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薪传卸甲河

一一记当代三王书法家

谢高模

位于云梦泽边、洞庭湖北坝的沧浪之水又名内荆河,是荆楚大地江汉平原腹地的母亲河。河的南岸有个小集镇叫卸甲河。历史上这里是兵家必经之地,岳家军在洞庭湖镇杨玄,曾波及此地。相传因为赤壁之战曹操败走华容道、陈友谅与朱元璋交战败北都在此地丢盔卸甲,故名卸甲河。因为内荆河沟通沙市、江陵、监利与武汉,所以卸甲河成为内荆河上商贾往来集散的一个重要的码头。自古以来,卸甲河不但鱼米之利丰厚,而且小商品经济也很发达,茶坊酒肆,铁木缝纫,特色面点等闻名遐迩,尤其是王遐举王轶猛的书法艺术,享誉海内内外。

一、王遐举

王遐举(~),原名克元,号野农,与其胞弟王轶猛皆出生于湖北省监利市毛市镇卸甲河上王家门。遐举先生兄弟姐妹六人,他为老大,中间四个妺妹,轶猛为小弟。

王遐举是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擅长国画,尤善梅竹,通史学、工诗文,对戏曲也颇有研究。历任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馆馆员、海峡两岸书画家联谊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等职。

王遐举年于武昌中华大学肄业。三、四十年代,历任小学、中学教师,部队书记官,湖南祁阳纺织厂办事处主任,湖北省府编译室编译员,长沙《国民日报》编辑、资料室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先生定居北京,年于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工作,年至年于中国戏曲研究院从事舞台美术研究。年起于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从事书画工作,为研究馆员。

王遐举曾于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多件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发表有《江汉杂咏》诗词多首。著有《中国戏曲布景》、《中国古代剧场》。发表有《中国戏曲布景与民族传统绘画》等论文。曾应邀为中国书协、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书法讲座授课。

王遐举书法造诣之深、功底之厚,早已蜚声中外,素有“华夏明笔”、“京都书豪”的美誉。他诸体兼善,尤以隶书闻名于书坛。

王遐举先生的隶书主要取法汉代经典碑刻,其隶书既有《张迁碑》的方整、古拙,又有《礼器碑》的瘦硬、古雅,还有《石门颂》的劲健、飘逸。但他的隶书同时亦不乏篆书的意蕴,篆书对其隶书笔法的影响很大。虽然方笔是隶书笔画最典型的特征之一,但汉隶仍以方圆兼备为主,纯用方笔的汉隶是不存在的。篆书对隶书笔法的影响还体现在用笔的转折上,在王先生的隶书中有时甚至刻意避开隶书的波磔这类笔画,而用中锋书写隶书,采用的中锋篆法给人以高古之感。他的隶书中锋为主兼以侧锋。险峻、劲利的方笔和放逸、浑厚的圆笔的同时运用是其线条的特征。从其隶书基本点画的形体看,变连接为分散,其笔法在篆书用笔婉转的基础上,明显地增加了提按、藏露、转折等,使得点画更加丰富多彩。其中折笔、波挑笔法的运用使其点画更为生动。其隶书的点画无论是浑圆厚重,还是简洁畅爽,都同样表现出了凝练遒劲的艺术特色。

隶书的结构多是横向取势,意态宏深,长撇大捺,左右开合。开合一般指左右的撇捺伸展,左右伸展为开,左右收缩为合。运用开合对比的方法,可以避免笔画与笔画的平行,这一部分结构与另一部分结构的平行。这样则充分展示了隶书的动态美感。而王遐举先生的隶书在结体上,因点画组合的方式、字形的方扁、偏旁部首的迎让关系以及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从而形成其隶书与众不同的风格。他不但继承了传统经典隶书结体的横向取势,而且着意于字体结构的屈伸变化。屈伸一般指字的高低变化,有时根据章法要求或防止字形雷同,常运用伸缩办法加以区别。屈者内收,以柔为形,有自诲之意,伸者外放,以刚为形,有昂扬之情。屈为伸的条件,伸为屈的目的。王遐举的隶书打破了以扁宽取势的习惯定势,其隶书整体取纵势较多,整个字的结构相对拉长了一些,故有篆书的韵致。但都重心平稳、欹正相生。就字的整体而言,局部虽然欹斜,整体却是平衡的,即所谓“势如斜而反正”。在笔画之间的关系上,他的字疏密匀称、轻重合宜。他说:“在一个字中,笔画的粗细、笔画之间的距离要疏密匀称,这样字形才美观。”古人有“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说法。也就是说笔画的疏密要根据字形特点,从整体来考虑,笔画简单的地方,要写得宽舒,但不可散漫。笔画繁复之处,要尽量安排紧密,但不可局促,不可臃肿。他把轻重与疏密配合运用的恰到好处、奇趣横生。

