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鲁尔战役德军失去斗志能有多落魄战后莫
在欧洲的近代史上,无论是德国还是它的前身“普鲁士”,都是西欧的一个不安定的因素。
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好战风格,曾多次跟周边强国开战,是西欧版的“战斗民族”。二战德国挑战欧洲的底气跟传统列强不一样,它不靠海湾殖民地,不靠强大的盟友,而是依靠着小小的鲁尔工业区。
如果把二战的纳粹德国比作一台机器,那鲁尔区就是它的“发动机”,这片土地只占德国面积的1%,但是却有德国90%的煤矿资源,创造了德国40%多的工业产值,尤其是几百家军工厂,养活着千万德国国防军。
从年春天开始,盟军对德国的鲁尔区进行战略大轰炸,沉重打击了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但是没能将其完全瘫痪。在年,德军在鲁尔区集结重兵守卫莱茵河,却被盟军优势兵力死死包围,将40万德军围歼在鲁尔。
众所周知,二战的德军和苏联红军才是围歼作战的高手,“鲁尔战役”则是西线战场上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围歼作战”。在鲁尔战役中,盟军击败德国B集团军群,逼得莫德尔元帅自杀,德国西线防御彻底瓦解。
鲁尔战役是德军在西线的最后一搏,年的德军到底还能不能打?鲁尔战役又有多残酷?为什么会逼死“防御之狮”莫德尔?
一、:西线德军的挣扎
从一战到二战,德国老是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其实这不是因为德国领导人缺乏战略思维,实在是因为德国的地理位置太尴尬,处在欧洲的“十字路口”,稍有不慎就被夹击。
德国在二战时解决了法国,但是由于英国的坚挺,纳粹德国在年后不得不面对隐藏的“两线危机”。纳粹元首早早让龙德施泰特元帅督造“大西洋壁垒”,就是为了防御英美可能的登陆。
“大西洋壁垒”是纳粹德国西线的“定海神针”,德国把莱茵河畔“齐菲格防线”的火炮全部挪到了大西洋沿岸,想御敌于国门之外。但是这一浩大的工程后来在战争中原形毕露,因为大量的工程没有完工,甚至岸防炮都是电线杆伪装的,最终导致法国沿岸被盟军轻易突破。
盟军登陆法国后,元首非常生气,曾严令隆美尔24小时内把盟军赶下海,把隆美尔气得骂娘。盟军在诺曼底战役用碾压级的空中优势一路解放巴黎,此时德军在西线已经没有了资本,隆美尔的B集团军群只得退守边境。
年10月,隆美尔因为卷入“刺杀事件”而被迫自杀,在隆美尔死后,“纳粹救火队员”莫德尔元帅接任了B集团军群司令的职位。
年末的德国国防军内部已经松动,对元首的刺杀就能说明这一点。但是纳粹元首逃过一劫,反而通过党卫军和盖世太保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西线德军不得不填进盟军的虎口中。
而后,德军在年末到年初发起了反攻西线的“阿登战役”,B集团军群称之为“保卫莱茵战役”。此战中德军一度占据上风,把美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致其伤亡近10万人。但是因为苏军的压力以及油料的缺乏,德军不得不调兵往东,阿登战役最终失败。
阿登战役结束后,盟军展开了敲开德国大门的“莱茵河战役”,用一个月的时间消灭了莱茵河西岸的德军,直逼鲁尔工业区。在此,有“防御之狮”外号的莫德元带领士气高昂的B集团军群,防守在鲁尔工业区,40多万德军宣誓为保卫国土而战,洗雪阿登之战的耻辱。
二、盟军的围歼首秀:鲁尔口袋
年2月,盟军发起“莱茵兰战役”,第23集团军群、第12集团军群、第6集团军群向德军发起进攻,目标是突破齐菲格防线,建立起百万大军渡河的登陆场。
此时,阿登战役中的德国H集团军群、G集团军群以及B集团军群全线后撤,驻扎在莱茵河畔的“齐菲格防线”。
但德国人此时前后为难,苏军逼近柏林,纳粹元首不得不把大量的装甲力量挪到东线,德军在西线只有不到70万人,而且武器装备很差。G集团军和H集团军很快败下阵来,德军伤亡15万人,只剩下莫德尔的B集团军群还在坚守。
莫德尔的B集团军群驻扎在鲁尔区,这里是支撑德国战争机器运转的发动机,鲁尔区一旦丢失,德国将失去武器和能源供应。
年3月,美国第12集团军成功强渡莱茵河,占领了鲁尔区南方的“鲁登道夫铁路大桥”,德军仅剩的精锐——“第装甲教导师”跟美军血战10天,伤亡多人,战败后撤往后方的柏林。在美军杀入莱茵河之前,8万德军从铁路桥撤离,去保卫柏林防御圈。
