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看破英美阴谋,牺牲30万人首先攻克柏
年4月16日至5月2日,苏联红军经过16个昼夜的苦战,一举攻克了德国首都柏林,迫使德国在几天后宣布无条件投降。苏军为攻克柏林付出了重大代价。据苏联战后公布,苏军在攻克柏林的过程中共伤亡30万人,其中阵亡10.3万人。还有些历史学家经过统计后认为,柏林战役中苏军实际的伤亡数字是50余万人。
在苏军开始对柏林强攻前,美国军队已经到达易北河,积极准备向柏林推进。当时许多德军部队对美军奉行不抵抗方针,想让美军先于苏军攻占柏林。如果由美军来占领柏林,将会大大减少盟军在攻克德国首都中的伤亡。但是苏军为了抢在美军之前攻克柏林,不顾一切地提前发起了进攻。
按照苏军的原定部署,柏林战役将由三个方面军同时发起,即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和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但是罗科索夫斯基率领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主力从东普鲁士赶到奥德河战线并做好强攻柏林的准备,至少要到4月20日以后。
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朱可夫和科涅夫的两个方面军不等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到达,就提前发起柏林战役。于是屯兵奥德河战线的朱可夫部队和屯兵尼斯河战线的科涅夫部队,于4月16日打响了进攻柏林的炮火。4天后,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也加入对柏林的进攻。三个方面军并肩奋战,在最短时间攻克了柏林。
柏林战役
苏军为何一定要抢在美军之前攻克柏林,并且不惜付出重大的兵员损失代价呢?
过去的观点认为,斯大林一定要让苏军攻克柏林,是为了证明苏联在打败德国法西斯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以提高苏维埃国家的声望,并有利于与美英争夺在欧洲的势力范围。但解密的资料表明,苏联这样做还是为了震慑美英,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顾问、曾任苏联驻德国大使的法林披露,当时苏联间谍机构获得的情报表明: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对德作战即将结束时,考虑开始新的战争。他在4月命令英军参谋长制订一项代号“难以想象”的对苏作战计划。丘吉尔为这项军事行动计划选定这一代号,是因为在他看来,苏联绝对想象不到盟国将要对苏宣战,届时盟军开始的军事行动将会使苏联大吃一惊。
几年前英国解密的“难以想象”计划表明:英军准备在年夏季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计划中说:
“苏联军队此时已非常虚弱,参加欧洲战事的苏军装备也已消耗殆尽,因此,把他们赶回到战前边界、迫使斯大林下台应该没有任何困难。等待我们的将是国家制度的更迭和苏联解体。作为恐吓措施,可以轰炸城市,特别是莫斯科。”
丘吉尔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位坚定的反法西斯斗士,但他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反共好战分子。到二战末期,美英两国已经各自拥有上千万人的武装力量,仅在欧洲战场的盟军部队就有将近万大军,上万辆坦克和上万架飞机,丘吉尔认为盟军自登陆以来,还没有打过像样的大仗,就这样结束战争未免可惜,因此他在战争末期开始积极活动,力图将美英两国拖入反苏战争。
斯大林和丘吉尔
丘吉尔是一位顽固的反苏分子,是十月革命后协约国对苏联干涉行动的坚定支持者。在他看来,苏联的国力在战争中已经被极大削弱;苏军经过4年作战,伤亡重大、筋疲力尽。而美英军队一直养精蓄锐,到战争后期才登陆欧洲,如同后半场上阵的足球队员,锐气正盛。据此,他认为眼下是对苏作战、消灭布尔什维克的最佳时机。
正是在这位好战首相的推动下,英国切实地进行了对苏作战准备。丘吉尔计划集中最强大的军队集团对苏开战,至少投入万人的兵力,除西线盟军中的美国、英国、加拿大、波兰军队外,还有他们昔日的敌人德国军队,计划中有10-12个德国师参战。
正如人们所知道的,英国在德国投降后非但没有解散德军部队,反而派出教官对德军进行秘密训练,以进行对苏作战准备。苏联在战后曾揭露英国的此一罪恶行径,英国自然是矢口否认。而现在解密的资料证明英国在当时确有这种举动。根据英军制定的计划,第三次世界大战将于年7月1日爆发。
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奉行对苏友好政策,并不赞同对苏开战。罗斯福在年4月突然去世,斯大林非常怀疑是丘吉尔为了推行他的反苏战争图谋,下毒手害死了罗斯福。苏联驻美大使馆奉斯大林之命,曾紧急请求美国政府对罗斯福进行验尸,但被罗斯福夫人所拒。斯大林为此对罗斯福夫人十分不满,当后者在战后访问苏联时,莫斯科的反应非常冷淡。
雅尔塔会议上的三巨头
