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石油对日德两军的致命打击
作者:greatwarii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主要的移动兵器是坦克和飞机。它们改变了战争的形态。出现了坦克集团军和战略战术空军。
坦克集团军快速出击包围和大规模的围歼坦克战,是在苏德两军中进行的。英美在西线和非洲的坦克战,规模,烈度和战斗的精彩,完全和东线不能相比。
在飞机上,美国是真正建立了战略轰炸的军队,和最有威胁的前线战役战术支持的军队,在年中途岛战役后,在舰载机上,也是压倒优势。
德军和苏军还有大批的战马参战。苏军的骑兵集群,其实是弥补车辆的不足,它实质上是快速移动的合成集团军。是下马打仗的。而且有自己的防空,坦克和重炮。
说一下年后的苏军“筑垒地域”部队。它不是指防御地带,而是一类部队的代名词。他们配备轻重机枪,迫击炮,用少量的人力防守大面积的区域。其原因就是苏联的兵源也接近枯竭。
那些德军将领最爱说的是:“在某某段战线,苏军有比我方多出5~6倍的兵力,我那能抵抗的住?如果我有充足的兵力,一定会取胜.”其实从年中,苏军就能在德军的薄弱部集中大量的兵力,造成苏军兵源充足的“假像”。苏军有了机动的能力和欺敌的技巧,如“巴格拉奇昂”战役。这里的物质因素是美国的卡车。美国在整个战争期间,援助的车辆如下:
运输车:辆
摩托车:辆
铁路车辆:辆。
(苏军装备的美制谢尔曼坦克)
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但这些物资是年中,才大量到位的。没有英美的援助,苏军可以把德军赶出国门。但不能在两年不到消灭德军。(我从库尔斯克战役算起。这是苏德攻防转换的标志)而在非进攻区域,苏军只有监视分队或筑垒地域。它们大胆的放弃无关的战线,这也是苏军走向成熟的标志。而这些进步是用血换来的。整个卫国战争中,苏德的战损比是:3.05:1.苏联人要多流三倍的血!
一个简单的问题来了。石油,战争的物质保证。日德如何解决?日德如何最终束手无策?
日本。年4月,日美谈判开始前后,日本陆续占领整个印度支*那,发生了法属印度支*那进驻事件。因为法国沦陷后,日本认为法国原来在亚洲的殖民地,应该属于他们的。(日德协约)入侵了印度支*那。年7月28日,当日本占领法属印度支*那时,美国宣布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冻结日本在美国内的所有财产,包括实行石油禁运。英国和荷兰也纷纷效仿,英国切断了婆罗洲向日本的石油供应;美国说服荷兰东印度公司暂停向横滨和长崎运送石油。
日本的石油93%靠进口。其中,80%从美国进口。年,日本石油的缺口是1千1百万桶,必须动用它的战略储备油。而日本当时只有战略储备油4千8百万桶。石油禁运使日本海军空军无法作战。在中国的陆军,也受到极大限制。日本被掐住了命门。当他占领了印尼后,也面临石油运输的问题。当日本失去海上控制权时,他就是死亡的早晚区别了。他的战舰无油,成为了靶舰。
这里有一个问题。中国的大庆油田。
日本没发现,还是发现而不能采?有一资料:美国公司探测到大庆油田,但没透露给日本。还有的说,日本的能力是采米井深,而大庆是超过1米。日本需向美国采购设备。这也是一个制约。总之,它放弃了北上,因被苏军在诺门罕痛歼。(苏蒙联军也有很大战损。但日军在战役上是败了。不敢试探苏联了。即便在莫斯科战役时)它也没有在东北找油。
我还看到另一资料。在陕北延长,有一个年就被满清开采的“延长石油官厂“。而清政府找的合作外国开发商,就是日本商社。难道它没想到在陕北采油?在陕北采比在印尼更困难?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现在延长油矿探明地质储量在全国排名第10位。
德国。德军在“二战”期间的作战模式,是闪击战。如从石油出发来考虑。高耗能的长期攻防战被放弃,以快速突袭为特征的节能“闪电战”成为主要选择。这有点道理吧?
如德军年底的阿登反击战,美军的战术轰炸和德军的缺油,是德军必败的主因。
(二战美军的轰炸机编队)
如年9月,德国陆军和空军突袭波兰。因为作战迅速,战事较短,共消耗石油约15.5万吨,其中10万吨消耗在波兰战场,低耗能地,实现了占领该国的目标。
如年,德军进攻挪威、丹麦和发动西欧战役,只用了不到50万吨石油。加上该年度头四个月的日常用量不足30万吨,德国从发动战争至法国投降,消耗总量不足万吨,只是其估计必须花费的万吨石油的四分之一。
这还不包括德军战胜后,从欧洲各处得到的万吨的石油,单是这些石油就已经足以弥补此前的战争消耗。
如在苏军打胜罗马尼亚战役后(年8月23日)。德军失去了主要石油供应。(还有匈牙利可供,但在年的圣诞夜开始的布达佩斯战役,德国就将失去最后一个石油供应地了)加上美军的战略轰炸,使德国的合成石油设备。损失巨大。而年,是德国军工产量最高的一年,有飞机坦克,但开不动!石油的短缺,使德军很难发动大规模的闪击战了。
这里说一个戏剧性的场境。在年6月22日前夜,苏联也是德国的石油供应者。在开火的前一刻,一辆满载物资的苏联货车还驶向德国。
石油,是德军的命门,而德国的油从何而来?
