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黄燎宇李维德国政治与德国神话

10月26日下午,商务印书馆在清华大学邺架轩书店举办了读书沙龙活动,邀请北京大学德语系黄燎宇教授、历史系李维教授与读者分享新书《德国人和他们的神话》。这是一本了解德国历史与政治的佳作。德国是一个不乏神话的国家,然而在德国历史中,神话总是与政治密切相关。比如“红胡子”弗里德里希大帝、歌德的巨著《浮士德》、德国的民族史诗《尼伯龙人之歌》、宗教改革的开创者马丁·路德,这些人物和文学作品所形成的神话,在不同时期被用来解释不同的现实。洪堡大学政治学教授赫尔弗里德·明克勒在《德国人和他们的神话》中用神话透视了德国人和他们的历史,尤其考察了神话的嬗变过程,它如何塑造德国人的民族性格,德国人独具怎样的力量以激励行动,德国的政治悲剧如何与神话联系在一起。本文系读书分享会的对谈整理稿(经嘉宾审读),内容有删节。

沙龙现场

《德国人和他们的神话》

黄燎宇:

北大德语系与德国研究中心,两个单位的办公室里分别挂着一张宣传画。宣传画讲什么呢?讲的是德国的一个神话。什么神话?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神话。宣传画的标题叫做《谁是野蛮人》,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知识分子为了跟西方、跟西欧的敌对国进行论战搞出来的。对方说他们是野蛮人,他们要反驳对方,所以就做了这张宣传画,宣传画旨在展示德国的辉煌、德国文化的辉煌。从教育支出和社会福利支出到诺贝尔奖获奖人数再到每年的专利数和图书发行量,硬指标用来衡量到底谁是野蛮人。英法德三国对比的结果,是德国完胜、英法完败。这既是一则关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神话,也是一则普鲁士神话。德国当时的国力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今天的德国不昔日德国的辉煌。

《谁是野蛮人》

这幅宣传画,我把北大外国语学院的法语系和英语系主任请去看过,也请许多德国客人去看过。德国客人,包括现任德国大使,看了之后心情都非常复杂。他们很感兴趣,甚至很好奇,因为这一辉煌在当今的德国很少被提及,但是又不好表态,因为这个话题跟某种禁忌联系在一起。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几乎天天跟神话问题打交道。学生去德国,我总告诫他们:你可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德国四处旅行。但是有几个地方你一定要去,比如雷根斯堡郊外的瓦尔哈拉神殿,比如波茨坦的无忧宫和腓特列大帝的墓。同时我的课堂教材也涉及政治神话。比如这学期我给硕士生讲托马斯·曼。他在一战时期有一部代表作叫《一个不问政治者的看法》,大家都知道,托马斯·曼是构建民族神话的高手。明克勒的书中反复引证他对腓特烈大帝的论述。同学们读这本书读得很艰难,但这本书很有意思。比如,托马斯·曼在一战的时候和诸多德国保守派知识分子一样,积极地构建民族神话。要构建民族神话就要确立民族性,要确立民族性就必须跟周边民族划清界线。今天大家都把德国视为欧洲的一部分、西方的一部分,而在当时,托马斯·曼和多数德国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就是跟西方划清界线。托马斯·曼用几点一线就勾勒出一个民族神话,这个神话在明克勒这本书里反复提到。托马斯·曼点出的史实是:赫尔曼战役,那是日耳曼民族反抗罗马帝国之战;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那是一场反对罗马教皇的斗争,;年的莱比锡民族大会战,那是反对法国反对拿破仑的战争;年建立德志第二帝国,,德国和西方的大决战。托马斯·曼勾勒这条线索可谓用心良苦。他想证明德国如何一开始就不同于西方,就在思想上与西方形成对立。赫尔曼之战的意义,在于它是德意志道路的起点,年的协约国,如英法美,都是罗马政治传统的继承者,罗马的政治传统经过启蒙运动延续到年,所以,德国和西方的对立可以概括为和的对立。我们还可以看出,强调路德的宗教和反对罗马天主教的斗争,托马斯·曼又把德国定格为一个新教国家。

托马斯·曼最套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德国,一个永远在抗议的帝国。”由此,他把德国的民族形象悲剧化,把德国描述为西方世界中的孤胆英雄,它一直在抗拒周边,抗拒周边的传统,德国就是抗罗国。

