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表的一点感想
昨天百家号通过审核,以我的脾气更新10次已经不错了,这是四年前与的,今天看来很幼稚,还是把它发到这里,作为百家号的开篇
入行十年了,最深切的感觉是:压力表已经从一个技术活变成苦力活了
法国人发明了压力表,德国人将它制造并广泛应用,到了我们这里将它简化,在简化。最后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最开始的耐震压力表都是1.0MM厚度不锈钢表壳的,到了我们这里就变成0.5MM厚了,然后是不锈铁(工业上其实是没有不锈铁这个概念的,铁就是铁),然后是铁。最开始,压力表的连接都是铜的,到了我们这里就变成了铁的,最开始,高压表的焊接都是银的,到了我们这里就变成了锡。是我们发明了两体式的结构,它的最大好处只有一个——省钱,我们对压力表行业最大的贡献也只有一个,让它变的便宜。
至少到今天,我还没有见过一个德国的高压(超过KG)压力表是使用锡焊接的,也没有表壳厚度低与0.8MM的。也许测试时锡是可以达到使用要求的,但严谨的德国人为什么不用?他们不知道节约成本吗?锡是可以延展的金属,在受压时会缓慢变形,这个过程随着压力变大而缩短,当延展长度超过连接长度时,只能有一个结果——爆炸,压力会瞬间从撕裂的口子释放出来,它的危害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我就见过(坦白说是大部分)KGF的压力表使用了锡焊,甚至KG也不能幸免。做液压的朋友应该知道,KGF的压力瞬间从管道中爆发出来是什么后果。银不具有延展性,即使出现泄漏,会有一个缓慢过程,先出现微小的泄漏,泄压孔能接受内部情况并弹出,从而避免爆炸的可能性。分体式连接方式本身是安全的,但考虑到国内加工精度,密封件的使用,也会影响压力表的安全性,就目前大部分使用的丁睛胶密封圈,根本不可能达到KGF的使用要求,但有几个厂家会愿意增加一毛钱的成本使用氟胶件呢?恐怕没有!
高端客户选择价格是国内十倍的进口产品,中端客户选择国内一线厂家,低端客户永远追求最低的价格,我们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压力表入行门槛低,行业鱼龙混杂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只是在一味的在追求价格上的优势,保持最低的利润率,最终这个行业就会死掉,在这个行业内打拼的结果就是在洗牌前失去最后的生存空间。
再讲两个事
充电宝刚刚兴起的时候,行业老大(是谁我忘记了,从一个新闻中看到的)每天都在下行的市场价格中挣扎,终于有一天,他发现市面上有一款充电宝里面是竟然是水泥,就毅然决定放弃这个行业,他大概是这样说的:我们不怕竟争,但我们没有能力和无赖去竟争,当我发现对手充电宝里面是水泥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行业死了,而且永远不会活过来。听说后来他改行,去做智能自行车了。
今天你还会用充电宝吗?
别一个事是我在上海做机械加工时,年我是上海一家初创液压公司上班,有一个阀块每个面要打20多个4MM孔,加工量非常大,开始我们使用的是上工的钻头,每次只能打3个孔,钻头就要磨了,魔过后的钻头很不好用,通常一根钻头也只能打10个孔左右,后来我们使用哈工的钻头,工作效率一下子就提升了,每个钻头可以打30个孔了,在后来,我一个朋友送我一支进口的钻头,这个进口的钻头有多牛逼?它基本上可以连续工作一上午不用去磨,而且不容易断,工作效率又提升了很多,这件事情我考虑了很久,一支小小的钻头,我们就做不出来吗?我后来和许多朋友讲过这件事,这个事我还没有完全想明白。
我们在感叹德国人的先进制造工艺,日本人的精湛技术时,不兴感慨,为什么我们不行?我们在吹嘘还有什么?
在回到压力表的话题上去,我们独创了塑料机芯,机芯厂家很多在使用冲压的齿轮、弹簧管使用最低排号的铜、连接主体也是如此,无论是关系到安全的焊接工艺、主体材料,关系到寿命的处理工艺、生产过程,还是细节上,那怕是一个小小的螺丝钉,都从不锈钢变成了铁,所有的工艺处理、用料选型,都向低价格倾斜,然后失去了行业的标准,也就失去了话语权,失去了定价权。
最近有一部记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看到很多清朝的钟表在经过技工的修理后,能在多年后重新转动,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多年前的工匠们在简陋的设备环境下创造的奇迹在今天复活,记录时间的机器仿佛让时间停止了。
做一件事、做一个产品也许很容易,但要把一个产品做活,让它有生命,真的不容易。
我们已经是失去了很多,在客户一味的压价面前无可奈何,保留一份对本行的尊重,保留对产品的敬畏。因为只是对事物有敬畏之心,才能在造物过程中诚惶诚恐如履薄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