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国第一期
德意志帝国历程
(一)德意志帝国(年—年)是位于欧洲中部的二元君主制联邦制国家,又称德意志第二帝国,是霍亨索伦王朝统治的最后一个国家。其正式国号为德意志国,这也成为后来魏玛共和国和纳粹德国的正式国号。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简称二元君主制,是资产阶级与帝国统治者妥协的结果,也是封建国家在效仿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中形成的过渡性政体形式。与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共同组成君主立宪制,本质上仍属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框架。其主要特征是世袭君主为国家元首且拥有实权,由君主任命内阁成员,政府对君主负责,议会行使立法权但君主有否决权。在这种政体形式下国家虽然也制定宪法、设立议会,但君主仍然保持封建专制时代的权威,单独掌握着国家权力,是权力中心和最高的实际统治者。宪法往往是钦定的,是君主意志的反映。议会是君主的咨询机构,立法权是形式的,君主不仅拥有否决议会立法的权力,而且还通过任命或指定议员控制议会。内阁是君主行使行政权的机构,首相由君主任命。二元君主制产生于现代资本主义发展较晚、封建地主阶级长期拥有巨大势力的国家,是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联合专政的一种统治形式,较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带有更多的封建专制君主制的色彩。但较于君主专制还是掺杂着一些民主色彩,比如承认部分公民享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年到年间普鲁士王国先后通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三次王朝战争完成德意志统一,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国诞生。
(二)除奥地利以外的所有南德意志邦国都被普鲁士纳入北德意志邦联,德意志邦联改称德意志帝国。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的斗争,年德意志帝国与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签署同盟条约,三国同盟军事集团正式建立。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作为同盟国一员参战。年末同盟国败局已定,德国内部厌战情绪高涨,导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11月9日由于革命已蔓延至全国,皇帝威廉二世被迫宣布退位,德意志帝国宣告灭亡。德意志帝国是联邦制国家,由22个州、个自由市和1个直辖区组成。霍亨索伦家族的普鲁士国王拥有德意志皇帝的称号,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普鲁士王国的首相是帝国首相,由皇帝任免,向皇帝负责。德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但是更有效地利用其国家型资本,并避免采用传统方法来迈向技术极限的过程。逐渐成为欧洲大陆上的主要经济大国,并且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出口国。年12月10日北德意志联邦议院将联邦重命名为德意志帝国,德意志帝国亦称德意志第二帝国,其正式国号为德意志国,这也成为后来魏玛共和国和纳粹德国的正式国号。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敕封霍亨索伦-法兰克尼亚系的腓特烈六世为勃兰登堡选帝侯,史称选帝侯腓特烈一世。年霍亨索伦-安斯巴赫藩侯支系的阿尔布雷希特当选为条顿骑士团第7任大团长,年他向波兰立陶宛联邦国王齐格蒙特一世宣誓效忠,并宣布条顿骑士团国世俗化,更名为普鲁士公国。