美军从鲁尔区南部进行罕见的大迂回,这种大纵深穿插以空军和坦克为前锋,用炮击解决零星战斗,很有苏联红军的风范。3月23日,鲁尔区北部的渡河点“维塞尔”被盟军攻破,蒙哥马利元帅率领英国第21集团军穿越莱茵河,在鲁尔区的北部攻城略地。
英美军队没有直接进攻鲁尔区,而是长途穿插,在鲁尔区背后的利普斯塔特会师,完成了著名的“鲁尔口袋”。德国B集团军群42万人因此被包围在鲁尔区,整个B集团军群在鲁尔区的大大小小城区驻防,他们在阿登战役中被迫丢掉了所有了装甲力量,已经几乎是一支步兵军团。
此时,盟军的空军不分昼夜对其进行轰炸,德军还没开打就已经伤亡惨重。
鲁尔区被包围后,盟军大部队挺进易北河,即将和苏军会师。柏林的末日来了,此时的纳粹元首已经失去了理智,在戈培尔的号召下,臭名昭著的“德国人民突击队”诞生。戈培尔号召所有德国男人加入战斗,鲁尔区西部大量的中老年人拿着枪赶往战场,他们在前线完全沦为炮灰,在盟军轰炸中死伤惨重。
在党卫军中,由14到16岁的少年组成的“元首青年师”被派到前线,执行最危险的“阻击”任务,他们往往拿着“铁拳”火箭炮去做自杀式袭击。德国国防军看到这些孩子后非常震惊,部分军官拒绝给他们分配战斗任务,他们认为让孩子打仗是犯下了“战争罪”。
然而,40万德军依旧被围在鲁尔,他们头顶上每天下炸弹,德军的士气濒临崩溃。在各大城市里,大量德军化妆成难民跟着逃亡,战地宪兵抓都抓不完,最后德国宪兵队宣布:
“任何没有受伤而游荡在居民区、野外、车站的德军士兵,将会被作为逃兵处决。”
在包围圈完成后,英美军队开始收缩鲁尔口袋。盟军在4月10日接受了埃森市的投降,3万德军放下武器;英军和美军南北并进,相继攻陷米尔海姆、多特蒙德等城市,歼敌5万,并于4月14日在哈根会师。
鲁尔口袋中的德军被盟军分割成两半,零星的抵抗还在继续着,但是鲁尔区的沦陷已经是时间问题。德军的装甲部队曾给盟军造成麻烦,第15装甲军的虎式坦克一旦出现,往往会造成盟军的恐慌。
但盟军此时有绝对的数量优势,一辆虎式出现,就有几十辆谢尔曼坦克围过来,在几次突袭战之后,德军也停止了这毫无价值的进攻。
三、“防御之狮”的末路
作为纳粹元首的忠实信徒,莫德尔元帅一直对战役心存侥幸,但随着大量士兵投降,B集团军群也无法保护鲁尔区的安全。
莫德尔元帅在4月中旬已经察觉到大势已去,东部的苏军已经到了柏林城下,西部的美军也杀入国境。纳粹德国已经从事实上灭亡了,这位元帅失去了战斗的决心。
4月16日,纳粹元首给莫德尔发去电报,让他:“领导军队坚持到底,突围到柏林与我会合。”莫德尔只能回复:“我无能为力。”
在鲁尔防线崩溃后,盟军向莫德尔元帅发出劝降信,这位纳粹的死忠分子拒绝接受投降。他签发了一张著名的命令:“B集团军群原地解散,任何年龄的士兵都可以脱下军装回家,坚持战斗的士兵可以选择战斗,一切后果由我莫德尔承担。”
4月18日,B集团军群在鲁尔区投降,德军有30多万人,包括国防军、党卫军、人民突击队、文职人员以及地方警察武装。德军虽有近千辆装甲车和坦克,但是因为缺乏油料,它们大多数无法正常开动。
盟军面对30万战俘有点不知所措,索性在莱茵河畔就地树立围栏,将30万德军露天关在原地,这就是二战著名的“莱茵大营”。
在德军投降当天,莫德尔率领着一支装甲车队消失在鲁尔区,他声称是去沿线巡视德军部队。4月19日,纳粹的广播赞扬了B集团军群的“牺牲”精神,号召军人们继续战斗,但是莫德尔对此嗤之以鼻,他称:“是祖国背叛了军人。”
在4月18日到21日的三天内,莫德尔的手下对他进行了多次劝解,让他去投降,但是莫德尔坚持“德国元帅的荣誉不能受辱,我不能做保卢斯”。
莫德尔的车队在鲁尔区的公路上多次遇到美军的攻击,车队最终被击溃,他只能带着贴身的参谋躲进杜伊斯堡的森林。4月21日早上,在多次拒绝手下劝降后,莫德尔用手枪自杀。这位元帅死前只有两位少校陪伴,他被葬在一棵橡树下,两位少校随后向美军投降。
“鲁尔战役”是英美盟军的唯一一次大纵深穿插包围战,从战略上讲,这一战彻底解决了德国西线的德军,让美英军队占据了德国的半壁江山,使美国可以在战后分管德国问题上跟苏联掰手腕。纯粹从战术上来看,英美军队其实打得朴实无华,很多地方几乎是跑步前进,德军望风而降。
一支物资紧张、士气低落、装备不足的军队,是绝对无法打赢战争的。就算是“防御之狮”莫德尔,面对年的德军处境也无能为力。在战争的结尾,留给军人的“体面”,只有死亡。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1、《敲响德寇丧钟的“终结”之战——记莱茵河和鲁尔战役》,刘学道;薛文力2、《B集团军群的覆灭/莫德尔的最后一战》,彭志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