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元石德国法律评注文化的特点与成因评注

安卓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gpitp.gd.cn/new/20211003/95869.html

朱庆育按:从《法学家》杂志年第3期发表第一篇评注作品算起,评注写作已持续四年。起步时,不敢奢望能坚持多久,也不敢奢望能做到什么程度。基本想法是,希望写一篇有一篇的所得,写一篇有一篇的积累。毕竟,于汉语法学而言,评注是一种新文体,更是一种新思维,真正称得上是筚路蓝缕。

感谢诸位作者。面对陌生的新文体,每一位作者的付出均数倍于普通论文。写作时,不仅立法、学术与司法文献须作全景式概览,往来穿梭于理论和实务之间,初稿完成后,三番五次返修更是事属常态,有的甚至几乎推倒重来。更要感谢高圣平教授。没有圣平教授当初开设评注专栏的创议以及一直以来不计得失的无条件支持,评注这项事业很可能不会开始,更不会走到今天。

功不唐捐。评注作品推出后,迅即引起学术研究、法学教育与法律实务各方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67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