斯大林后来有一次同外国人士的谈话中,坚持认为是丘吉尔害死了罗斯福。虽然斯大林的这一说法并不为世人所信服,但罗斯福之死确实有利于丘吉尔实施他的反苏计划,因为继任的美国总统杜鲁门也是一位著名的反苏反共分子。
苏德战争爆发之初,杜鲁门曾竭力鼓吹让这两国自相残杀,其言论实在过于露骨,甚至还不如丘吉尔。丘吉尔虽然同杜鲁门的想法一样,但他在苏德开战后发表的公开声明中却表示要援助苏联对德国作战。杜鲁门的上台无疑预示着战时美苏蜜月的结束。以他为首的美国统治集团积极支持英国暗中提出的对苏宣战建议。
美国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损失最少而获利最大,尝到甜头的他们也不想让战争马上结束。美国政府和军方的许多好战分子上窜下跳,积极推动与苏联进行战争。代表性的人物是二战中美军的传奇将领——第3集团军司令官巴顿。美国人公认他是美军中一位最有才干的将军。这位赳赳武夫指挥他的大军横扫了半个欧洲,还没有过完战争瘾,一心想同苏军再打一仗。
即使从美国人写的巴顿传记中,今天的人们也能看到他的桀骜。巴顿根本瞧不起苏联军队,认为美军可以轻而易举打败苏军。他在一次公开讲话中宣称:他战无不胜的部队不会根据《雅尔塔协定》在美苏两军分界线处停止下来,而是将继续前进,先到波兰,后到鸟克兰和白俄罗斯,最后到达斯大林格勒,在希特勒未能结束战争的地方结束战争。
年4月,柏林街头的红军
众所周知,二战末期苏联军队是十分强大的。单在欧洲战场,苏军就拥有万作战部队、辆坦克和10架作战飞机。苏联地面部队实力超过西线盟军,战术空军与盟军旗鼓相当。盟军方面唯一具有优势的是战略空军力量,但拥有空中优势并不能挡住苏军机械化兵团的快速推进。
总的来说,作为两支在战胜纳粹德国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的强大力量,西线盟军与东线苏军在当时基本上势均力敌。如果与苏军开战,盟军并没有取胜的把握。此时美国的原子弹试验还没有成功,当时美国政府和军方内部的大多数人都对这一计划持怀疑态度。而且在东方同日本的作战还没结束,那么美英何以在这种形势下敢于对苏联开战呢?
这是由于十月革命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西方推行了一条敌视苏联的政策,西方的宣传媒体在几十年内一贯地歪曲丑化苏联,造成许多上层人物也对苏联缺乏了解。十月革命后的苏联,虽然犯有肃反扩大化等重大错误,但另一方面也取得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巨大成就。
正是在苏维埃制度下,亿万人民结束了从前那种朝不保夕的生活,享受到了旧沙皇制度根本不可能提供的工作、教育、医疗和福利权利,人口死亡率和社会犯罪率大大降低,困扰西方社会的失业现象被一举扫除。特别是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使得任何一个西方国家的经济成就都相形见绌,甚至冷战时期的西方学者也承认:苏联在这十年中取得的成就令沙皇俄国看起来像个原始国度。
进入柏林市区的德军坦克
但这一切,在当时的西方媒体上都看不到。西方媒体宣传给人们的印象,仿佛布尔什维克的苏联像中世纪一般黑暗落后,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只要任何一个西方国家发动“铲除赤祸”的解放进军,苏联人民都会筆食壶浆迎接入侵自己国家的军队。这种宣传不仅使许多民众不了解苏联的真实情况,就连许多西方国家的统治者也深信不疑。
希特勒敢于冒两线作战的风险发动对苏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信苏联人民会以起义迎接德国军队的入侵。希特勒在战争前夕曾说:“我们只要在大门上踢一脚,整座破房子就会倒下来。”几乎所有的德军将领们都对此深信不疑。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甚至预计德军在开战后8-10周即可打败苏联。但开战以后,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才发现情况与他们想象的完全相反。不仅苏联广大普通民众,就连许多曾与布尔什维克战斗过的旧帝俄政权支持者也都誓死为苏联而战。
尤其令德军目瞪口呆的是,他们想象中贫穷落后的苏联经过十月革命后20多年的建设,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变成了一流的世界强国,众多在德军地图上标明为小城镇的地方已经变成了宏伟的大工业城市。同样,英美等其他西方国家的政府首脑和军队将领对苏联的认识也不比希特勒高明多少,他们甚至产生了一种荒谬认识:苏联能够打败希特勒是由于西方的物质援助。
年9月7日苏联在柏林举行联合阅兵式
美英对苏联军事威力的极端无知特别地表现在年9月各盟国在柏林举行的胜利阅兵式上。这场阅兵式是各国军事实力的展示。盟军将领们原以为自己的武器无论飞机和坦克都超过苏联,骄矜之色溢于言表。但在阅兵式当中,当几十辆炮口高昂、威风凛凛的苏军“斯大林-3”型坦克隆隆地驰过检阅台前时,台上所有的美英将领都大惊失色。这种苏式重型坦克线条流畅的龟壳型炮塔和强大的毫米炮,使盟军发现自己的坦克整整落后了10年。
还有一个事例也可以说明西方对苏联的无知和轻视:西方曾广泛嘲笑苏联的战时飞机是“用斧子劈出来的”,但二战中在苏联前线自愿作战的法国“诺曼底”飞行团里有些飞行员在回国之后,却对媒体明确表示喜欢飞轻捷的苏联“雅克-3”歼击机而不愿飞笨重的美国“雷电”式战斗机(欧洲战场上的美国战斗机主力),令西方很没面子。
