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人的还是听神的教皇的奶牛大反抗德国
基督教是欧美的主流宗教,大多数人都有宗教信仰,特别是中古时期。基督教已经是一种人生化的宗教,人民自呱呱坠地,已至老死,举凡一切活动,一切思想,都已经习惯了宗教的干涉,他的生命已永在那个宗教铁网之内。只不过这网有点儿区别,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常常吵个没完,中国人一般是一头雾水。这几个教不都是信上帝?不都是讲基督?吃瓜都吃不明白。
其实简略的讲就是看教派听谁的?天主教所有教徒听罗马主教(教皇)的,东正教听罗马牧首(教宗)的,但罗马牧首不能管其他牧首,而新教则是只听神讲过的话(《圣经》)。
从听人的到听神的,欧洲宗教发展的转折点即是德国宗教改革。那么为何具有虔诚宗教信仰的德国——“教皇的奶牛”率先展开了宗教改革?就让我们走近中世纪的德国,探秘寻因。
德意志民族最大的不幸是政治上的分裂,使教廷得以控制德国教会,左右德国政局,夺去司法、财政大权,压榨德国人。日耳曼只是一个教会笼罩下的农民国家,虽然它的名字叫做“神圣罗马帝国”,但它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形同虚设。外患极大地刺激了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同时天主教会又一贯力阻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语言的使用,扼杀民族精神。这样,德国的民族主义同反教廷思想就结成了一体。
而教会完全学罗马帝国的那一套政治机构。从教皇到主教,到教区的神甫等等,都有自己的庄园,都圈了自己的地,向农民收取地租。因此德意志的诸侯们同罗马天主教会产生了利益上的矛盾,因为罗马教廷要收税,而诸侯自己也要收税。到了中世纪后期,天主教的腐败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教廷力促百姓相信,只要购买教会的赎罪券,即使不真心忏悔,也可以保证不受惩罚。然而长期的剥削已经虔诚而又贫苦的农民已经承受不起了。
赎罪券教士在大量售卖赎罪券中世纪的欧洲,文化是掌握在教会手里的,学校和《圣经》都由教会垄断。十五世纪开始的教育普及、印刷术的运用和文艺复兴,有力地推动了德国民族语言共同化进程,民族语言在德国社会大为流行。而拉丁文是一种上层教会人士使用的高级文字。普通人对于德文《圣经》的呼声愈来愈强烈。
同时,教会为了加强对群众的控制,对群众实行恐怖统治,制订了繁琐的圣礼和严苛的教规,编造了炼狱理论,并绘制了人在炼狱中受难的各种图画,令人见之生悸。德国人对精神慰藉的虔诚而强烈的追求,同教义严酷、风纪败乱和信仰堕落的天主教会产生了日益尖锐的矛盾。旧天主教因不能适应人们精神解脱的需要而失去了存在的必然性。德国的人文主义者也与别国不同,他们的古典文学、语言学的研究同阐释《圣经》互为表里,并特别关心个人内在信仰的解放。例如路德攀登“圣梯”的故事。
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一天,马丁·路德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
中世纪教会描绘的地狱场景国家和民族的、物质的、思想和精神的矛盾,集中在德意志,日益尖锐。教会成为榨取信徒膏血的机器,丧失了对人民有巨大吸引力的安贫、虔诚等特性。因此新兴的诸侯国君、封建贵族们要向教会要回国家的统治权、收税权,渴望民族教会独立。人民也举起手来,向教会要回思想自由权,读书自由权、判断善和恶的自由权,生和死的权,要求获得内在信仰的解放。一般困苦的农民更是头破血流的叩求教会减轻他们的负担。这个腐败、嚣张的教会已是四面受敌,被押上了被改革的地位。
年德国终于爆发了路德的宗教改革,这意味着一种民族意识的觉醒和一种民族统一的力量。马丁·路德提出的论纲中,最关键的是“赎罪券”问题。他认为“赎罪券”本身是不对的,任何异教徒或者是基督教徒有了不忠于基督的行为或思想的时候,可以通过对教会的信仰、对基督的信仰,来改变自己,来“赎罪”,最终成为上帝的人,而不必去买“赎罪券”,更不必去向神职人员忏悔。这叫“因信成义”,就是通过内心的信仰,使自己成为信仰上帝的人。
马丁·路德德文《圣经》即听上帝之语。
混血帅哥唐太宗?——探秘盛唐
文艺复兴的沃土——佛罗伦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