托马斯·曼

我做翻译接触最多的是德国当代文豪马丁·瓦尔泽。瓦尔泽的作品也反复触及德国历史问题和德国的政治神话。我最近翻译了他的一部小说,小说的主人公开篇就讲他的一位朋友是左派,对日耳曼人的切鲁斯科部落领袖赫尔曼一直冷嘲热讽。他听不得赫尔曼这个名字,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位切鲁斯科人“避免了日耳曼人被训练成罗马人”。据此,这位左派把德国的统一视为不幸,他把分裂的德国称为文化民族:德国人有1/3被囚禁(指东德),2/3周游四方(指西德),但二者合在一起是一个文化民族。文化民族(Kulturnation)的意思是以文化为纽带的民族,其反义词就是以实现了政治统一的民族即政治民族(Staatsnation)。两德统一之前,文化民族论者属于左派,支持分裂,政治民族论者属于右派,支持统一。书中这位左派之所以讨厌赫尔曼,是因为赫尔曼让德国历史走了一条歪路。后来有人说德国是迟到的民族,迟到是指政治上的迟到,就是说,整个德国历史走了一条歪路。

现在我回来谈这本书。这本书我非常的喜欢,当然也是二位译者译的非常好。他们中文功底很好,又是史学出身,没有比这再理想的译者了。这本书资料翔实,几乎可以视为德国政治神话或者民族神话的大百科。它的视野很开阔,作者赫尔弗里德·明克勒的学术眼光抵达了各个德国历史的各个时期,也抵达了德意志大地的各个角落,而且也对很多历史人物进行了细致的个案分析。这位学者还有一个本事,他很善于叙事,他讲故事讲的很精彩,这也不是人人都有的本事。譬如普鲁士神话,我没想到他能写得那么精彩,那么有戏剧性。普鲁士是大国崛起的一个范例。但不料它是崛起一次毁灭四次。普鲁士的第一次毁灭,是德国统一之时。俾斯麦让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做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开国皇帝,威廉一世极为伤心,因为他如果当皇帝普鲁士就没了。普鲁士的第二次毁灭,是在一次末期威廉二世退位之时,实际上宣告了普鲁士的结束。普鲁士的第三次毁灭,就是二战结束之时,美、英联手苏联,将东普鲁士从德国领土切割出去,同时正式宣布解散普鲁士国家。耐人寻味的是,普鲁士的最后一次毁灭发生在民主德国,发生民主德国的土地上:民主德国的领导人乌布利希下令炸掉城市宫,想把普鲁士的痕迹从民主德国首都的中心地带抹去。乌布利希这么做,却因为他是萨克森人,昔日的萨克森王国受尽普鲁士王国的欺负,现在乌布利希就代表萨克森把普鲁士毁灭一次。

作者明克勒还有一个本事,那就是从历史讲到现实,然后从现实回到历史。最可贵的是,他大部分叙事都是让历史和现实穿插在一起。对我来说,这本书既可以当历史教材,我们可以在里面学历史,同时又可以当政治学教材,我们在里面学政治。我们甚至还可以把它当文学教材。为什么呢?因为里面有诸多我们熟知的德国文学传说和文学文本,如尼伯龙根(正确译法是“尼伯龙人”),如浮士德,如罗累莱,如魏玛古典文学。这也难怪,参与神话构建的人,很多都是艺术家、文学家。书里提到的历史学家倒是比较少,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参与居多。书中讲到的许多神话都是通过文学和艺术作品来体现、来宣传的,作者对这一个个的民族神话也做了很细致入微、饶有兴味的文本分析,而且都是文学分析的套路。作者开篇就给神话下了定义。他说,神话最本质的特点是多义性,而这个恰恰跟我们文学教学的重点是一致的。我也经常跟我们同学们说,学文学干嘛?训练思维!文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做阐释,对付多义性,因为文学作品越多义就是越高级的作品。从某种意义来讲文学是一种思维游戏。对于多义的历史神话,德国人自然是各取所需,让神话为各自的目标服务。明克勒每次都说明运用这些神话的目的是什么。比如,书中第32页讲到年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用脚踏在德意志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脖子上的事情。对此,明克勒说:“对于宗教改革者而言,这是教皇专横暴虐统治的明证,具有人文精神的历史学家将其解释为意大利人对德国人的侮辱。”

