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让德国失去中俄,再亲自下场扼杀美国对
虽然朔尔茨短暂访华之旅结束已久,但访华带来的余温与热议却并未结束。这其中既有积极的支持态度,又有消极的反对声音,一时间可谓众说纷纭,而就在近日丹麦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卢克·佩蒂则刊文强调德国对中国经济并没有外界想象中的依赖,这与德国经济界所提出的“中国是德国经济的基石”的观点完全背道而驰,孰是孰非?
中德经贸是互惠,而不是依赖
▲朔尔茨访曾面临巨大压力
事实上,从近一年来看,德国在对华态度,特别是在对华贸易领域的态度已多次出现反复,整体表态极为矛盾。今年9月,路透社曾披露“德国经济部已着手考虑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与中国做生意的吸引力,以减少对这个亚洲经济超级大国的依赖”,言外之意就是要降低对华经济依赖。但德国商界却异口同声地表示“中国是德国经济的基石”,反对对华采取更为苛刻的政策。
而这种声音随着朔尔茨访华变得异常强烈,11月初,德国工商总会主席万斯勒本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直言“没有中国,我们永远无法真正解决这些问题”。但这些声音却始终无法掩盖另一方的反对——强烈要求摆脱对华依赖。对于德国内部所存在的这一系列纠结,本身问题出发点就存在问题,从中德经贸本身出发,对双方是互利互惠,而非所谓的依赖。
▲中德贸易较为平衡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年中德贸易总额达到了亿欧元,这其中中国是德国最大进口国,进口额亿欧元,同比增长了20.8%。同时,也不要忽略德国第二大出口目的国也是中国,出口额亿欧元,而德国对华贸易逆差亿欧元,单纯从数据角度来看德国对华产品似乎存在依赖。
但这组数据有误导之嫌,因为在德国内部更多强调的依赖是对华市场的依赖,也就是那笔亿欧元的出口额,至于在这笔出口额中又更多专注强调德国汽车、化工和机械制造行业等大型企业在中国市场销售额的全球极高占比。但不要忘了德国最大出口目的国是美国,而除中国外,德国在全球还拥有多个广阔的出口伙伴,因此单从出口端来看,德国经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相当有限。这一背景下炒作德国对华依赖,就是鸡蛋里挑骨头。
在《德国蓝皮书:德国发展报告()》中提到,截止年德国在华累计设立企业达到家,实际投资额约.5亿美元,但同期,中国对德累积投资额也不少,约合.3亿美元,并且中国长年位居德国第三大投资目的国。从数字层面而言,中德之间的贸易问题远没有那些政客所渲染的那么夸张,中国同样是德国的重要投资伙伴,试问在这一背景下又何谈什么依赖?
2.德国对华脱钩并不现实
▲中欧班列为中德贸易注入生机
对于佩蒂所提出的观点,大体理解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是强调德国对华在经济层面远没有商界所称的依赖,另一方面则是在这背后继续渲染对华脱钩,以无依赖这一前提大做文章。然而对于佩蒂的这种观点,在前文已着重强调了,中德之间并不存在依赖问题,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利互惠,至于另一方面,试图继续强调对华脱钩更不现实。
首先,德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远不是对华脱钩那么简单。就德国现有经济发展形势来看,美国对德实施的政策才更为致命,美方清楚地认识到若想掌控欧洲,掌控德国是关键,但想彻底驯服德国并不容易,因此只能借机打压、削弱德国,从年开始,这种战略日益清晰,包括阻止“北溪-2”号项目,打断德国意图打造的能源保障屏障,同时挑起俄乌冲突,破坏欧洲整体安全局势,为美国加大干预欧洲事务提供了可乘之机,而且还增加了德国这样的欧洲大国在国防上的无谓开支,这也是一种变相消耗。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坑惨德国
当然,在经济领域,美国更是下了狠手,直接逼迫美国企业以及更多的资本撤离德国。10月初,特斯拉突然放出消息称已暂停在德国柏林郊外格林海德工厂的电池生产计划,给出的理由是存在技术问题。但现实却是在计划叫停后,特斯拉毫不犹豫地将相关电池设备运回美国,并寻求在美国新建工厂,特斯拉这种变化背后就是为了获得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所提供的高额税收抵免。
至于特斯拉撤离也只是美国削弱德国经济的一个细小缩影而已,从长期来看美国就是希望将德国经济挤得得半死不活。这一特殊背景下,美国也会尽可能地阻挠其他国家对德国经济的推动,此时若德国选择对华脱钩,不仅正中美国下怀,还将自己逼上绝路,完全不符合常理,由此来看从德国自身利益出发也不会选择对华脱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8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