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仔街这条百余米古巷,竟藏有这么多泉州第
寮仔街
寮仔街位于泉州古城中山南路东侧,南起天后宫,北抵义全街,因该街狭窄,以前两旁店铺搭成寮仔形状,故名寮仔街。
00:00制图:陈慧芬
在中山南路修建之前,从寮仔街到义全后街是从古城从南到北的主街之一,大多数寮仔街西侧的旧楼,后门开在中山南路当店面,正门仍然开在寮仔街。寮仔街地处古城最富庶的城南,短短百余米的古巷中,竟有世界闻名的经济学家、显赫一时的石油大亨、泉州钢铁制造工业的奠基者……
三栋相邻洋楼,三段传奇故事。
中山南路的号、号(寮仔街9号)苏家洋楼,号、号锡雍楼,号民生行洋楼,三栋高楼相邻并立,形成中山路上的制高点,都有着传奇的故事。
苏东水
“泉州模式”理论首创者
苏家洋楼的后门在中山南路号和号,正门则在寮仔街9号。洋楼精美的阳台被树冠挡住,需要驻足细看。
寮仔街9号是苏东水(-年)的家。
苏东水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东方管理学派创始人,“泉州模式”理论首创者,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名誉院长,被国务院表彰为“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有突出贡献专家”。他让世界管理学界听到了来自中国的独特声音,见识了中国管理学学者的贡献。
年,苏东水第一个提出“泉州模式”,对泉州民营经济发展进行理论总结,后来“泉州模式”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并称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三大模式,直接助推泉州在全国城市知名度的提升。
据苏宗顺介绍,舅舅苏东水的父亲苏祖鹤是远近闻名的正骨大夫,是城南临江卫生院的创始人之一,曾任花桥慈济宫的董事,热衷社会公益,年在此修起4层洋楼,钢筋水泥均由德国进口。上世纪70年代,苏家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加盖两层,成为中山路上的制高点之一。
苏宗顺说,苏东水从厦门大学企业管理系毕业后到复旦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他虽早年离乡,但一直关心家乡发展。记得上世纪80年代,苏东水回泉州时,就在楼上和当时的泉州市领导讨论泉州的经济发展方向。
苏东水牵头发起的上海泉州侨乡开发协会。(刘远双/供图)
在寮仔街附近长大的刘远双介绍,年苏东水牵头发起了上海泉州侨乡开发协会,该协会与泉州市政府驻沪联络处在上海位于同一层楼。担任会长的苏东水情牵故里,为在上海发展的泉州老乡提供帮助,在老乡中声誉极好。
苏东水的姐夫黄和凉,秉承其父黄怡瓶(出生于南安丰州的著名爱国侨领)的遗训,热心捐助中南、燕桂、明志等小学和南安华侨中学,深受乡亲们爱戴。
苏家洋楼使用从德国进口的钢筋水泥建造,3楼阳台栏杆不规则的曲线造型,优雅美观,堪称中山路“最美阳台”之一,其中的罗马柱元素栏杆、伊斯兰风格的窗户,体现出泉州建筑多元文化融合的独特美感。
3楼上的西式滴水兽。
洋楼中有天井直通楼顶,采光良好,天井中有一口双眼水井,至今仍可使用。
出于安全考虑,天井上每层都装有护栏。
苏家人才辈出,这是苏家照片墙。
苏东水当年回泉州时,在5楼办公,这是他当时用的书桌。
苏东水在泉州时的卧室,如今保持原样。
书桌玻璃下还压着苏东水(左一)和家人的合影。
梁良斗
一段捐资助学佳话
“锡雍楼”三个字由梁披云题写。
“锡雍楼”的名字来自永春吾峰人梁锡雍。
据泉州文史作家蔡永怀介绍,梁锡雍家境贫困,与儿子梁鸿钩在宗亲梁绳基(梁披云之父)店中帮工,后来自己创业,上世纪30年代在泉州古城城南创办“金长兴号”,经销布匹杂货,建起这栋“锡雍楼”。
“锡雍楼”最初为3层建筑,梁鸿钩的儿子梁良斗接手家业后,生意不断发展,把三层楼加至五层,一时成为城南的标志性建筑,尖顶高大的玻璃窗,体现出异域的风采,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成为旅馆,大楼以梁良斗祖父的名字命名,由梁披云题写“锡雍楼”三字,现捐给黎明职业大学。
梁良斗一生敬仰梁披云先生,当知道年近八旬的梁老在为黎大资金短缺奔波时,他带头捐款并发动宗亲捐款,为黎大建设蓬莱楼、桃源楼、清风楼、思基楼、俭德楼、梅镜楼,奠定了黎大的基础。他助建教学楼达60多栋,受益学校达48所。
杨民生