解读文学是同样的套路。19世纪的德国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都喜欢结合现实需要对文学文本进行阐释。与海涅齐名的犹太批评家路德维希·伯尔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伯尔讷和同时代的青年作家尤其是被称为青年德意志的作家一样,对勤于思想而懒于行动的德意志民族性深恶痛绝,所以,读到《哈姆雷特》,他就说这犹豫不决的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为德国人勾勒的肖像。分析《威尼斯商人》的时候,他说,夏洛克虽然贪婪、刻毒,但也令人敬佩,因为他试图为长期受基督徒凌辱的犹太人报仇雪恨。为什么?伯尔讷本人就是犹太人,而且在当时的德国,犹太解放运动可谓方兴未艾。顺便说一下,当今德国最有名的批评、随笔、报告文学奖就是以伯尔讷命名的。

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意思:《德国人和他们的神话》。大家想想,什么动词跟神话搭配的最多?破灭。我一开始心里还想,这书是不是要去伪存真?是否可以把歌德著名的自传作品的标题借给它?就叫它《诗与真》或者《真真假假》或者《虚虚实实》,反正其任务就是辨别历史神话的真伪。读完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重点不在这儿,虽然书中也有去伪存真的段落。该书的重点,在于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现实需要构建什么样的神话,这是其思想主线。事实上,明克勒并不关心某个神话有几分虚假几分真实。他是要告诉我们如何运用神话。他这个思路很有意思。难怪他反复强调神话的多义性。在我看来,这是一本教材,它教我们怎么运用历史神话。

明克勒之所以采用这个思路,是因为他带有浓厚的现实关怀。他的现实关怀是什么?那就是当今的德国缺乏历史神话这一现实。他甚至认为德国人应该建构神话。这其实是他思考的出发点。但是这个事情太难为德国人了。为什么?毫无疑问,每个国家都需要构建民族精神。在这个问题上,明克勒很了不起,因为他很诚实,他是一个诚实的实用主义者。他是德国最优秀的政治学家之一,他师法西方政治学的鼻祖马基雅维里,马基雅维里也是他的博士论文研究对象。他的书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当今的德国没有构建历史神话的材料。法国有法国大革命,美国有独立宣言,波兰有百折不挠的民族斗争历史,这些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政治神话,唯独德国没有。为什么?

提出这个问题,势必带出永恒之问:德国怎么会出现希特勒?怎么会针对犹太人的种族屠杀?犹太人大屠杀是必然还是偶然?如果是偶然,那么德国就和这一悲剧没有必然关系。如果是必然,那就必须追问这一悲剧的源头在哪?书中谈到有人追溯到弗里德里希大帝(旧译:腓特烈大帝),还有人追溯到马丁·路德。托马斯·曼也把路德视为德国悲剧历史的起点。如果把希特勒当成德国历史发展的终点,今天的德国人就根本不可能建构历史神话,他们只能建构一个反神话的历史。德国前外长菲舍尔,他是从68革命涌现出来的左派,他掷地有声地说过:法国有,美国有独立宣言,西班牙有内战历史,我们德国有奥斯维辛。德国的建国神话是什么?奥斯威辛!德国人好像也这么做了。大家都知道,德国人被称为回忆冠军,被称为反省历史的冠军或者忏悔冠军。但也有怀疑论者称之为否定的民族主义或者改头换面的民族主义,因为民族主义的根本思想就是:我们的民族比别的民族优秀,现在一些德国人要证明的是:德国人的忏悔比哪个国家都做得好。这不是我本人的看法,是批评者的看法。

