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崛起背后希特勒是如何在英法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悲伤哀怨笼罩了整个德国,这个一手导致一战爆发的战争发起国全面崩溃,无论是物质金融还是军心民心都一落千丈。而经过巴黎和会长达7个月的谈判签订的《凡尔赛条约》更是将发动战争的全部责任悉数推给德国,不仅对战败德国实行了严厉的经济和军事制裁,还对战败德国索要了高达亿马克的巨额赔款。
▲巴黎和会
但出乎协约国意料之外的是,《凡尔赛条约》的苛刻性和巨额赔款,使得德国民众对那些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进而引发了德国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就在这时,对《凡尔赛条约》大加批判,宣扬泛日耳曼主义的希特勒凭借着个人魅力及政治宣传得到了德国民众的支持。
希特勒上台后,通过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逐渐将总统、总理两个职务合并,而他自己,则成为了集党权、政权、军权于一身的“元首”,成为元首后,希特勒在国内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日渐高涨的时期,开始疯狂的扩军备战,纳粹在希特勒的带领下,再一次发动了战争。
但德国作为一战战败国,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同为欧洲强国的英法两国负有监督并压制德国再次走向军事扩张的义务。然而,面对纳粹德国的崛起,英法两国却并非那样做,而是采取了“绥靖政策”。
无论是纳粹德国前期扩军备战,侵占莱茵非军事区,还是后来的吞并奥地利、捷克,英法面对纳粹德国的武力扩张,始终奉行着绥靖政策,一味地妥协退让,无原则地满足纳粹的欲望,甚至希特勒发动闪电战,奇袭波兰,英法两国也只是宣而不战,眼睁睁地看着盟友波兰被纳粹入侵灭国,态度十分消极。
那么,为何英法面对纳粹的崛起选择了视而不见?难道它们当真就看不到希特勒的野心?显然不是,作为一战战胜国,英法两国眼界绝非如此低下,而剖析一战对英法两国的影响,不难发现,英法之所以眼睁睁地看着德国壮大而不制止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一战后英法两国实力严重受损
以英国为例,原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由于战争的巨大伤亡和物资损失,英国对其殖民地的控制力大大衰减。而战前作为世界货币的英镑也因巨大的战争开支而大受影响,最终英镑遭到挤兑而无法兑换黄金,“美元”逐渐取代了英镑的地位成为了世界通行货币,世界金融中心也从英国伦敦转移到美国纽约,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而英国战后更是从美国的债权国变成了美国的债务国,欠美国的债务高达8.5亿英镑!
▲经济“大萧条”时期
法国则更惨。在一战结束后的30年间,法国深陷经济危机与“经济大萧条”的泥沼中,传统工业指数降到最低点,国家经济不增反减。此外,法国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十分频繁,使法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改革政策难以保持,而国力的下降使法国面对纳粹的崛起显得有心无力,只能跟随英国实行“绥靖政策”。
二、国内反战情绪高昂
一战作为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给欧洲各国造成了空前的损失和灾难,而交战双方在战争中投入的各种武器如坦克、毒气、飞机等,让世界人民认识到现代战争的巨大破坏性。
▲一战中首次投入使用的“坦克”
而战后引发的一系列经济危机使人们开始厌恶战争,渴望和平。这使得欧洲人民自一战后反战情绪十分高昂,尤其是在一战中损失惨重的英法两国。在这种人民无比渴望和平的意愿下,谁敢发动战争无异于政治自杀。因此英法两国宁愿姑息养奸也不愿违背民意发动战争与德国火拼。
三、军事实力削弱恢复缓慢
虽然在一战中德国最后战败,但其工业体系却依然保存完整,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而面对德国民众强烈的复仇主义情绪,希特勒借此机会将国家经济纳入了战争轨道,加快了重整军备的步伐。
▲大量生产炮弹的德国军工厂
反观英法两国,国内民众的反战情绪构成了政治掣肘。而扩军备战,则意味着要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军事当中,但在国内经济发展萧条的背景下,英法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危机”上,把扩军备战排在恢复经济之后。这使英法面对纳粹的崛起时力不从心,无力采取强制措置。
就这样,在英法两国的“绥靖政策”下,纳粹德国肆无忌惮的侵略、吞并,甚至打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疯狂中走向灭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