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扒德国幼儿园如何处理分离焦虑,这些小窍

“分离焦虑”,堪称娃入园/入学的Boss级关卡!马上又到开学季,一想到娃哭得震耳欲聋的画面,真的很头大。

旅居德国的二姐在经历了4次娃的入园分离焦虑后,发现德国幼儿园处理小朋友分离焦虑,有一套特别有用且固定的模式,非常值得分享给大家。

果仁妈今天就邀请二姐来深扒一下这套超有用模式的底层逻辑,来聊聊:

德国幼儿园的“入园适应期”是怎样帮助孩子们完成过渡的?

处理分离焦虑的过程中有哪些坑要避?

都是应对分离焦虑,“柏林模式”和“慕尼黑模式”有什么不同?

值得国内家长借鉴的经验和实用小技巧

干货很多,千万别错过!

转眼又要到开学季,一年一度的幼儿园哭闹大戏又要开拍了。

每到这个时候,入园儿童的家长们大多是三分欣喜,七分忧虑。熬了三年,眼看着把娃送进幼儿园,终于可以呼吸一口自由新鲜的空气,可小家伙们一进幼儿园大门就开始抱大腿扯衣服、哭天抢地不让走,好不容易把娃塞给老师,听着身后传来的阵阵嘶喊,期待已久的一路小跑奔向自由也就变成了一步三回头的难舍难分。

说不清是孩子的分离焦虑感染了父母,还是父母的放心不下加重了孩子们的分离焦虑,总之,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这个艰难的过程我保守估计大概也就经历了四次吧:老大上幼儿园,因为搬家老大换幼儿园,因为搬家老大又换了一次幼儿园,以及终于不用搬家了老二又该上幼儿园了。

这四次入园并不都是一帆风顺,最艰难的一次,老大一连哭了两个月才终于接受每天要定时定点去幼儿园打卡的现实。这一次次的历练让我学到了不少,也发现德国幼儿园处理分离焦虑特别有方法,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1

分离焦虑是可以在

任何年龄出现的正常现象

入园焦虑,是指小朋友被送去幼儿园时,产生的分离焦虑。而分离焦虑,则是指人们在与自己生活中重要的人物分开时,所感受到的负面情绪(失落、孤独、悲伤等),常常用来描述婴幼儿在与主要照料者分开时所表现出的反应。

虽然在5、6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中比较常见,但实际上分离焦虑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1],比如父母把孩子塞给幼儿园老师后,自己躲在大门外一边焦急围观一边默默流泪的反应。

有分离焦虑一定是坏事吗?不一定,虽然这是一种负面情绪,但正常的(非病态的)分离焦虑是认知和情感的发展中的一个自然部分。

根据行为学理论,与照料者分离的婴儿会表现出哭闹、跟随、呼喊等行为,目的是终止分离、让照料者与自己近距离的呆在一起,以提升自己被喂养、保护从而得以生存的可能性[2]。

从认知的角度来说,当一个宝宝开始出现分离焦虑时,表明Ta已经能记住并区分“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人”了,而刚出生的婴儿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

分离焦虑一般在12-18个月时达到巅峰,在2岁以后逐渐缓解——这时他们已经开始慢慢发展出一套自我调节的办法了,比如想象照料者的画面、或是让自己保持忙碌。再大一些的孩子,渐渐能明白大人走开不代表永远不回来,他们只是短暂的离开一下而已[3]。

从发展时期来看,婴幼儿表现出抗拒分离、寻求接触的行为,恰好和他们与主要照料者产生依恋情感的时期重合。依恋关系的质量虽然不能决定分离焦虑发生与否,但却会影响孩子在面对分离时的反抗激烈程度,以及他们自我调节的水平。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面对分离时同样会紧张不安、哭闹抗拒,但当照料者重新出现在面前时,他们就能很快平静下来,开心的迎上去求抱抱。相反,非安全依恋关系的宝宝在面对分离时,可能表现得过于焦躁或是过于冷漠,而当照料者回来时,他们的分离焦虑状态也不会得到缓解,焦躁者继续捶胸顿足,冷漠者依旧爱答不理[4]。

2

处理分离焦虑的两种模式

德国孩子入托时间普遍较早,根据联邦统计局的数据,德国3岁以下幼儿入托率高达85%[5],而这个年龄段恰好是分离焦虑巅峰时期。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德国幼儿园在接纳新生时,已经有了一套固定的流程以帮助这些幼儿循序渐进地适应入园生活,这段时期被称作“入园适应期”(Eingew?hnung)。

适应期的底层逻辑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在父母完全把孩子交给幼儿园之前,先让(一名固定的)老师与孩子建立起稳固的情感联结,以逐步的替代父母作为孩子“安全港”的角色。

AdamWinger,Unsplash

研究显示,有家长陪同经历适应期的孩子,比直接被送进幼儿园的孩子在入园的前7个月内,更少出现生病和情绪问题。[6]

这里必须说明的一点是,德国幼儿园并没有统一的开学时间,而是啥时候有空位,啥时候塞新人进来。这样也就保证了每次有新生报道的时候,老师都能有足够的精力关照这唯一的新成员,不会出现一屋子新人抱团痛哭的情景,而这名专门负责照顾该新生的主带老师,也是整个适应期的关键人物。

德式“入园适应期”有着标准化的章程,广泛采用的是两种模式,即柏林模式(BerlinerModell)和慕尼黑模式(MünchnerModell),二者在相同的底层逻辑之上,侧重点和操作方法有着细微的差别。

柏林模式

柏林模式也叫INFANTS模式,年由柏林INFANTS早期教育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们提出,在JohnBowlby的依恋理论基础上,以孩子的需求为导向,共分为6个阶段,其中2-4为核心阶段[7]:

1、信息交流:

在适应期正式开始之前,园方需提前告知家长整个适应期的理念和流程,让家长知道自己陪伴孩子经历适应期的重要性,避免在适应期(约2-4周)内安排度假或是重大事件(搬家、弟弟妹妹出生等)。

而家长也应当尽可能全面地向主带老师介绍孩子的性格和喜好、语言习惯等信息,帮助老师更好地熟悉孩子。此外,老师会给一个入园物品清单,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是,准备帮助孩子缓解焦虑的照片、奶嘴以及最喜欢的玩具。

依据物品清单,给准备去幼儿园的娃带的用品丨作者供图

2、基础阶段:

在适应期开始的头3天,固定一名家长(爸爸或妈妈)每天陪伴孩子在幼儿园呆上一两个小时。

这段时间陪同家长作为孩子的安全港,只需要在一边安静地坐着,紧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66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