如果从各种字体的书写节奏和笔画之间的关系而言,隶书则是一种偏于“静态”的字体,其书写速度、节奏相对比较缓慢一些,而行书、草书则是偏于“动态”的字体,书写的速度和节奏则快一些,另外笔画与笔画之间更加注重彼此的呼应。在王遐举的隶书中,对行草多有借鉴、融合,故其隶书虽然很“工稳”,但不会给人“匠气”之感,而是比较灵动、富有生机,具有行草书的律动。

王遐举在隶书的创作上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成就,因为他的隶书上溯先秦、穷究两汉、崇尚南北碑版、故能雄气俊美、取意深厚。另外源于王先生兼为学者、画家,视野开阔,故能取精用宏、食古而化,数体合一,新意时出。

王遐举在童年时代饱尝人世艰辛。父亲王善海读书不多,种田之余勤奋学习,写得一手好字。遐举受家父影响,耳濡目染,临习颜、柳楷书及行草碑帖。10岁开始为村里人写对联。成年后,长期寝馈于汉魏碑、大小篆,精研礼器碑、张迁碑、石门颂、张猛龙碑及贾伯思碑等著名碑刻。后又得益于清宋大书法家张裕钊、何绍基“古拙硬朗,韵味不凡”之书艺,重新开始练颜体,继而研习欧阳询、柳公权和郑板桥的书法艺术。

他“师古不泥古”,心追手摹,博采众长,不断扬弃自己的书法习惯,悉心揣摹“字外功”。终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达到了“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的绝妙境界。他认为:“一件书法作品,应该是书写者的性格、情感以及各种修养,一齐从胸中、腕底奔涌到纸上的总和。”所以他的书法楷、行、草、隶、篆皆工,尤以隶书、行草见长。其隶书独树一帜,结体稳重,劲而不犷,放而不野,厚而不滞,散乱中寓工整,奇险中寄安闲。行草极具神韵,行草以凝重求飘逸,刚劲求潇洒,结体如行云流水、秀雅清劲、奇正相生、极尽汉魏碑神韵,深受世人所重。

论家谓之为:“草情篆意,动而不犷,放而不野,散乱中寓工整,奇险中寄安闲”。其作品遍及全国,远播日本、东南亚及欧美等国。被世人誉为中国当代书画界八仙和京都五大名笔之一。

四十年代在我国南方举办过个人书法展,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多次参加过国内重大的艺术展览。

文革结束后,先生于年携唐夫人回故里省亲,为地方政府、学校及亲友写了很多书法作品。

年率代表团访问日本,受到日本书道界的热烈欢迎。其作品多次选送日、美、英及东南亚各国和香港参展,并于年赴台参展,均受到热情赞誉。年日本创价学会授予他“富士艺术奖”。年受党中央委托,将《中共中央致蔡畅同志的致敬信》写成巨幅条屏送给蔡畅同志;年又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将六届人大给叶剑英委员长的致敬信写成巨幅条屏送给叶帅,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赞扬。年4月,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展。

王先生的书法作品多为各地艺术馆、博物馆收藏。我国不少名胜古迹、车站、宾馆、院校,如武汉黄鹤楼、武汉马房山中学、长江三峡、郑州黄河碑林、云南滇池、钓鱼台国宾馆、京西宾馆等处,都有他的墨迹和石刻。

王遐举一生治学严谨,特别注重艺术家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的培养以及生活实践的体验。解放初,经徐悲鸿介绍进田汉主持的戏剧研究院,从事舞美、戏剧史方面的设计与研究。出版过《野农轩诗话》、《王遐举书法作品集》、《中国舞台布景与民族传统绘画》等专著及戏曲评专集,撰写了《中国剧场史》等书稿,其中部分文字在《大百科全书》上刊载。正是他丰富的人生体验、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执着的求索精神,使他成为一位卓尔不群的艺术家。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他为人诚恳热情,处事平和敦厚,谦虚而不随俗,自重而不骄人,其人品书品皆为人所称道。“三中”全会的春风圆了昆仲“相思梦”。后应邀回监利师范讲学时,其欢迎对联曰“遐龄犹恋故园秋,赏章华景色,濯沧浪清流,未识香草美人,可佐临池添韵致;举世咸钦内史笔,领三楚书坛,振千钧豪翰,怎禁石坠地,不教入木显神奇。”故乡人民于年6月建成一书法亭,廖平波先生取“羲之妙笔在鹅群”之意命名“泛鹅亭”,被岛内学者洪荒誉为容城第九景“书亭赏鹅”。

