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交大和同济,原来你们是这样的大学

刘军连在哪里出诊 http://m.39.net/pf/bdfyy/zjdy/

同济上上下下都比较理性,比较务实,不是很喜欢争论,也不喜欢出风头,就像普通的上海人一样,踏踏实实,闷声发财,追求一种细水长流,润物细无声的实实惠惠的小日子。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

张生

读过大学的人都有体会,那就是尽管大学现在“衣分五色”,有所谓的、、“双一流”或“三非大学”的区分,但其实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风格。因为各个大学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老师和学生,让每所大学都既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也有让人糟心的槽点。

而一个人在这样的大学校园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几年后总会沾染上这个学校的一些“味道”。这种大学的“味道”,若有若无,虽然自己人是入芝兰之室而不觉其香,可别的学校的人一嗅便知“非我族类”,而这就是所谓的“大学味”。

1

我这么说是受林语堂的启发,他曾写过一篇《哈佛味》的文章,说一个大学就像一个人的文章一样是有味道的,这是由大学的“历史沿习风气之所造成”。但他觉得大学味主要还是大学的文化对人的熏染,“然大学之味,应系书香而已”。

至于被人津津乐道的一些大学的做派,诸如“牛津之口腔(Oxforddrawl),剑桥之蓝衣,耶鲁之拍肩,哈佛之白眼”,他认为只不过是一所大学的“风气”形成后的一些外在的“皮毛形态”罢了。

但有时,我们就是通过这些“皮毛形态”来感知一个大学的“大学味”的,就拿我比较熟悉的上海的几所大学来说,仅从“皮毛”上来说,给人的感觉就很不一样。

年,我从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到上海交大教书,下车伊始,就被震撼了一下。因为当时不管是交大的系领导还是学校的领导,在给我们这些新入职的教师介绍校情时,都喜欢铿锵有力地来句口头禅,那就是“北清华,南交大”,勉励我们要为此口号而奋斗。

我刚开始还以为听错了,以为是“北情怀,南交大”。因为当年大学老师工资很低,我想交大这是在勉励我们要多讲“情怀”,少讲钞票,到后来发现我的确听错了。

可我之前却并没有听说过交大是南方的清华,当时交大的排名好像只有二十多名,而我听到的版本是浙大才是南方的清华,准确地说,还是“南方小清华”。交大离浙大这个“小清华”都还有一段很大的距离,怎么可能是南方的清华呢?

▲上海交通大学

可我在交大工作了十几年,交大上上下下一直这么说,时间长了,我也不知不觉就这么当真了。比如,作为新时代交大中文系的创始人之一,我和同事们当时的理想就是把清华中文系当作对准目标的。有此“风气”溽染,交大的学生自然产生了除了清华舍我其谁的气概。

至于同城的复旦,并不在交大的考虑范围之内。因为交大建校历史悠久,而且出生就含着“国立大学”的“金勺子”,又以工科为主,什么机械,电机之类,搞的是实打实的“实学”和“实业”,是不屑于对接专业多为文理科等比较“虚”的专业的复旦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南大和浙大这两个老牌国立大学再次崛起,复旦已经不敢再自称为“江南第一学府”了,只能含糊其辞地暗示自己是“上海第一学府”。而当时民间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复旦如果没有新闻系,不要说上海第一学府了,就是上海第五六学府的地位也难以维持。

可是,因为复旦文科力量雄厚,培养的学生多活动在社会表面曝光率比较高的皮肤上,如女人的酥胸般总是引入瞩目,所以也不为所动。他们会讲故事,谈情怀,让不了解内情的人总以为复旦是上海大学的老大。

▲复旦大学

这偶尔让交大有点牙痒痒,可是却无从下口,后来只好也开始大办文科,可罗马毕竟不可一日建成,犹如“伏地魔”一般的复旦的新闻系也非一夕之间就会灰飞烟灭。当然,交大的强大工科也不是吃素的,相信只是把交大的那些实验室建好再把里面的东西配置齐全,复旦估计一夜之间就会变成“负担”了,所以,大家都只好边走边唱了。

