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负重40年超越德日成为全球第一后,

治疗白癜风的药 http://pf.39.net/xwdt/160309/4784149.html

年,《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轿车文明批判》的文章,引发了一场轿车是否应该进入私人家庭的大辩论。

时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的郑也夫在文章中提出,人们有了自行车,就已经解决了出行的问题,为什么还要汽车?

小轿车造价昂贵,是妥妥的“炫耀型消费”,和今天的奢侈品一样,都属于资本主义的尾巴,应该割掉。

崇尚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不应该以拥有轿车为荣。

虽然郑也夫的观点,在今天的人看来有些荒谬。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它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因为进口小轿车,消耗的外汇实在是太多了。

年初,我国外汇储备仅有区区亿美元。然而与此同时,我国每年光进口汽车就花费外汇超过35亿美元,占整个外储的1/7。

改革开放后,内地富豪新贵对进口小轿车的胃口猛增。在80年代,甚至造成了“海南全民走私汽车”的乱象,严重消耗了国家宝贵的外汇资源。

80年代海南汽车倒卖潮

但与此同时,小轿车又不像卡车、并非必要的运输工具,对工业生产意义不大。

很多人认为,把宝贵的外汇用来进口更先进的工业设备,更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难道不好么?

所以,“不要进口小轿车”这样的观点,在当时很有市场,并引发了学术圈、乃至整个社会面的广泛探讨。

我想,当时骑在自行车上的中国人肯定不会想到,仅仅就在二十多年后,中国用一代人的时间,就从一个汽车主要靠进口的贫弱国,崛起成为全球汽车第一强国。

数据显示,就在年8月份,中国汽车当月出口30.8万辆,同比增长65%。在出口量上,我们历史首次超越德国、日本,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

尽管亮眼的出口数据,部分源于海外供应链拥堵、能源危机等临时性因素。

但不可否认的是,全球汽车产业链,正在加速向中国聚集。

而小轿车,也从当年的“消耗外汇的奢侈品”,华丽转身成为我们赚取外汇的核心产品,乃至支撑了中国规模庞大的工业体系。

然而,就在我们刚刚晋升为全球第一后,一个更大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努力造好中国车”

汽车产业有多重要?

生产一辆轿车,需要一万多个零部件,涉及钢铁、电子、机械、化工、橡胶、玻璃等产业,带动一百多个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

根据商务部的估算:汽车制造业每增加产值1元,就可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增值2.64元;每增加1个就业岗位,就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7个就业岗位。

综合下来,汽车及相关产业占到我国GDP的比重高达10%,涉及岗位数量高达万个。

甚至有数据统计,在德国、日本这样的汽车大国中,汽车配套产业更是关系到近一半的就业人口。例如在日本“世界强”企业中,就有60%的企业与汽车及配套产业相关。

正因为汽车产业如此重要,所以每当经济出现困难的时候,我们国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扶持汽车消费。

例如在-年和―年,我们先后实施过购车补贴、购置税减免政策,通过拉动汽车消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年金融危机和年去产能对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

而在年春季上海疫情期间,上海公布的首批复工企业名单家中,汽车上下游企业更是超过家。

汽车对经济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就是在如此重要的经济领域,30年前,我们国家却几乎是一片空白。

在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日本丰田一家企业的年产量,就已经达到万辆。而我们集全国之力,1年只能造出10万辆汽车。

更要命的是,丰田小轿车可以做到公里无故障,而国产汽车出厂后、跑公里就要出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产汽车自给自足,尚且可以容忍这种产能和质量差距。

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大潮到来,当这种差距转化为滚滚而来的贸易赤字时,就难以再被忽视。

所以改开之初,当政府官员第一次走出国门,他们就选择去德日美等汽车发达国家,虚心学习经验、希望弥补差距。

例如年冬天,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完,时任中国机械工业部部长周子健就赴德国考察。