王遐举先生在中国书法艺术这块园地里辛勤耕耘70余载,遍临经典碑帖,入古出新。他说:写碑帖,不能今天写这、明天写那,必须先把一种碑帖的面貌精神都体会了,再写别的。如果要学王羲之,就要把他家里的坛坛罐罐都摸清楚。他做到了精于一和广采博取。

王遐举在隶书中以研习《张迁碑》、《礼器碑》、《石门颂》为主,逐渐临写几十种汉碑;写北魏的字,以写《张猛龙》、《李璧碑》为主,也逐渐广临了不少其它魏碑;写行草以颜鲁公的《祭侄文》、《争座位》为主,又临习王羲之、王献之、李邕、杨凝式等人的行草帖。

王遐举以写隶书与行草为多,因此犹以隶书与行草享誉书坛。他的隶书结体稳重生动、遒劲别致,散发出了贯穿古今的气概。他的行草,如行云流水、奇正相生,在行草中寓有一些汉魏碑的神韵。

王遐举的书法造诣之深、功底之厚,早已蜚声中外,众体俱备,素有“华夏明笔”、“京都书豪”的美称。

“书法家必须有自己的风格。”这是王遐举的一贯观点。刻苦学习别人的碑帖,只能是为发展打下基础,创造出自己的风格才是真正的目的。从王遐举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深厚的功底与不懈的追求,体现出一代书家丰富的笔墨意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要成为真正的书法家,绝不能只埋头写字,还应当格外注意“字外功”的修养。王遐举在研习书法的同时,还广泛研究历史、文学、诗词、绘画、戏曲等姊妹艺术,并写过不少论文、诗词,他都把这些作为“字外功”,真正做到了内外双修。

二、王轶猛

王轶猛(~),台湾著名书法家,原名克培,号三力斋主,轶猛这个名字是长兄遐举为他政定的。

王轶猛先生因战乱颠沛流离而旅居台湾,后来定居美国。历任台湾书法协会常务理事、台湾中国书法协会顾问、台湾文艺界联谊会召集人、美国纽约中华书法学会顾问、临沂书圣画院名誉院长、中华学术院研士和书学研究所研究委员等职。台湾大顺公司董事长、大顺国语辞典发行人。名登《世界名人录》、《中华民国企业名人录》、《中华民国现代名人录》出版有《王轶猛行书1-2卷》、《雪泥鸿爪录》和《年方八十》等。

王轶猛从小受父兄影响,从5岁起就喜欢上书法。他在《八十自述》中说:“由于长兄循循善诱,谆谆指导,自幼常临碑帖,虽在战乱颠沛流离之际,从未间断”。在这种有浓厚书法氛围的环境中,他的字日新月异,进步很快,在地方上也逐渐小有名气。王轶猛17岁离开监利,以国际为舞台展开书法活动。到30岁时,他的字已达到很高艺术境界。

年于右任老先生看了他的字说:“这位年轻人的书法,笔法遒劲,功夫深厚,将来会有成就。”

年秋,他的一幅四尺中堂行书杜牧七绝《寄扬州韩绰判官》,从参加日本文化交流展的台、港、日、韩三千四百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首度由中国人荣获日本文部大臣首奖,时任文部大臣颁奖致辞称:“王轶猛先生的书法最大的特色,就是他用笔和布局都有新意,但仍不违背传统书法的精神”。

年,日本东京著名书道团一行30余人敬求王书,领队只好当场宣布抽签,结果抽中者喜形于色,未中者亦鼓掌助阵,尽欢而散,景象动人。

年,轶猛先生就应邀参加法国巴黎“中国名家书法展”,其书率先进入法国,不仅提供了一次让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绝好契机,而且也预示着中国古老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登台亮相。展出一炮打响,取得很大成功。据报道称,开幕冠盖云集,拥挤不堪,临时宣布交通管制,时任巴黎市长亲临会场致辞,轶猛先生作品在开展当日就贴上售出的红签。展览会将一幅展品王轶猛中堂赠送巴黎市长,市长荣幸地张挂在自己的办公室。