2

但当我十年前调到同济工作后,才发现同为理工科大学的同济,却对交大和复旦的强势不以为然,也很少与其争风吃醋。

同济总是甘居上海“小三”的位置,不声不响地按照自己的步调走,经常默默无闻得让人怀疑同济是否还在上海存在。

时间长了,我才觉得这应该与同济这所学校的传统有关。因为同济是德国医生宝隆在年创办的德国医工学堂发展而来,有着浓厚的德国文化传统,老师们大多有留德背景,学生也大多学德语,所以养成了比较严谨和理性的特点,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很注重工匠精神。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同济过去主要是以医学学科为主,年院系调整后又变成了一所建大桥造房子的大学,而学生如果不严谨不讲求理性,不管是给人看病还是给人盖房子建大桥,一不小心就会出人命,所以既不敢豪气干云一番也不敢忸怩作态一下,于是就养成了这种不温不火的“性冷淡风”。

▲同济大学

但同济的朋友们也并非总是“冷血动物”。有一次我应邀参加了部分同济中高层男领导们的聚会,大家宴至酣处,基情澎湃,从桌子边站起来举杯祝酒,一桌人异口同声,忽然用德语喊了声“干杯”,可其间只有我呆若木鸡,像个聋子一样,不明就里。

也就在这一刻,电光石火之间,我顿时明白,我在同济的仕途到此为止了。因为我不懂德语,这就好像阿里巴巴得到了海盗们的藏宝洞却不会说“芝麻开门”一样,前途可想而知。

而且,之后我竟然也没能迷途知返,赶紧去学德语,以搭上同济的神经,相反,一直很任性的我却把法国理论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又去捡起了研究生时学的几句几乎要忘光了的法语穷搞起来。殊不知法国与德国自古就是冤家,于是我终于由绚烂复归平淡,至今日写这篇文章之际,我已经自动脱离中层干部的行列,变成了一名得过且过的教书匠。

不过,话虽如此,我倒是觉得,如果说上海的大学的“面子”是交大和复旦撑起来的话,可真正的“里子”,或者现在说更能体现时髦的“上海精神”的大学,那还是同济。

这倒不是因为我现在在同济教书就为同济说好话,而是因为在这里教书后,认识更深而已,这么说,当然也是在为同济说好话了。可举贤不避亲,我觉得,同济这个学校因为建校的传统的原因,就像上海一样很具有对外开放精神,对国外的各种文化都很包容。

而现在同济的学生又以学建筑土木设计为主,没有交大的学生那么工科,那么“实”,多少还有点文艺,但又没有复旦的学生那么“虚”,因为最起码还会画个施工图,有个谋生的本领。

所以,同济的领导从来不说我们要超越交大和复旦之类的大话,更是没人吹嘘自己是“南方的××”了,而是上上下下都比较理性,比较务实,不是很喜欢争论,也不喜欢出风头,就像普通的上海人一样,踏踏实实,闷声发财,追求一种细水长流,润物细无声的实实惠惠的小日子。

这也就是同济的老师也好,学生也好,都没有交大和复旦的张扬的原因。但我认为这并非实力使然,只是大家的美学风格不一样,或者说是大学味不同而已。

3

当然,一个大学的大学味的形成不仅与大学的历史和专业设置等有关,也与大学所在地的特点有关。因为大学很像植物,难免会受到所在地方风土人情的影响。

如老舍就认为在青岛的山东大学就因为用“严肃”的德国兵营做校舍,并且青岛的冬天很冷,使得学校的空气很严肃,学生们也就养成了“严肃”和“朴素”的“风气”。

而同是水平和专业设置差不多的大学,哪怕相距不远,也会有差别。如上海的大学和南京的大学的大学味就不一样。

南大因为过去是国立中央大学,又在六朝古都的南京,文气直可上溯至孙吴时的太学,难免有些古典气息,且总以传承国家文化的担当者自任,让人倍感厚重。

有一次我看到南大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25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