(三)年其孙女嫁给霍亨索伦家族-勃兰登堡选帝侯主系之子约翰·西吉斯蒙德,约翰·西吉斯蒙德于年任勃兰登堡选帝侯。年普鲁士公爵去世,因无男嗣遂将领地给予女婿,两国合并改称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为换取勃兰登堡-普鲁士公爵腓特烈三世对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支持,将普鲁士公国升格为普鲁士王国,后者遂史称勃兰登堡-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勃兰登堡-普鲁士王国也简称为普鲁士王国。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勒令神圣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弗朗茨二世解散神罗帝国,神罗帝国就此灭亡,后者遂成为奥地利帝国皇帝。年拿破仑于滑铁卢战役战败,法兰西第一帝国终结,拿破仑战争就此结束。同年由于维也纳会议其它参与国的反对,奥地利未能恢复神圣罗马帝国,取而代之的是建立以奥地利为主席国的德意志邦联。然而新生的德意志邦联组织松散,各邦保持完全的主权,特别是在拿破仑战争中地位和实力得到大幅提升的普鲁士开始与奥地利争夺德意志地区的主导权。年以普鲁士为首的8个德意志邦联成员组成德意志关税同盟,正式与奥地利领导的德意志邦联分庭抗礼。年普鲁士在普丹战争中战胜丹麦,丹麦被迫割让石勒苏益格地区给普鲁士。年普鲁士在普奥战争中战胜奥地利,奥地利被迫放弃德意志地区的主导权并解散德意志邦联,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邦联建立。
(四)年法兰西第二帝国与普鲁士王国爆发普法战争,次年1月18日普鲁士在战争中大获全胜,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国诞生。滞后顺势兼并北德意志邦联和南德诸邦,德意志帝国在此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普鲁士王国在新帝国中占据主导地位,它的领土占了整个帝国的五分之三,人口则占了三分之二,霍亨索伦王朝世袭传下的皇冠继续成为帝国的皇冠。德意志帝国第一任宰相奥托·冯·俾斯麦生于年4月1日,卒于年7月0日,人称“铁血宰相”。年普鲁士宪法危机时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并于任职期间领导并发起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因此帝国成立后他的影响力甚至要超越皇帝威廉一世,直至他于年被威廉二世解职。文化斗争是指俾斯麦在年代打压天主教教徒的行动,早在年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颁布《教宗无误论》,由于帝国天主教徒当中存有不同意见,使国家首次卷入教会事务。天主教徒于年12月创立中央党,宗旨是保护天主教徒利益,可是俾斯麦认为它是保护帝国的敌人,党对教宗的支持使人们认为该党效忠于教宗而非国家。中央党在年大选获得6个席位,仅次于民族自由党。俾斯麦认为中央党会与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和奥地利形成一股反帝国势力,加上天主教徒在9年法兰克福议支持大德意志方案,并且在普奥战争中支持奥地利,因此俾斯麦发动一场文化斗争来削弱天主教徒在德国的影响力。
(五)教皇无误论是天主教天主教会的教条宗教教义,正式始于年,在梵蒂冈第一次会议中由当时的教皇皮乌斯九世正式颁布为天主教教义。此教义有很严格的规范,规定教皇教皇在什么情况下的言论才可算绝对无错误。总括来说所谓教皇无谬误并不是指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绝对正确,而是他代表教会所宣告关于信仰和道德的训令才列入无误的范围,所以这是指教皇在公告信仰教理上不能错误,而非指教皇是永远正确。这是借助耶稣对彼得的承诺,教皇能保留犯错的可能性,当他行使作为所有信徒的牧者和教师时凭借其最高的使徒权威,去定义一些有关信仰和道德的教条并由全教会执行。文化斗争主要在年至年间进行,俾斯麦透过一系列法律削弱天主教会的影响力。年7月俾斯麦废除普鲁士的文化部天主教处,年月颁布“学校监督法”规定国家代替教会对学校的监督。年又通过一系列法案,统称为“五月法案”,主要措施控制神职人员的培训、任命和教会教育,禁止耶稣会在帝国展开活动,拒绝服从这些法案的神职人员会被罢黜或拘捕。4年规定教会不能控制婚礼,婚姻事务由国家处理,人民须向相关部门登记才具有法律效力。5年推出“粮仓法”,凡拒签声明支持政府立法行动的教士将不会得到政府的宗教津贴。最后是5年6月的“修道院法”,除了疾病服务社团外禁止任何形式的天主教仕团活动,并关闭所有修道院。
(六)许多抵制文化斗争的神职人员遭监禁或驱逐出境,然而文化斗争不但未能达致预期目的,反而使中央党势力越来越大,天主教徒充满凝聚力,得到选民的支持,4年大选中中央党在帝国议会席位上升一倍。由于这样的反效果加上俾斯麦害怕社会民主党与中央党结盟,以及教宗庇护九世在8年逝世,新教宗利奥十三世表示愿意和解,迫使俾斯麦放弃与天主教徒的敌视,渐渐废除相关法令并改为与中央党合作,文化斗争终告失败。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势力日渐增强,虽然它的人数尚少,可是俾斯麦越来越视它为心腹大患,认为社会民主党是帝国的敌人。社会民主党人批评帝国的内外政策,为广大的工人们争取较好的生活,因此渐渐成为帝国最有影响力的政党之一。8年5月德皇威廉一世遭到刺杀攻击,事件中无人受伤,俾斯麦以此为借口向帝国议会提出一项《社会党人法》。不久威廉一世再次遭到暗杀,伤势严重。10月国会通过社会党人法,社会党人法又称反社会主义非常法,内容是禁止社会主义者的一切集会、组织、结社以及各种报刊,也不得接受任何募款捐助,不过国会拒绝立法禁止社会民主党参选国会议员,使社会主义者在国会仍有一定影响力。社会党人法每三年重新通过一次,直至年俾斯麦下台。俾斯麦这政策的结果与文化斗争一样,法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助长社会民主党的势力。