参加法国书展之效应所及,赢得了欧洲其它地方的喝彩。年荣登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世界名人录》。瑞典圣奥拉发大学为表彰他对文化交流所做出的贡献,特授予他“圣奥拉发大学艺术学名誉博士”。古罗马北欧学院颁赠社会福利工作学博士,整个二十世纪,海峡两岸书法家只有王轶猛一人获此殊荣。从此,王轶猛书法风靡世界,名声大噪。

年,监利家乡拟通过勒石刻碑,兴建《泛鹅碑廊》,留下王氏昆仲父子珍贵墨迹,以展现于世,弘扬光大,造福桑梓。征集了用于碑刻的王轶猛全部精品力作。是年开始为碑廊筹措资金,选择建址,绘制蓝图,采购石料,挑选刻石匠人;年8月6日,第一块碑刻落凿,12月8日,正式举行动工典礼;到年7月18日,刻碑方(王轶猛66方),年4月8日,集文化、艺术、旅游为一体的泛鹅碑廊落成。泛鹅碑廊堪称中国第一座专属海峡两岸书坛昆仲父子的大型书法艺术碑廊,引来海内外不少游客怀着高山仰止的心意前往拜谒。

年7月20日,轶猛先生在美举办第十次书法个展。展前77卢沟桥事变59周年纪念日,美国“中华联谊会”会长、少帅张学良长婿陶鹏飞教授,在山景城美国大厦主持“书画雅集”,致函邀请王轶猛出席,大笔一挥,并称颂其曾在日本所表现的民族正气。那是数年前日侨的一次盛会,来了许多日本书道家,陶亦约王前往,进场时,对轶猛大为介绍,使日本人始终不敢动笔,故陶函赞叹:“想起压倒小鬼书法界不敢提笔的盛况,时时念念不忘”。

由民革中央办公厅、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和湖北省监利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王遐举王轶猛王庆云书法作品展》,于年10月16日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内北京东方美术馆隆重开幕。

年7月8日,在美国旧金山东湾中国画廊,监利籍书法大家王轶猛个人书法展拉开精彩帷幕。当天,参观者络绎不绝,展出作品至为抢手。王轶猛大师以其刚柔并蓄、自成一格的书法积淀和深厚传统功力,再度征服海外观众。

年由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和省政府文史研究馆联合举办的“故乡情·王遐举王轶猛王庆云书法展”在湖北美术馆隆重开幕。

几十年来,轶猛先生曾应邀率团访问日、韩、美、加、法、印等国,弘扬书艺;其字悬遍欧、美、南非各大洲之重要城市;书法个展、联展次数堪与其岁数比肩,仅在美国,已是连续第21次个人展出,信为中国在海内外展出最多的书法大家。轶老习书八十余年,孜孜不倦,矻矻终日,乐之不疲,可谓“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王轶猛即是商人,又是文化学者,他为中国书法艺术在海外的传播尽心尽力,贡献颇多。其书艺享誉台湾及美国华人社会,被誉为“向世界播撒中国书法种子的旅美书法家”。王轶猛的书作,胎息二王及魏晋诸大家,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集诸家之长,自创面目,且独具一格。观其书作有苍莽沉雄之态,亦有飘逸洒脱之姿,且行行有活法、字字具生机,遒劲而有力。

已故台湾书坛泰斗李超哉教授曾谓“轶猛之书,备于楷而融於行草之中,如米云章所言‘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亦即所谓取众长,而总其成也。几有一笔不妄落,笔近而意远者。古人谓书之妙,不必凭文按本,妙在应变无方,轶猛得其法,而追之于手,卓然成一家。为之击节赞叹,不亦可乐。”王轶猛在美国东湾圣利安市中国画廊举办的“王轶猛美国第十六次书法个展”专集的序言中曾有人评论:“轶猛先生的书法,是禀于天赋,而济以功力,习欧习柳各体相参,自成一格。”

日本文部大臣高见三郎在给王轶猛的颁奖致辞中说:“王轶猛先生的书法最大特色,就是他用笔和布局都有新意,但仍不违背传统书法的精神。”台湾作家李玉屏女士说:“轶公之字,疏朗有致,在苍莽中散着灵秀,庄重中伴着飘逸,豪迈中扬着潇洒,观其韵味与精神,真是行气十足。”台湾文学家叶以炻先生:“王氏的宇,不能用体裁和派别来局限它、衡量它,他的清新笔法,似乎别有风格,也许有些近似变体,但不失原字的美感,欣赏王氏的书法,如入梅林,引人入胜。”

