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话穿靴子的猫浅析童话故事背
19世纪初正是德国文化的鼎盛时期,在哲学界有康德,音乐界有莫扎特、贝多芬、海顿等,而文学界则以歌德、席勒为代表。此外,在这一时期浓厚的民族意识熏陶下众多文学作家对流传于民间的童话、故事、传说等产生浓厚兴趣,纷纷投身到民间故事的挖掘和整编中,其中格林兄弟更是不遗余力的投入此项工作,这也就是后世闻名的《格林童话》的初始来源。
由此可见,格林童话是一部由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国民间文学(非格林兄弟原创),但这并不能影响《格林童话》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作为欧洲和东方童话传统的划时代汇编作品,它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书籍销量曾一度赶超《圣经》。据统计,从20世纪初至今,我国有多版次《格林童话》译本,至少有四分之一的青少年读过或听过其中的故事,由此可见《格林童话》在我国儿童文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以小编儿时的一件小事为例,作为90后,儿童时期的必选课外读物里必有《格林童话》一席之地,那时班里哪个小伙伴能拥有一本《格林童话》就等于拥有了临近几个班的人脉,那时一本《格林童话》哪怕被翻的书页散落也仍然有人稀罕。
然而,小编近日偶然重读《格林童话—穿靴子的猫》,却对其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格林童话—穿靴子的猫》真的是一本宣扬真善美的儿童读物吗?
《穿靴子的猫》:隐藏在童话外衣下的是赤裸裸的自私、谎言与侵占
《格林童话——穿靴子的猫》讲述的是一只聪明的猫用尽各种手段帮助穷困潦倒的主人过上富裕的生活、住进漂亮的城堡、迎娶美丽的公主为妻的故事。
故事开端,对猫帮助主人的原因做了阐述:
“磨坊工人去世后,留给儿子们财产有磨粉机,驴子和猫,老大得到了磨粉机,老二牵走了驴,老三只能得到那只瘦弱的猫。他很是失望,想想猫用途不大,不如吃了算了,还能拿它的皮毛做一双手套”。
猫为了不被吃掉,主动向主人索要了一只口袋,一双靴子并承诺会让主人过上好日子,在主人的半信半疑之下开启了“套路之旅”。
套路一:给主人杜撰一个“卡拉侯爵”的贵族身份。套路二:连续3个月以“卡拉侯爵”的名义给国王赠送猎物。套路三:安排主人“卡拉侯爵”与国王女儿偶遇。套路四:恐吓割草的人,要求他们向国王谎称这片草地的主人是“卡拉侯爵”。套路五:恐吓割麦子的人,要求他们向国王谎称这片麦田的主人是“卡拉侯爵”。套路六:哄骗城堡主人食人怪变成老鼠,并将它捕杀,然后为主人“卡拉侯爵”侵占城堡。最终,国王在猫的引导下对“卡拉侯爵”的身份、人品以及拥有的财富深信不疑,当场就把女儿嫁给了“卡拉侯爵”。
犹记得小时候读这篇童话想到的都是猫的聪明睿智,都是它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坚持不懈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所有难题,那时候深信这就是一篇宣扬“真善美”的美丽童话。
现如今细细品来,深觉隐藏在童话外衣下的是赤裸裸的自私、谎言与侵占。
首先,猫主人的自私表现在他对生命的轻视、对诚实的漠视。
故事开篇,老三分到猫之后,想到的不是“自己无力喂养,不如放生”,而是猫无大用,不如杀了吃肉,把皮做成手套,由此可见猫主人对生命是漠视的。而后期,在猫的谎言之下,他被塑造成一个“拥有万贯家财,风度翩翩的贵族侯爵”,他非但没有试图阻止、反思,还与猫狼狈为奸一同欺诈国王及公主,其自私与伪善显而易见。
其次,猫所谓聪明的背后是谎话连篇、威胁恐吓及强取豪夺
《穿靴子的猫》通篇都是在猫的谎言下进行的:伪造主人侯爵身份,撒谎欺骗国王,是为诈骗;吓唬农民不按他交代的做就会倒霉,是为威胁恐吓;哄骗食人怪变为老鼠,并将其捕杀,是为诱杀;侵占食人怪城堡及财物,是为强取豪夺。猫虽足够聪明,但这种谋财害命、无法无天的行为实在无法成为人们称赞的对象。
穿靴子的猫(诱杀食人怪)
最后,国王的言行举止充斥着对利益、财权的极端追求
国王之所以被骗,是因为他把财权看的太重,不然他不会在经过草地和麦田的时候询问“这片草地是谁的”“这片麦田是谁的”,他更不会在得知“卡拉侯爵”的富有之后,未作任何深入调查与分析立刻就将心爱的公主嫁给“卡拉侯爵”,对利益、财权的极端追求蒙蔽了他的双眼。
从成年人的角度去分析这篇童话,实在难以找到一个正面人物以及值得深思、学习的优点,而这类问题在格林童话中却并非个例。
充满谎言、欺骗、暴力、色情等情节的格林童话真的适合儿童阅读吗?
去年,一篇名为“砍脚、挖眼、恋童癖……原版的《格林童话》居然这么黑暗!”的文章火爆朋友圈,这篇文章分析到原版《格林童话》中“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睡美人……”等均有涉及暗黑、暴力、血腥、色情的情节,引发一众家长讨论,哪怕现在出版的《格林童话》为了迎合大众需求已经做了大量美化调整,也依然让许多家长视如猛兽避之不及。
灰姑娘(试鞋)
诚然,现今流传于世的童话故事,依然会出现一些“违背常理”甚至“重口、血腥”的情节,但大多数都已经过简化处理,在叙述上多是一笔带过。
再者,孩子和成年人的思维是完全不同的,幼儿期的孩子对故事的情节及隐藏意义的理解能力十分有限,他们一般只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