泉州石油三巨头之一
中山南路号是4层的民生行洋楼,旁边有一条小巷直通寮仔街,虽然外廊已被红砖封住,气势依然不减。
据蔡永怀介绍,这栋楼的老板名为杨民生,晋江后洋人,早年来城南经商,创办民生行。当年泉州石油商有三大巨头,均在大隘门和寮仔街附近,民生行是其中之一(另两家为朱晓江家的亚细亚石油、蔡家瑞裕行石油),后移居上海发展,创办饼干厂、药厂等企业。
据刘远双回忆,民生大楼整栋大楼后来归国营泉州石油公司使用,一楼前半部分用来为批发部门开发票,后半部分设有自行车停放点和上楼通道,旁有一小门供员工上班出入之用,2楼为各科室的办公场所,民生行家属没有在楼上居住过,他们在聚宝街和厦门鼓浪屿均有房产。
曾文池
购买了一艘扫雷艇
寮仔街17-1号洋楼,后门在中山南路的号和号。楼顶山花上可见“”字样,这是大楼落成年份。
寮仔街11号,朱如磬(右)和哥哥朱维苍在朱家的博化铁工厂旧址附近合影。
85岁的朱如磬生于寮仔街,长于寮仔街,嫁于寮仔街,在寮仔街生活了一辈子。
朱如磬的公公曾文池,在寮仔街17-1号(即中山南路号和号)创办文记信局,在华侨中享有极高信誉。
朱如磬父亲的叔叔朱晓江,在寮仔街11号创办博化铁工厂,是泉州钢铁制造工业的奠基者。朱晓江后投资代理亚细亚火油公司的石油产品,与蔡瑞裕行、杨民生行齐名。
朱如磬回忆,曾文池是晋江金井人,金井是福建著名侨乡,当地与南洋的侨汇信批不断,因此曾文池几兄弟创办了文记信局,抗战时生意中断,抗战结束后,曾文池东山再起,在厦门斥资购买一艘扫雷艇确保通航正常,一时间在菲律宾名声大噪,生意蒸蒸日上,年在寮仔街建成三层钢筋水泥的文记信局大楼。
据蔡永怀介绍,年4月21日的《福建日报》还有一篇关于文记信局的报道:4月14日,文记信局信差杜丕辍携带侨信一批、现款元在大罗溪遭两名歹徒持枪抢劫,匪徒在逃。
文记信局内,和苏家洋楼一样有天井直通楼顶,但已装上铁栏。
文记信局楼顶,朱如磬回忆,当年门楣上有三个大字“瞻紫楼”,可以远看紫帽山。如今大楼林立,只能看到紫帽山一角。
朱晓江
泉州钢铁制造业奠基者
寮仔街11号旁,有一堵百年以上的出砖入石墙,砖石用料和砌墙技巧都有讲究,据朱维苍回忆,这是当年博化铁工厂的围墙。
朱如磬回忆,叔公朱晓江是惠安人,年创办“博化”铁工厂,当时父亲朱少霖正在上海读大学,被朱晓江召回出任经理。博化铁工厂有4部车床,资金4万元,工厂邀请上海、厦门的机械师来厂培训工人,生产铁门窗、铁栏杆、天井罩等,并经营以钢筋为主的建筑材料。
蔡永怀介绍,博化铁工厂通过香港“锦元号”、上海“懋源号”的接洽,产品由德国西门子铁厂代理,成为泉州第一个走出海外的铁工厂,朱晓江也成为泉州钢铁制造工业的奠基者。
朱晓江后来代理亚细亚火油公司的石油产品,生意做得更大,在厦门轮渡、鼓浪屿、泉州二郎巷均有房产。
蒋保仁
坚守近百年的磨刀老铺
蒋保仁在打磨刀具。
寮仔街26号的“仁德美发刀具店”已经营近百年。
老板蒋保仁祖籍莆田,其伯父早年在日本经营一家理发店,曾帮助过一位吸食鸦片上瘾的日本朋友,日本朋友出于感激将祖传磨刀技术倾囊相授,伯父回国后将技术传给了蒋保仁的父亲蒋佰煜。
蒋佰煜上世纪30年代来到泉州租房,最初在泉州城内挑担吆喝磨刀,后来因技术精湛,广受欢迎,在寮仔街置房开业。当时泉州城内最知名的几家理发店,大上海、东风、新世界等,均成为蒋家的固定客户。
蒋保仁拿出一张收据,医院在这里打磨骨刀的收费单,像这种专业的磨刀需求,还得找老蒋这样专业的磨刀人。只是收不到学徒,“这门技术估计要失传了。”老蒋悠悠说道。
巷子看点
刘远双介绍,寮仔街还有许多闻名遐迩的老店:
“日升”秤仔店,制作销售的秤杆十分精准;
“西佛国”装佛店,雕塑神像备极为庄严,“装佛成佛”名不虚传,作品传至南洋;
寮仔街最南端的1号林氏针灸和最北端的倪氏牙科,也是许多远处患者慕名而来的医所。
寮仔街东侧天后宫的墙壁上,可以看到两块“禁示碑”,右侧是清朝乾隆年间禁止地痞流氓欺压南门码头卸货工人的,左侧是寮仔街保长所立的禁止敲诈勒索行为的。
这是当年知名的许记皂烛行,门楣上还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标语。
正门开在中山南路的金传胪糊纸铺,始于清同治年间,最初是开在寮仔街的“锦茂糊纸店”,年迁于现址,因附近有座“传胪”石牌坊而改名,是一家深受海外华侨青睐的百年老店。
策划:许志荣
编辑:杨莹
文图:王了
视频:点创传媒
注: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溪亭社区、隘南社区、刘远双、蔡永怀、曾华丽、苏宗顺、朱如磬、朱维苍、蒋保仁、许荣继、林清秀、倪志明等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