既然如此,德国怎么建构神话?这本书里提出几种方案很有意思。他提到联邦德国的神话,因为联邦德国创造出了比如甲壳虫汽车神话、梅赛德斯奔驰神话、经济奇迹神话等诸多神话,他还谈到“你是德国”这个活动。所谓“你是德国”,就是呼吁小人物通过自身奋斗创建神话。但是,这类神话靠谱吗?依我看,联邦德国的经济神话在政治上就很不靠谱。回顾联邦德国反省历史的历程,我们会发现,二战之后的20年,一方面是德国经济腾飞的20年,是德国人最自豪的20年,另一方面,那是联邦德国在政治上最暧昧的20年,因为当时的德国在反省历史方面很少作为,跟日本没有多大区别。当时的德国,人们避谈历史,埋头搞经济,闷声发大财,昔日的纳粹依然招摇过市,有的还身居高位,甚至当上联邦总统、德国总理。而且,德国人还和日本人惺惺相惜。年,阿登纳政府还授予安倍晋三的外公岸信介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岸信介是什么人?二战的甲级战犯,释放之后当了三年内阁总理。这些都是问题。而且这个直接影响到当代。

明克勒是政治学家,同时也是默克尔智囊团里的成员。他是实用主义者,总是给默克尔提实用主义的建议。譬如,他说构建民族神话很重要,因为每个民族、每个社会都需要正能量。但是当代德国的民族神话怎么建立?他也提不出方案。再如,他建议默克尔不要搞价值外交,要搞实用外交,把德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他的外交思路。这一建议,默克尔有时采用,有时又感到为难。面对德国的历史问题,德国的政治精英们自然感到纠结。构建民族神话,势必要突出民族性,要跟周边划清界线,如果这样,德国人就面临两个迈不过去的门槛:一是德国政府,因为德国政府把德国和欧盟紧紧绑在一起,言必称欧盟。他们这么做当然有理由,因为欧盟的存在符合德国的利益。第二,在构建何种神话的问题上,德国人自己不可能达成统一。譬如,假如有人要树立或者宣传马丁·路德的抗罗神话,一定会有人出来反对这一神话。德国的人口分布使然。八千万德国人,1/3是新教徒、1/3是天主教徒,余下的是其他信徒和无神论者。过度强调马丁·路德会引起天主教徒的反感,内部很难形成共识。然后,德国人从历史汲取了教训,在政治上变老练了。他们事实上已经是欧盟的老大,但老说自己是心不甘情不愿的领导者,不愿说自己是欧盟的火车头,因为他有忌讳,知道有些事情做得说不得。

总之,我喜欢这本书,其实还有很多话题可以谈。我先来这么一个开场白,下面请李老师谈,然后咱们再继续交流。

李维

:我先简单讲一讲为什么要翻译这个书,然后讲一讲本书的特点。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就决定要把它翻译出来,其实从翻译学术著作的社会环境来讲,我们国家的环境不是太好,因为在我们学术评价体系里,特别在老师的职称体系里,除了在外国语言文学这个研究领域内,译作在其他学科都不能算学术成果。我理解这样规定有它的利,就是鼓励我们自己,特别进行外国研究的时候,进行自己的原创,不能老跟在别人后面跑,如果一辈子总是做翻译工作,我们自己的研究在哪呢?但同时也产生了弊,就是在现实当中出现了不少这样的情况,在对很多外国原著没有看懂的情况下,一知半解,甚至误解的情况下,就急于上手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进行综合,就说这是创新。相反花很大力气弄懂别人讲什么,说这是翻译,不能作为学术贡献来评价,这是让我们很困惑的地方,这也是将来学术评价体系里要改正的地方。我觉得我们研究外国历史的学术要求,第一应该准确理解西方学者到底讲什么,同时还要理解原始材料讲什么,然后再做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原始创新,这是我们的理想。

本书作者赫尔弗里德·明克勒是知名学者,他用了历史学方法研究政治思想史,对历史学方法的使用和对材料的驾驭,可以说令人叹为观止,这是我翻译这本书重要的原因之一。

我们以前对神话的认识,包括我国对神话的认识,多限于神话故事的本身,认为神话产生于远古时期,是当时生产力不发达的产物。原来我也在想,怎样研究神话呢?从文学上,从美学上,或者是从其他的角度来研究?总觉得从历史学上很难下手,感觉抓不住,因为这都是远古的事情,你怎么样进行实证、进行考察?赫尔弗里德·明克勒这个书给我们展现了非常好的研究角度。他讲的是在近现代德国的历史上,主要是知识精英、各个利益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如何利用这些神话故事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通过他们对神话的利用,可以窥见他们当时的政治诉求是什么,他们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赫尔弗里德·明克勒