台湾鄂籍资深学人、轶猛先生老友涂锦章应邀欧游,途经其各国中国馆十余家,竟发现挪威首都奥斯陆、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瑞士重镇洛桑、德国大港汉堡等多家中国馆都悬挂有轶老墨宝。汉堡人口数百万,旅德华人多居于此,涂先生甫到一家华苑酒店,见门前牌楼格局,壮严典雅,厅内宫庭模式,富丽堂皇,却似无轶老墨迹,便与游友戏言“美中不足”。谈笑间,涂转身挂衣,见背壁上赫然挂有轶老立轴,不禁凝神讶然,游友从旁言道,“这可没让你失望啊!”彼此乃相视互作一笑。涂先生欧洲之旅,历时二十余日,只是走马观花,未去的中国馆为数很多,他相信王轶猛的墨迹在欧洲绝非仅此而已。随后,涂先生复有美加之旅,南非之游,亦称轶老书作,所见多多,并非巧合,而是缘份,王字深得全球华人欢迎,他在游记中这样抒发每每见到轶老珍翰的感想:“王轶猛书通天下,横广无远弗届也”。

可见中国书法之美,是如何醉迷众生,这对弘扬祖国文化,维系侨胞对祖国亲和力和向心力自有深远的影响。他的书法作品为海外许多文化机构和艺术馆收藏,现澳门特首,原巴黎市长,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均收藏有其字。

吴丈蜀先生撰文称:“昔者右军及献之、徽之父子兄弟,以书法名世;今复有遐举、轶猛及庆云昆季乔梓,分别活跃于京都、台湾及汉上书坛。王氏门中,后先辉映,书林千载,特茂王家”,可谓昆仲父子身上确乎拥有很好书法基因的佐证。

王轶猛先生经常参加各种义卖活动中捐输佳作:一七言联援非义卖新台币30万元,一条屏新竹“风城有爱”义卖新台币50万元,一横披“佛光缘”义卖美金3.6万元,所得从来不入私囊,悉数捐赠。

王轶猛集企业、文化、书法之三栖名人,书法方面获至最大成就,又享有“商场书圣”、“书坛魁首”、“独门之王”美誉。

轶猛先生于年冬仙逝于旧金山,但他生前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故乡。先生特别喜欢书写“容城八景”,那枚印章“荆南人也”的印章,始终陪伴着他,并出现在多件作品上,寄寓了他对家乡卸甲河深深的眷恋。

王轶猛先生的散文《月是故乡明》则直抒胸臆,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读来感人肺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监利县,我的故乡,是个非常迷人的地方。我出生于监利近郊卸甲河上王家门。在那儿有我童年的笑声,少年的梦影。十七岁离家,屈指算来已四十余年了,但每一回首,故乡风物,仍历历在目。

说到监利,很多人不免陌生。如说华容,却无人不知,以华容名县,有一今一古,今之华容在湖南,古之华容在湖北。古之华容,就是监利。三国演义曹操赤壁兵败,关云长义释华容,此华容即在监利县境。

然而若问监利那里?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以今之华容为指标。打开中国地图,不难找到两湖的自然界标洞庭湖。今之华容就在湖西。从那往东划线,到湖东便是岳阳。现以华容岳阳这条线为底边,向北作一等边三角形,监利县就位于此三角形的顶点。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监利是湖北南部的一县,沿长江与湖南交界。根据县志,本县东至沔阳的倪家峰,西至江陵的新观,南至华容的章华港,北至沔阳的金家塌。

我生长乡间,幼时对于进城颇感新鲜刺激。监利县城位于县境之南,濒临大江,城墙以砖石砌成,建筑雄伟。城有五门,南门叫朝宗,东门叫朝阳,北门叫望京,西门叫阜民,东北门叫保和。环城有护城河,河颇深广,进城皆须过桥。

在城内,有许多地方可以观光。县政府在城南,其东是亲贤街,这一带有考棚、文昌宫。文昌宫东北为文庙,文庙占地极广,大成殿外,尚有明伦堂、尊经阁、讲堂等。

拜见了孔子,自然想看看关公。看关公,应往关庙,监利有两座关庙,一在北门外,一在保和门上,保和门就在文庙附近,关公孔子可算得上是近邻。

监利和中国其他的县一样,除崇拜孔子关公外,还敬奉不少神佛。因此城中尚有城隍庙、马王庙、上清观、水神庙、罗汉寺等。这些寺庙,如果有兴趣,够看好几天。

谈监利的观光胜地,脍炙人口者,有所谓“容城八景”。这八景古今骚人墨客吟咏颇多,下面每景举诗一首:

