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跟中国人关系铁不铁,看看这些故事就

德系“三驾马车”之中

奥迪在中国玩得最风生水起

风光的背后你不知道的是

它当年是如何以火箭般的速度

与一汽完成合资

还顺便给克莱斯勒上了一课

上世纪八十年代

中国还号称“自行车王国”

人均汽车拥有数甚至

比非洲当时最穷的埃塞俄比亚还少

后来改革开放使咱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富起来的人们都开始琢磨买辆车开

仅年一年

进口汽车就达到了34.5万辆

消耗了大量滴外汇资源

政府觉得这么干实在是亏

自己造轿车吧技术又差太多

于是决定给一汽来个“联姻”

与外国厂商成立合资公司

引进技术在国内生产轿车

这一招被叫做“以轿养轿”战略

那时候老美的汽车技术雄霸一方

咱就想着让一汽“娶了”克莱斯勒

谁知克莱斯勒欺负中国没技术

坐地起价要的“彩礼”吓死个人

年正在度假的卡尔?哈恩博士

通过传真机得知了此事

这位深谋远虑的传奇总裁觉得机会难得

于是立刻坐在打印机前

字斟句酌地给一汽厂长写了封信

表达了真诚的合作意愿

咱的厂长也是个痛快人

也可能是被克莱斯勒逼急眼了

24小时后一汽的邀请函

就传真到了哈恩的手里

一年后哈恩就带着奥迪团队访问了一汽

会谈进展十分顺利

德方的诚意和严谨态度

让中方印象深刻

其实当初谈判时一汽有顾虑

因为之前已经买了

克莱斯勒的发动机技术和设备

一汽不知这机器能否匹配奥迪

此要求对一般厂家来说难以接受

谁愿意把别家心脏放进自己车里

没想到哈恩博士当场同意

原来他之前就知道了这档子事

而恰恰这款发动机是大众开发的

既然如此就能够与奥迪匹配

一个月后在大众汽车总部狼堡

哈恩博士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一辆经过改装

安装着2.2升克莱斯勒发动机

的奥迪车展现在大家面前

连一汽的车标都镶在轿车前脸上

成为奥迪人的效率和诚意的体现

而在底特律

克莱斯勒仍咬着道奇装配线的天价不松口

甚至傲慢的拒绝会见

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

和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理事长陈祖涛

中国人拂袖而去

机会就是这样稍纵即逝

年5月17日

一汽与大众签署了中国汽车史上

第一个标准高档车技术转让协议

一汽以许可证和组装方式

生产奥迪代表车型奥迪

这一天也成了双方合作27年的计时起点

得知消息的克莱斯勒一脸懵逼

傲慢装逼的架子立马放下了

甚至把生产线报价降到了1美元!

但可惜中国人不再搭理它

从此奥迪品牌正式进入中国

在中国混就得研究中国人喜好

奥迪发现很多中国人喜欢大车

而这正是出于国人的“面子心理”

奥迪跟一汽想了个绝招来满足了这批人

......

长轴距意味着后排宽敞

乘客坐着敞亮舒服

尤其是接待客人或外出办事时

能有一种特殊的优越感

这个就是中国车主的终极需求

而欧洲人不一样

他们的汽车文化已经很成熟了

理性消费观使它们认为

车就是个交通工具没啥好摆谱的

A6的加长就源于中国人的心理需求

其实早在90年代

中德决定联合开发A6时

中方就明确的提出了一条:“加长”

轴距与车身都要加长

因为当时这款车瞄准的目标是政府用车

中国官员们一般坐后排

必须要有足够宽敞的空间才行

刚开始德国人不理解

中方就不断地解释再解释

只要碰头就和奥迪人谈这事儿

终于德方开始了认真考虑

在经过一系列调查后

奥迪决定把加长版奥迪A6引入中国

A6L是A6的加长版车型

对原车型轴距加长是最困难的

轴距是底盘上最敏感的部位

相当于人的脊梁骨

稍有改动就会打破车型的基本平衡

损害多方面的性能

所以加长就相当于二次开发

因此从A6原型车设计初期

奥迪就为加长做了充足的准备

充分考虑了加长后的性能

安全美学优雅等各方面

甚至从头到尾很多部件

都是专门为中国加长版设计的

最终让这款车成为一个完美整体

开创了高档车高标准加长的先河

年9月6日

加长版第五代奥迪A6在长春下线

至年4月退市

5年多时间内共销售了20多万辆

奥迪A6L终成“爆款豪车”

引得各汽车品牌竞相效仿

通过A6的加长还有一个意外收获

就是加深了一汽与奥迪的相互理解

以后双方遇到类似问题时就顺畅多了

看到这里不禁感叹

奥迪与一汽间的合作

正应了这样一句话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38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