正是由于对苏联实力的无知,美英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也有了类似希特勒的那种玩火举措。他们认为列强中的法、德、日在战争中不是被打败就是衰落,而苏联经过4年战争也被大大削弱,如果凭借盟国为打败德国而建立起来的强大武力向东方进军,一举扫平苏联,不仅能够消除他们的心腹大患——共产主义,还能确立美英的世界霸权。
柏林战役的德军俘虏
斯大林在获悉英国正在准备反苏战争,特别是在得知罗斯福总统逝世和杜鲁门上台的消息后,认为苏联同西方进行战争的危险大大增强,于是决定一定要抢在盟军之前攻占柏林,向西方显示苏联军队的强大实力,以表明苏联在4年战争中并没有被削弱,而是更加强大,从而打掉西方某些政客和军事将领发动对苏战争的狂妄念头。
本来,柏林战役由朱可夫和科涅夫的两个方面军发动已经绰绰有余。这是苏军实力最强大的两个方面军,在年初各自拥有大约万人、辆坦克和2架飞机。但是斯大林为尽快攻克柏林,将罗科索夫斯基的主力也从东普鲁士方向调来,集中三个方面军的部队进行柏林战役。
原先斯大林是打算由作为胜利象征的朱可夫元帅所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将红旗插上柏林城头的,但是为了调动各方面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尽快攻克柏林,他决定改变初衷,让各方面军展开公平竞赛。为此,他向苏军总参谋部明确表示:谁先打到柏林,就让他攻占柏林。
从年4月16日到5月2日,苏军以三个方面军的万大军、6辆坦克和7架飞机,对第三帝国的首都发动了强大进攻。为争夺攻占柏林的荣誉,各方面军奋勇争先。
朱可夫的方面军在突击地段上集中了门火炮和迫击炮,门火箭炮、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平均每公里突破正面的炮兵密度达到门76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在进攻第一天就将.6万发炮弹,相当于吨钢铁甩到了德军的头上。
苏军战地记者在柏林路牌前的合影
而科涅夫方面军实施的炮火准备,声势更为惊人,连号称顽强善战的德军也支持不住,大批地弃阵而逃。在进攻中,朱可夫加快向柏林方向的突破速度,甚至不惜违反苏军的作战原则,将用来实施战役机动任务的坦克集团军也投入对塞洛高地的突击,正如俗话所说的“牛刀宰鸡”,由此可见苏军攻克柏林的坚强决心。
久经战争锻炼的苏军兵强马壮、士气如虹,很快就一举攻克柏林,粉碎了总数达万人的德军柏林防卫集团。苏军宣布在柏林会战中共歼灭或击溃德军70个步兵师,23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俘虏德军48万人,缴获坦克和强击火炮1余辆、火炮和迫击炮门、飞机4架。德国政府在冷战结束后也承认了苏军公布的这些数字的准确性。
柏林战役充分表明了苏军的强大作战威力,极大地震撼了西方。西方盟军从未能够像苏军那样在一次战役中合围、分割和歼灭百万敌军,何况对手还是德军这样装备精良、作战强悍的现代化军队。柏林战役充分表明了苏联军队和美英盟军在地面作战能力方面的巨大差距。主张进攻苏联最卖力的英国人见状,如同泄了气的皮球,最先软了下来。英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在研究了柏林战役后得出一致结论:英国军队难以战胜苏军。
柏林战役后的盟军将领合影,左起蒙哥马利、艾森豪威尔、朱可夫、让德拉特
此时美英政府在确定对苏作战前不仅要考虑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还必须考虑国内的民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英公众对苏联的看法也有了相当改变,这是因为西方盟国在战争中为鼓舞士气,广泛报道了苏军在苏德战场对德军的顽强抵抗,特别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给予德军以沉重打击的情况。这使美英两国的民众对苏联军民的英勇表现深为敬佩,同时也使他们对苏联的印象大为改观。
美英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就对这样一个英勇的盟友开战,是很难得到两国人民支持的。当时美英民众普遍同情苏联,甚至包括部分上层人物。正因为如此,巴顿在发表了许多亲纳粹和反苏的言论后,立即招致公众强烈抨击,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不得不将其解职。民心向背成为制约美英政府发动战争的重要因素。
柏林战役证明,苏军有能力在短短半个月内歼灭德军多达百万之众的重兵集团,如果美英军队在与苏军作战中一次性损失百万人马,民众肯定大哗,任何政府都得下台。因此,美英政府权衡利弊,不得不取消了对苏作战计划。
由此可见,苏军在柏林战役中虽然付出了重大伤亡,却使苏联和西方的人民避免了一场更大战祸。俄罗斯历史学博士法林认为,攻占柏林彻底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粉碎了英美对苏宣战的企图,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