第一景:章台晓霁,暇日登临霁岫开,雨余扶屐上章台。细腰魂断春前柳,瘦蕊香殘雪后梅。楚泽繁华歌鸟散,禅床寂历晓猿哀。伤心屈宋埋荒草,更兴何人话劫灰。

第二景:锦水晴岚,岚光倒影缀晴波,远浦回文荡绮罗。一派蜀江流玉水,千丝织女浣银河。画桥染翠尘容静,竹阁飞青野兴多。漫道村翁输昼锦,兰桡桂棹傲渔歌。

第三景:轩井流霞,绛雪舒卷趁晴暄,试拨藤萝旧井存。插地奇峰疑作柱,洒空飞瀑竞探源。禅窗不碍红光射,怪族潜将白浪翻。太息鼎湖龙去久,人间犹自说轩辕。

第四景:璇台涌月,轩厂瑶台宿暮鸦,寒光一道俯流沙。哉生兔魄金钩重,乍蒲珠胎玉镜斜。何处银桥窥羽曲,试酣绿酒玩窗纱。道人夜半吹云管,惊醒骊龙吸月华。

第五景:鹤泽观渔,烟波淡荡惯寻幽,携榼倾尊对碧流。鱼字桃花翻锦水,人名野客泛兰舟。轻裘缓带常调鹤,丝乙纶竿不避鸥。便似仙源通咫尺,年来真乐在林邱。

第六景:离湖读骚,庄诵遗编啸也歌,怀沙人去事如何。丹忱孤抱天难问,浩气全归死不磨。听去啼鹃声是血,流来怨水静无波。椒兰焚罢频浇酒,权向离湖吊汨罗。

第七景:泮宫翠柏,礼乐文章百世师,苍颜屈曲挺奇姿。根蟠化雨烟千缕,叶覆圆桥月一池。君子德甘依孔室,大夫爵耻上秦碑。芳邻连理梧桐树,展翅鸳鸯共借枝。

第八景:山郭古梅,寒香瘦骨傍城隈,破腊迎春冒雪开。索笑绕檐雄酒胆,倚栏吹笛艳情媒。风流水部诗空在,和靖先生鹤不回。好是放衙公事了,长随仙吏去还来。”

八景中,我最欣赏的是“璇台涌月”。就个人感受而言,月色以监利为最美,而璇台月色之美,又为全监利之冠。古人有句诗“月是故乡明”,虽稍嫌强调,实获我心。

监利可观之处,其实何止八景。谈雄伟:有县东南一百三十五里,高达百丈,滨大江与临湘县的临湘山对峙之杨林山。谈奇绝:有县东一百四十里,全山由白土积成,其形如螺之螺山。谈俊秀:有县西北七十里,蜿蜒如龙,青翠欲滴之走马冈。

监利最值得骄傲的,其实不是名胜而是古迹。我小时候,最爱听故事,尤其爱听与本县有关的故事。下面是几个最令我感到神往的。

三国时,曹操以八十万人马下江南。小周郎为江南水军都督,在赤壁与曹操会战。江南兵马与曹操相差甚远,幸得诸葛亮与庞统相助,庞统献连环计,诸葛亮借东风,周郎一阵火,把曹操烧得焦头烂额。曹操兵败,退走华容,要不是关云长讲义气放他过去,这次他便会整个完蛋。

“华容在那里?”说故事的人这么一问,当听故事的孩子们嘴巴张得够大时,才说:“华容是一座古城,其遗址就在监利县的西北。”

春秋时,伍子胥的爸爸伍奢,和他的哥哥伍尚,被楚平王冤枉杀害。伍子胥在家听到噩耗,便向吴国逃,由楚国到吴国,昭关为必经之路。昭关把守得十分严紧,伍子胥怕闯不过,一天一夜,急得胡子头发都全白了。守关兵将奉命捉拿的伍子胥是个黑胡子黑头发的人,由于须发全白,于是伍子胥才得混出昭关。

伍子胥到吴国,深受吴王重用。后随吴王伐楚,经五战打到楚国都城。城破时,平王已死,伍子胥为了报父兄之仇,把平王的尸体掘出来狠狠地鞭打了一顿!

“伍子胥是那里人?”说故事的人这么问。

“监利人。”听故事的孩子们总会这么猜。

“不错!他的家就在监利县的西北。”

申包胥哭秦庭,也是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申包胥是伍子胥的好朋友,伍子胥父兄被害,逃走前给申包胥说:“我誓灭楚国!”申包胥说:“我誓复楚国!”