就作者赫尔弗里德·明克勒来讲,他是洪堡大学的政治学教授,但是他的地位已经超出了学者。我们学术界经常用一个词,当然这个词也用俗了,恭维一个人说大师,用大师来概括赫尔弗里德·明克勒很不够,因为他是属于国师一类的人物。国师这个词里《西游记》里经常出现,就是在国王旁边做法的那些人。德国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赫尔弗里德·明克勒就站出来发表讲话。他写这个书,学术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觉得他用这本书在复兴德国的神话,同时也在做政治方面的工作,以至于洪堡大学很多学者和同行对他的做法产生了质疑,学者应该和现实保持距离,这样才能保证客观性和公正性,如果过深卷入政治,那么你的客观性何在,如果你用政治上的主观指挥、带动学术的研究,那么你学术的科学性在哪里,不少同事发出这种疑问。

作为一个学者,我今天主要是谈谈这个书的学术价值。有关德国思想史的书籍很多,但是仅限于某个学科领域,仅限于某个方面和某个时段。你很难找到一条历史上的线索,从古到今,从赫尔曼战役,从德意志民族最早期的民族意识的萌发,一直到梅赛德斯奔驰轿车,你很难找到一条思想上的线索把它们整个贯穿起来,我觉得这本书正是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前我们更多地是从经济、从社会结构上认识德国的历史,通过看这本书,可以从社会心理、心态,从它的文化传统上加以认识。我们老说德国精神,这个东西说起来很虚,好像飘浮在天空中,需要有个载体能让你感知它、把握它神话是一条重要的线索。

这本书具体采用了哪些史学研究的视角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这本书写了德国的历史特点和神话的关系。刚才黄老师讲了德国是迟到的国家,特别相对于19世纪以来以英国为首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他是后来者。在后来的过程当中,也就是说,欧洲其它国家早就是统一的强盛的民族国家,甚至成为列强了,它还是松散的,以神圣罗马帝国为名的松散的德意志地区。在这个地区有很多政治中心,就像崔健歌里唱的,人也多、嘴也多,说不清道理,大家都觉得自己能有所作为,都想表达观点,都想造自己的神。这就是历史特点造成了德意志地区是个多神话的地方。

第二.环境与神话。为什么魏玛时期的神话变成魏玛城市大众的神话,就是因为魏玛这个城市比较小,市民阶层和精英阶层的界限分不清楚,所以就成了大家的神话。这个讲的是历史环境和神话。

第三,重大历史事件和神话。作者特别讲到,凡是德意志民族碰到重大历史挑战的时候,特别是在民族遇到危亡的时候,神话就会复兴,为什么会复兴呢?因为神话会暗示、昭示很多东西。神话昭示的是历史的必然性,当你遇到困难、怀疑自己的时候、怀疑自己民族国家和命运时,神话就会告诉你,你的前进、你的胜利、你的强大是历史必然。每个民族在这个时候都要讲自己的神话,而且不仅要把自己讲强大,还要把对手讲弱小。

