了宽恕敌人,在人人都顾忌惹怒斯大林,纷纷说不符现实话语的时候,他却能为含沙射影说他是小人的朱可夫说好话,用自己的正义感和宽恕心态给了朱可夫一点温暖。

这种人是值得我们结交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18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