(七)德国中央党又称天主教中央党,年12月在奥古斯特·赖辛斯佩尔格和彼得·赖辛斯佩尔格兄弟的组织下德国中央党正式成立。德国中央党代表德国西部和西南部中、小邦国地主贵族、大资产阶级和教权主义者的利益,反对普鲁士王国在德意志帝国中的领导地位,主张各邦自主、自决,具有强烈的分离主义倾向。宗教上要求恢复教皇的世俗权力,把宗教团体对国家保持独立的条款列入帝国宪法。该党联合并领导对在德国推行普鲁士主义政策不满的社会各阶层,在信奉天主教的工农群众中有一定影响,机关刊物为《德意志报》。年月在帝国议会选举中获六十三个席位,成为议会中的第二大党。同年因联合德国各分离主义势力,反对俾斯麦政府,导致俾斯麦发动反教权主义的文化斗争,年后斗争以妥协告终。20世纪初发展为帝国议会中人数最多的政党,该党常摇摆于政府反对派和支持派党团之间,左右政府的政策。年与保守党联合,形成所谓黑蓝联盟反对改革。年德意志帝国崩溃后改组为基督教人民党,后又恢复原名。年后为主要执政党,先后有康斯坦丁·费伦巴赫、约瑟夫·维尔特、威廉·马克思、海因里希·布吕宁及弗朗茨·冯·帕彭组阁,19年解散。年德国中央党重建,但政治影响力大不如前。黑蓝联盟是年德国德意志保守党与中央党在帝国议会中结成的联盟,以中央党教士的黑色长袍和保守党贵族的所谓蓝色血液为象征而得名。
(八)年比洛政府因增加军费而负债,遂向帝国议会提出财政改革草案,征收新的间接税与遗产税,引起容克的强烈不满。次年6月保守党伙同中央党与波兰人议员在议会中结成联盟,形成议会多数,于7月10日通过新税法。但否决关于征收遗产税的法案,促使比洛政府倒台(7月14日),比洛联盟亦宣告瓦解。比洛联盟是年在德意志帝国议会中形成的反动联盟,年底为镇压德属西南非洲霍屯督人和赫列罗人的起义,以比洛为首的帝国政府要求议会追加军事预算,因中央党与社会民主党的反对导致提案被否决,议会遂被威廉二世解散。次年1月在压制反对派势力和煽动沙文主义的形势下举行选举,德意志保守党、民族自由党与自由思想者党右翼结成联盟,在新召开的议会中取得多数支持比洛政府,史称“比洛联盟”(被人民讥称为“霍屯督联盟”)。议会通过在非洲进行殖民战争的军事预算,年又通过扩充海军法案和新的集会结社法。翌年保守党人因反对比洛政府征收遗产税,同中央党组成黑蓝联盟,比洛联盟瓦解,比洛政府亦随之倒台。社会党人法是德意志帝国奥托·冯·俾斯麦政府实施的旨在镇压德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法律,全名为《反对社会民主党进行普遍危害活动法》。8年10月19日由帝国国会通过,21日生效,有效期最初在年,后4次延长,年9月0日最后期满失效。
(九)19世纪后半叶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社会主义运动在德国蓬勃发展,俾斯麦政府对此深感不安。8年5月和6月德皇威廉一世两次遇刺,俾斯麦政府借机嫁祸于德国社会民主党,向国会提出反社会党人法案但被否决,国会重新选举后始在10月19日得以通过。该法共0条,规定:一切旨在推翻现存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而从事社会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活动的组织均予禁止,其集会、活动、游行予以解散,印刷品予以查禁;禁止为社会民主党印刷宣传品和提供集会场所;在公共安全受到威胁的城市或地区宣布实行小戒严;危害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者要被驱逐出居留地,参与受禁活动的人将被处以罚款或被判刑等。《社会党人法》将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社会主义的工会组织置于非法地位,该法实施期间有多种出版物被查禁,有人被判处总数达0多年的监禁,0多名社会民主党成员被驱逐出其居留地,还有些人被迫流亡国外。有些地区常年处于小戒严状态,社会民主党不得不转入地下,工人运动一时处于低潮。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帮助下德国社会民主党制定将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的策略,经过英勇斗争逐渐恢复和壮大自己的组织。年代的经济萧条使帝国贫富悬殊恶化,不仅引起社会主义者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