在讲述昭示必然性的时候,我觉得明克勒首先是政治学的学者,我们历史学是达不到他那种理论化的高度的。他特别对比了宗教和神话影响的功能,宗教里因为有个全能的上帝,是可以改变命运的。神话不行,神话里讲的是历史的必然性和命运的必然性,只要到了神话这个层次,发展就不会有改变,所以通过讲神话,告诉大家这个国家一定会往哪个方向走,这个时候对大家心理暗示最大,对国家、民族的帮助也是最大的。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说,他不光是把握时间上的线索,赫尔弗里德·明克勒对材料的驾驭能力叹为观止。历史学的材料,尤其到了近现代,浩如烟海,他在每个时段对神话的解释都是多面性的,像万花筒一样,在不同时代有不同解释,在同一个时代大家对同一个神话有不同的理解,他都给予了很好的论述。而且他会发现,有的时候神话的使用在政治上是信手拈来,很随意。比如有的人把靠武功创建帝国时的俾斯麦,比喻为齐格弗里德,等他成为帝国首相的时候,建设德国的时候,他又成了忠臣,成了哈根的形象,这两个人物都是《尼伯龙人之歌》中重要的人物。而且神话也并不一定都是高大上,神话也可以是温馨的,比如塑造马丁·路德神话的时候,他就指出不仅有和罗马天主教的论战,有和权势人物的斗争,这个神话也可以是对家庭、对子女的教育,甚至是对妻子的含情脉脉。最后作者认为,随着德国战败,还有随着物质文化的发展,德国有精神衰落的情况。但是他觉得每个伟大民族都应该有自己的神话,民族才能兴盛发展,民族应该有自己超越现实的目标,应该有自己奋斗的目标。而神话应该是让你觉得这个目标是必然会实现的。作为一个历史学者,我觉得赫尔弗里德·明克勒最吸引我的地方,不是说他对神话故事的讲述。关于德国神话故事不足全书的1/50,涉及到的每一个神话,他就是用简单的半页内容给你讲了之后,马上就开始进行历史分析,讲人们如何利用神话。后面的译注有很大帮助。我觉得咱们商务印书馆的学术标准非常高,我当时翻译的时候想偷懒,说后面的注解不翻译了,太烦琐了,但是咱们商务印书馆,咱们这个书的责任编辑一定坚持要翻译出来,现在这个书出来了以后,我发现有没有这个译注不一样,有了译注就可以在学术上探讨和使用,如果没有译注这个书就成了无源之水。

俾斯麦

另外在翻译上我谈谈体会,我在黄老师面前谈翻译的事儿有点班门弄斧,黄老师是德语界翻译大家,对我来讲翻译这个事儿完全是学习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我觉得忠实原著就达不到发表水平,达到发表水平就很难忠实原著,后来我看李逵六老师写的自传《德语是我的命运》,他有一句话对我很有启发,他说翻译绝对不是词义搬家,一定要有结合中文语境的二次创作,不仅要形似还要神似,翻译要传神。我从德语界的同事那里,包括跟黄老师,我们多次开会,从德语文学研究里受到了很多启发,学习到不少东西。

我就介绍到这儿,特别希望和今天的读者和同学们有个面对面的交流。

黄燎宇

:我再补充一点,刚才李老师也提到,这本书的神话概念跟中文语境下的神话不是一回事。其实这本书里讲的大部分都是史实,不是虚构的东西。而且,其论述涉及神话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对神话的阐释和应用上来讲,这种政治神话或者民族神话是非常理性的东西,因为有缜密的构思在里面。另一方面,既然是神话,里面就有某种很神秘的东西,有非理性的成分。希特勒就是很好的例子。希特勒相信腓特烈大帝的神话,这是一个以少胜多的神话,也是一个彗星高照的神话,因为在腓特烈大帝即将绝望之时敌对的女沙皇死了。由此,腓特烈大帝就成为希特勒的精神支撑。莫斯科战役德军伤亡惨重,希特勒就给军官们打气说:“腓特烈大帝曾面对十二倍于己的优势敌人!”二战后期,在德国必败的前景下,他盼望丘吉尔突然辞职,他觉得丘吉尔就是女沙皇,他一辞职,德国有可能反败为胜。但是丘吉尔没有辞职。后来罗斯福去世了,他又看到了转机,因为他又把罗斯福当成了女沙皇,以为美国的政策会因罗斯福的去世发生变化,德国又有翻盘的机会。事实证明,他又错了。从他身上也可以看出,神话信仰带有悲喜剧色彩。

希特勒、腓特烈大帝

另外,刚才李老师提到赫尔弗里德·明克勒是很特别的一位学者,不仅是大师而且是国师,因为他是默克尔智囊团的成员。明克勒的神话建构主张的确不同凡响。但必须指出的是,他这本书也不是孤立现象。这本书也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最近几年德国出好几本谈德国民族性、谈德国民族精神的。明克勒这本书是年问世的。年有一本题为《德意志之魂》的大部头出版,是由特亚·多恩和里夏德·瓦格纳合写的。该书努力从德国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去挖掘民族德精神和正能量。今年2月又出来一本恢弘巨作,我们德国研究中心已经在讨论是否需要翻译。这本书题为《什么是德意志》,页,作者是前巴伐利亚艺术科学院主席。如果《德意志之魂》主要着眼于“形而下”,该书的重点就在“形而上”,主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23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