一是它国内的煤合成油。德国产煤但无油。依靠德国高超的工业技术,年,合成燃料的产量已有急剧的增长——日产七万二千桶,占石油总供应量的64%。但战争的猛增需求,这个比例就下降到30%。其他的石油,必需从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得到。
谈一下罗马尼亚。年上半年,德国石油进口达到顶点,最大来源是罗马尼亚。德国当年进口石油.5万吨,比年全年还多20万吨。年5月27日,德、罗两国签订石油协定,当年德国进口的.5万吨石油中有97.4万吨来自罗马尼亚,另外根据《苏德贸易协定》,进口近65.7万吨。年,从罗马尼亚的进口增至.7万吨,上半年从苏联进口28.3万吨。罗马尼亚倒向德国,有压力和诱惑两个因素。
苏联发动的苏芬战争(年11月30日至年3月13日。)罗马尼亚对苏联的恐惧加大,他需要德国的武器和训练。这是压力之一。
而年6月26日,苏联向罗马尼亚发出最后通牒,迫使罗马尼亚割让了比萨拉比亚、北布科维纳地区以及赫尔扎地区,该地区自年俄国内战以来为罗马尼亚所有,面积5万平方公里,人口万。6月28日苏联出兵占领。8月2日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撤销,原自治共和国最西边的6个区与比萨拉比亚6个完整的县和3个小部分的县,组成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苏联。
以上两条,加上当时的罗马尼亚的军人集团领袖安东尼斯库,特别仇恨苏联。使罗马尼亚完全倒向德国。同时他还派出军队加入协约国。
希特勒的承诺是,战争开始后,把被苏联占领的土地还给罗马尼亚。年,罗马尼亚得到了土地,加上一部份匈牙利的土地。而在年,这些土地又失去了。
罗马尼亚在年8月以前,大约是德国石油主要来源,可以说,失去罗马尼亚,德国战车就只能开动一半了。
(二战德军后勤运输骡马化是普遍现象)
有意思的是,由于年,罗马尼亚国王米哈伊宣布退出协约国,向德国宣战。为此,斯大林授于他《胜利勋章》,这是苏军的最高级别的奖章了。
罗马尼亚于年12月30日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米哈伊一世退位,其后长居瑞士。他曾与德国纳粹头子阿道夫希特勒共进午餐,与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握手会谈。在年齐奥塞斯库倒台后,他通过法律收回王宫。年,时年85岁的米哈伊一世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认为自己很幸运,“至少活到现在。”。世事难料,站队重要。
从德军进攻苏联的过程来看,石油也是希特勒的首要考虑。
在巴巴罗沙制定时,德军总参谋部的首选是莫斯科,而希特勒的首选是乌克兰,他的诉求是石油,煤和粮。总参谋部说服他的理由是消灭了苏军,那么地方自然是德国的。而德军在边境就可消灭苏军。
斯大林和希特勒考虑的一样。这就造成苏军在开战时的军力配备错误。
当德军在莫斯科城下被击败时,希特勒马上把重点转向西南方。而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的胜利,(年5月29日结束。以苏方的命名为准,共四次哈尔科夫战役)使德军有了占领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战略主动。但希特勒犯了分兵的战略错误。
德军没有力量在西南方向同时打两个战役。
如只打斯大林格勒,那么苏联的石油就无法通过伏尔加河的水路和斯大林格勒铁路运往苏联的后方:乌拉尔地区。造成苏军困难。如果只进攻高加索,那么就夺取了油田,欧洲最大的油田。甚而冲到土尔其边境。希特勒想夺取两个要点,结果一个也得不到!
不可思义的是,A集团军群冲进高加索地区后,又一次分兵:一路攻击格罗兹尼-里海,另一路从西面迂回高加索山主脉,夺取新罗西斯克、图阿普谢。本来就兵力不够,现在就更弱了。年底,德军在高加索转入防御。而同时,在斯大林格勒的第六集团军被围歼。这时的德军,已是败招频出了。
总之,因油而起,因油而战,因油而亡。这就是日德两国的命运。
(德军也骑自行车,不一定总是乘装甲巡逻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