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陆军上将法肯豪森为帮助中国抵抗日军,
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年10月29日-年7月31日),德国陆军上将,蒋介石之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年至年期间担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占领的比利时军事管制政府的首脑。
年,法肯豪森出生于德国一个贵族家庭,年少时因为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他曾在柏林大学东方学院进行专门研究。
年他被派遣到日本东京担任德国驻日使馆武官。从军中退休之后,纳粹党曾许以高官邀其入党,但遭到他的拒绝。
作为蒋中正的最后一任德国军事总顾问,法肯豪森在帮助蒋中正整训军队、推动中德贸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而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国抗日战略部署提出了大量的建议,帮助蒋中正拟订了抗日战略蓝图,并参与指挥了淞沪会战和徐州会战。
法肯豪森对日本军队及其军事战略做过深入研究,深知日本全面侵华势在必行。因此,法肯豪森上任不久,就多次考察中国的江防、海防。
年8月20日,他向蒋中正呈送了《总顾问法肯豪森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分析道:「目前威胁中国最严重而最切近者当属日本。日本对中国之情知之极悉。其利害适与中国相反,故必用尽各种方法,破坏中国内部之团结与图强,至少设法延期其实现。」
法肯豪森并明确指出,国际上对于日本侵略行径「一时无联合或单独干涉之可能。华盛顿九国之公约实际早已成废纸。中国苟不自卫,无人能出面拔刀相助」,认为「日方苟遇真实抵抗,则局势迥异」,「万不可不战而弃寸土」。中国唯一能做的,就是丢掉幻想,「竭尽全力,为保全国土而奋斗」。
建议针对日军的进攻方向和战略部署,提出了中国方面的作战方案,不仅为国民政府应付华北危机提出了对策,也为之后的长期抗战拟订了总蓝图。建议书中提到的「持久抗战」、以四川作为抗日的「最后防地」的两大设想,为后人称许。
法肯豪森很了解,以当时中国的工业能力、财力与官兵素质,要建立真正德国标准的陆军是有困难的,中国的「国军60个师的整军计划」只能算是具备现代陆军初步的雏形,与真正现代化的标准有相当距离,故而法肯豪森认为国军应先成为「轻装快速部队」。
根据法肯豪森的整军备战建议,中国政府于年春在武汉行营设立陆军整理处,由陈诚任处长,总理整军事宜。
这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次军政军令系统的大改造工程。截至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国接受德国顾问训练并有部分德式装备的军队已达30万人之众。共调整了15个师,整理了24个师,此外还调整了东北军15个师、广东部队10个师等。通过这次整军,中国军队在品质上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中央系的30个师,基本实现了装备德式化,并接受德国顾问的系统训练,堪称中国近现代史上最现代化的陆军。
而在此期间,从年开始,大量的德制装备开始运到中国。年德国运交中国万马克军火,年德国运交中国万马克军火。
透过这些努力与建设,国民政府在不到十年间,于长江流域初步整建起国防工业与新式陆军,为日后爆发的中日大战奠下了一个能持久抗战的军事基础。
法肯豪森还积极参与指挥了中国的初期抗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法肯豪森到保定前敌总指挥部视察战事。全部使用德式装备和经由德国军事顾问训练的87师、88师、36师等军队参与了淞沪会战,各师都有德国顾问随军参与作战计划的拟定和指挥。法肯豪森也亲自在上海前线指挥作战,直到会战结束才离开上海。淞沪一战,彻底粉碎了日「三月亡华」的妄念,伦敦海外通讯社当时报道说:「……(上海)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的荣誉,此乃前所未闻者」。而由于德式中国军队的英勇表现,日本和一些西方人对淞沪会战甚至直呼为「德国战争」。
台儿庄战役时,法肯豪森也参与了战场指挥。他将台儿庄战役与德军统帅兴登堡在年秘密包围俄国军队的塔恩堡战役相提并论,併为战役后中国军队未能按他的计划乘胜追击而懊恼。在签订《淞沪停战协定》之后,为防止日本从淞沪地区进攻南京,法肯豪森又到镇海、乍浦、江阴、镇江、连云港等地视察,制定了一套江阴、镇江和南京江防的计划,并协助张治中在苏州和嘉兴之间建立一道坚固防线--中国的「兴登堡防线」。
可惜在中德关系急转直下之后,法肯豪森不得不挥泪回国。年7月8日,德国军事总顾问冯法肯豪森在广州登船返国,告别了工作四年零三个月的中国。他的离去标志著德国顾问团在中国活动的彻底结束。行前,法肯豪森等向中方官员保证,决不向日本洩露中国的军事机密。
年5月,他被任命为比利时军事总督。期间暗中与华人女性钱秀玲救助犹太人及比利时人。
年的7月20日密谋案有关,冯法肯豪森在不同的集中营中度过,直至年战争结束才被盟国还其自由。
年法肯豪森被送往比利时受审;年3月,被控驱逐25,名犹太人以及处死比利时俘虏而被判处12年牢狱。然而,判决3个星期后,因为有充分的证据显示他曾儘力挽救犹太人和比利时人,因而被改判无罪释放。
法肯豪森被提前释放后,就带着夫人赛希丽文特返回了在德国的老家。年7月31日,法肯豪森在黑森州的一个小镇上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年,德国对中国军事制度、工业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而法肯豪森的事迹也是中德关系近代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你想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可以点击下方平台链接购买这本《德国与中华民国》的著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