伍子胥灭楚,申包胥便到秦国请秦哀公发兵救楚。哀公不听,他于是靠在王宫的墙边号啕大哭!他哭了七日七夜,先哭出来的是泪,后哭出来的是血!哀公感于他的忠诚,这才拨发救兵。

吴兵退了,楚昭王入郢——楚国都城。楚国光复,申包胥功劳最大。当楚王封赏功臣,找申包胥时,申包胥却悄悄地溜走了。

说故事的人总不忘记加上:“申包胥也是监利人,他的家就在监利县的北门外。”

监利出了这些了不起的大人物,说起来应算是地灵人杰。谈到地,监利县实在值得称道,因为它滨江介湖,土壤膏腴,气候适中,物产丰富,居民有吃不尽的米麦鱼虾,有穿不完的绫罗绸缎。监利土产之吉贝大布,远销川黔桂粤等省,每年赚到的钱多至不可胜数。

监利获上天之所赐甚丰,然而其所受之考验也极严。什么考验?就是江患!监利县志江防志,有这么一段话:“江(按指长江)之利在蜀,江之患在楚。楚之江患,荆郡其首也,监利又荆郡之最也。江挟数千里建瓴之势,悍激已甚洞庭,又包黔、蜀、粤西、湖南数省之水,南出而横截于中流,力战交博,蹴天关而翻地轴!”

这种“蹴天关而翻地轴”的水势,对监利县人的生命财产构成了莫大的威胁。江流暴涨,轻则田地房屋一扫而光,重则男女老幼河流枕藉,因此,如何防止江患,便成每一个监利县人性命交关的事。

由于受到江患世世代代,积年累月考验的结果,监利县人无形中养成了下列特性:(1)不惧横逆,凭着与江患博斗的经验,监利人学会了不惧。因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江患更可怕的了。(2)长于组织,预防江患,重在修堤筑坝。而筑堤筑坝非分工合作、群策群力、上下一心不为功。所谓分工合作、群策群力、上下一心,就是任何组织凭以发挥力量的要件。(3)未雨绸缪,江患须防患于未然,一切要在水涨以前处置妥当。(4)善处逆境,以人力与江患对抗,人常常居于劣势。在此情形下,人们唯有平时尽其在我,一旦有变则不慌不乱。尽其在我,便能乐天安命,不慌不乱,乃能死里求生,这是处逆境的要诀。

不惧横逆,长于组织,未雨绸缪,及善处逆境四大特性,值得我们加以珍视,因为这也是任何想成功立业者所必具备的基本条件。

我接触过不少监利县同乡,从他们乃至他们后裔的身上,我可以深切看出这四大特性对他们言行风范的影响。至于本人,自认虽也具有此四大特性,但可惜为量不多,我知道这是由于离乡太早的缘故。不过,就算仅有幼年感受到的这一点点,已足以使我一生以生为一个监利县的县民为荣。

荆南卸甲河王氏家族,王遐举王轶猛昆仲海内外遥想辉映,其间王遐举长公子王庆云在中部崛起,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成为中国当代三王,名满天下。

三、王庆云

王庆云,出生于年,年11月19日仙逝于北京。

王庆云系民革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北书画院院士。中国林业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民革中央画院理事,中央统战部台湾会馆书画馆馆员、顾问,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名誉理事,广水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临沂书圣画院顾问,中华炎黄书画院特邀书法家,中国建设文协书法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山书画社理事,北京中国书画研究社顾问。

王庆云出身书艺名门,幼承庭训,绍继家学,泼墨耕耘数十年,兼工隶、正、行、草诸体,尤以隶书见长。

年和年两次在武汉举办个人书法展,年墨龙江省美术馆举办“京鄂九人书画展”,年和年分别参加全国文史馆员书画展和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与湖北书画院的书画联展。作品发表于《书法报》、《书法》等专业报刊。其作品为湖南、河南、广西、黑龙江等省美术馆,文史馆收藏。被收入《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当代书法家传记》等多部典籍,并有《王庆云书法集》面世。《人民日报》、《幸福杂志》分别以《营造笔墨世界的新景观》和《墨染的风采》介绍了他的书法成就。著名书法家吴丈蜀先生说:昔者右军及献之,徽之父子兄弟,均以书法名世;今复有遐举、轶猛及庆云昆季乔梓,分别活跃于京都、台湾及汉上书坛。

王氏门中,后先辉映,书林千载。武汉黄鹤楼公园的白云阁,著名书法家王遐举、王轶猛和王庆云及王氏家族成员的书画作品在“泛鹅斋”长年展出,使墨迹直接与书法爱好者和游客见面。