在德国,他发现大街上的汽车并未像想象中的那样,都是奔驰、宝马,反而挂着大众VW车标的最多。

所以他临时决定,去大众总部所在地沃尔夫斯堡看看。

到了沃尔夫斯堡,为了省钱,考察团一行人步行5里地,从火车站走到大众汽车门口。

周子健通过翻译,向大众工厂门口当班的保安说:

“我是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想与大众公司的负责人见个面。”

这番话,让门口保安吃了一大惊。

因为保安虽然见到过来考察的外国官员,但是没有预约、并且徒步前来的国家级高官,这还是第一次见。

虽然对这位中国部长将信将疑,但是保安仍通知了当天唯一在大众公司的高管。

当时,大众正在与韩国进行最后谈判,计划在亚洲新建汽车厂。

但是,听到中国有合作意向后,大众高管立刻表示:“中国像一个雄鸡,韩国像一个麻雀。中国的市场潜力巨大、前景诱人”,愿意放弃韩国、与中国合作。

中方感受到大众的合作诚意后,也热烈回应。

当时的机械工业代表团秘书长,听闻谈判顺利、随即交代到:

“千万不要放过这一机遇,回国后抓紧向各部委汇报,请他们支持”。

就这样,这番“误打误撞”般的经历,为中国汽车工业引进外资,开启了大门。

到年,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成为中国第二个合资车企(第一个是北京吉普),并开始量产此后统治中国市场三十余年的桑塔纳轿车。

桑塔纳一炮而红,成为了外资在中国“吃螃蟹”的典范,也鼓舞了更多外资车企踊跃进入中国。

此后,合资车企开始像雨后春笋般冒出,长安铃木、上汽通用、广汽本田、东风悦达,各国头部车企开启了与中国的蜜月时代。

“市场换技术”的困境

不得不承认,外资的到来,对提升中国生产力的帮助是巨大的。

就像大众刚进入中国时,我们只能通过手工敲打的方式,制造出符合大众标准的汽车收音机天线。

但随后,围绕着合资车厂,一条规模庞大的汽车产业链逐渐形成。

但是,外资入华是为了赚钱的、并非发善心。在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关键零部件领域,外国车企对于核心技术依然是严防死守,高价值的零部件仍主要靠进口。

进口什么?从哪里进口?都由外资决定,而合作的中方并没有话语权。

这就导致我们的低端制造能力不断提升,但是瓜分不到太多利润。

并且,在外资的故意操纵下,我们的核心技术还逐渐空心化。

因为“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外资方以“质量”为借口,限制合资车型使用国产核心零部件。而外资产品用多了,自主产品没有市场,自主技术自然就会逐渐荒废。

而这也就引发了民众,对于“市场换技术”战略有效性的担忧。

这种担忧、或者说期盼,就像“陕甘宁边区工业之父”、第一机械工业部前副部长沈鸿,曾经给一汽写的信中说的那样:

“我每次乘坐轿车到人民大会堂开会,大会堂前黑压压地停满了车。但放眼望去,其中只有一辆国产车。你们要努力,造出更多、更好的中国车”。

“你们要努力,造出更多、更好的中国车”,这句话听起来容易,但实施起来却有千斤重。

特别是在中外有巨大技术差距、以及外资故意设置的技术屏障面前,中方想要突破壁垒、难上加难。

这也就导致,汽车产业虽然看起来高大上,但中国人在汽车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及其低端,比“衬衫换飞机”高不了。

所以在整个90年代,外资车、合资车在中国市场大行其道的时候,普通民众对汽车一直抱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炫耀”等负面印象。

1年,中国签订“入世协议”,汽车进口关税骤降。没有了关税壁垒的保护,外资更是在中国汽车市场翻云覆雨,让诸多老牌国营汽车厂陷入破产危机。

但在同一时间,随着产业管控的放开,一股名为“民营企业”的新势力,也开始加入到汽车产业中来。

和中国手机产业的崛起一样,民营自主汽车品牌也是从“山寨”之路中起步的。

通过利用外资、合资车企培养出的成熟产业链,民营企业七拼八凑,就能拼凑出一辆完整的汽车。

其做法,正如同吉利掌门人李书福讲的那样:

“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么?”

不过,这样造出来的车,质量自然不敢保证。

7年,在一场全德汽车俱乐部的碰撞测试中,某中国品牌轿车在安全性上仅得一星。导致外媒对中国汽车品质的问号被进一步描深、扩大。

那个时候,中外媒体一齐称呼中国汽车是“称重卖铁皮”,让不少国人抬不起头来。

但是,质量差、并不代表没市场。

加入WTO后,随着中国人财富的快速积累,我们对于汽车的需求也指数级增长。

1年,中国汽车年销量仅万辆;但到了年,中国汽车年销量就突破万辆——当年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

市场变大了,就有相当一部分“蛋糕”,外资、合资没吃完,留给了以“低端、价廉”为标签的自主品牌。

只不过,市场增长的红利,总有吃完的那一天。

年起,随着中国汽车销量进入瓶颈期,以高端、高质量为特色的外资品牌,开始下沉市场、降维打击国产品牌。

大家应该有印象,在年到年间,中国汽车产业形成了一个非常奇特的格局——那就是高端的奔驰、宝马销量不断增长,大众、丰田等中端合资车销量持平,而国产汽车销量则不断萎缩。

3年间,中国汽车年销量从万台下滑到2万台,其中市场萎缩的压力,基本全部压在了国产品牌的身上。

年,老牌企业上汽集团受业绩下滑影响,甚至一个车辆工程相关的应届生都没有招,引发了业内的一片哀嚎。

中国汽车产业,来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世界第一”的挑战

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刻,时任科技部部长的万钢,喊出了最关键的一句话:

“发展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车。”

回顾历史,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给了资源匮乏的日本,一次发展汽车产业的机遇。

通过研发低油耗、小排量汽车,日本汽车开始走出国门、甚至打进了汽车也大本营——美国。

而如今,中国也迎来了一次靠能源转型、进行汽车产业升级的机会。

年,随着环保、减碳理念流行全球,世界多国发布禁售传统燃油车的时间表。

挪威和荷兰宣布,到年禁售传统燃油车,德国宣布到年,法国、英国到年,甚至连印度,也把淘汰汽油、柴油车的时间节点,提前至了年。

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政府开始押注新能源汽车赛道。并明确在“十四五”规划中,将“新能源汽车”列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

到如今,经过企业提前布局、政府鼎力支持和国内消费者的买单,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已经走出国门、开始占领国际市场。

例如年10月,比亚迪先后宣布进入荷兰、瑞典,乃至汽车强国日本与德国。

蔚来也开始在丹麦、荷兰、瑞典、德国开拓业务,不仅是单纯卖车,也开始布局换电等一整套服务。

其中,部分国产新能源车型在海外的定价高达50、60万人民币,甚至高于同级别的奔驰、宝马,让忍辱负重了30年的中国车企和消费者们,扬眉吐气了一回。

中国新能源品牌攻入巴黎车展

但是,这样的成绩却让美国眼红。

为了能在新能源时代再占得先机,在汽车工业上一度输给德、日的美国,最近相继发布多个重磅政策。

以《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货膨胀消减法案》为例,这些法案以“巨额政府补贴”为诱饵,计划将全球高端芯片、新能源电池产业全部转移至美国本土。

另外,美国法案还特别限制国际资本,投资中国芯片、电池产业,遏制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增长势头。

发展到这里,中美之间的这场产业之战,就已经不再是一两家企业、或者一两个优势技术能决定的了,而是演变为两个国家、两个民族的对决。

由于汽车产业如此的重要,被誉为制造业的“皇冠”。所以这场仗,将直接决定了未来半个世纪中美的国运。

如果输了,中国大概率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无法再前进一步。

不过我想,40年前,我们还只是一个“国家高层徒步走到人家工厂门口求合作”的贫弱国。但在40年后,我们已经在和“汽车工业的祖师爷”美国同台竞技。

这40年的进步,尽管充满辛酸和曲折,但却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没有人,能够阻挡中国人前进的决心。

过去40年没有,未来也不会有。

~全文完~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写得不错,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6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