王庆云曾说“我是长子,从小给父亲磨墨。他用墨量很大,那砚台,是铺路麻条石做的。父亲白天做事,晚上写书法,一般写到凌晨一两点,有时我磨着磨着就睡着了。”及长,牵纸,耳闻目染,潜移默化,王庆云对于书法行笔、墨色、结构,都了然于心。心追手摹,痴墨爱书。

云鹤有奇翼,飞鸿响远音。承继父亲王遐举隶书的遒劲宽博,骏发雄强,王庆云隶书之“奇异”在“中和”。他的书作,隶中有行,有楷,有碑。古隶里夹杂魏碑,力从中来,故能雄气俊美、取意深厚,有种清刚气;又间行草笔意,振千钧豪翰,入木神奇,醇厚有味;以颜养气,远离奇险,动而不犷,放而不野,雍容庄严。六条屏长卷《后赤壁赋》,黑底白字,如阵师牧野。分如掣电,合如聚云。长撇大捺,左右开合,结体平扁,稳重整密。王庆云隶书,左边撇竖,饱满,厚实,右边折捺,轻健,修长。干润短长间,见出《礼器碑》的瘦硬古雅,《石门颂》的劲健飘逸。时有枯笔出,如山翁临水,钓起一江古意。

还在孩提时,遐公就告诫他:书法是立业之本,要想在社会上成功立业,没有一手好字是不行的,字如其人,把字写得东倒西歪,犹如一个人穷困潦倒,萎靡不振,是会被人看不起的。遐公还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写不好中国字,是一种耻辱。这些都是幼年时庆云先生帮父亲磨墨、牵纸时聆听到的教诲,至今仍留在脑海中,永志不忘。

人们常说,写字没有巧,就是工夫不能少。但庆云先生说,他在书法方面所以取得成就,得益于他父亲的指点。遐公常对他说,干什么事业都要有信心、有毅力,学书法也不例外,但仅凭信心和毅力,没有好的方法,容易走弯路,进步缓慢。

庆云先生按照父亲的指点,采取"专攻一家,兼蓄百家,自成一家"的正确书写方法,从楷书入手,初,专攻颜字,稍长,对张迁碑和张猛龙碑用功最勤,到40多岁的时候,他夜以继日的临摹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多遍和张迁碑数百遍,这使得他具备了帖和碑两个方面的扎实基础,随着年岁的增长和对书法艺术的逐渐成熟,认识到"继承传统,发扬传统,走创新的道路"是发展的必然。

这时他认为"专攻一家"的阶段应该结束,必须开始"兼蓄百家"的步伐,并且还确立隶书是他的主攻方向。这时的他已经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广泛吸收《史晨》、《乙瑛》、《曹全》、《石门颂》等汉代名碑精髓,对当今名人隶书作品亦进行深入研究,又经过十余年的磨炼,他的隶书已经从"写实"阶段进入了"写意"阶段,有了质的升华。但庆云先生谦虚地说:当前,我离"自成一家"的要求还有着很大的距离,自成一家是兼蓄百家的结果,所以要善于将古今隶书的精华为我所用,这是一条漫长的路,其目标就是使自己的书法艺术达到有别于前贤、有别于今人、也有别于故我。这正是实现书法创新,做到与众不同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状态。

当庆云先生多年前离鄂赴京定居时,湖北书界有同仁好友说:你这一走,我省在书法门类上少了一个品种。意即王老的隶书在湖北省是出类拔萃的。他所以有今天的成就,与他出身于书法世家不无关系,帮他父亲磨墨、牵纸和办展览的过程,就是他最好的学习机会。当得知阔别数十年的叔父,竞是台北的"商场书圣",使他感到惊讶和喜悦。这一切是庆云先生从事书法事业的源头和动力,在此基础上,经过他自身的努力和书界朋友的支持,现在他的作品在书坛已占有一席之地,故人们习惯地称王遐举、王轶猛和王庆云为"书坛三王"。监利家乡人民对王氏兄弟父子的书法十分敬仰,先后修建"泛鹅亭"和"泛鹅碑廊",以展示"三王"书法作品,供人欣赏,并传诸久远。亭、廊之所以命名"泛鹅",按史书记载,羲之对鹅情有独钟,他的书法,名冠古今,而对鹅群的爱好,亦不下书法,故有"羲之妙笔在鹅群"之美喻。"诗人李光清先生以他"三王翰墨久传闻,海内谁人不识君。明月故乡多少梦,碑林艺苑四时春"的脍炙人口的诗句来歌颂三王的书法成就。

卸甲河三王书法艺术薪火相传,有力的推动了地方文化建设,监利市毛市镇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书法之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27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