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丸之地国中之国,罗马为何允许梵蒂冈独立
虽只是弹丸之地,但其仍旧是全世界天主教徒的精神圣地,这就是梵蒂冈。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梵蒂冈
罗马教廷的所在地梵蒂冈,占地面积0.44平方公里,基本等同于天安门广场。这里的人口,据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达到了人,大多为神职人员。
就是这样一个小如麻雀的地方,却有着与其体量不符的影响力,也是世界上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国家,其最高领导人即为教皇。
梵蒂冈意为先知之城,已经被认为是宗教的现实代表,而教皇就成为了上帝与人类的传声筒。
全球天主教徒将近12亿,教皇可以通过向世界各地的教会分支管理者下达指令,从而影响这些教徒的行为,甚至还可以干涉一国总统的选举,由此可以看出教皇极大的影响力。
梵蒂冈位于罗马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而罗马作为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为何会允许一个梵蒂冈龟缩于城内并独立为一个国家呢?
一切都要从梵蒂冈的前身,教皇国开始说起。
东西罗马帝国与丕平献土
自古以来,宗教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人类早期,科学技术不发达,很多未知的东西无法解答,于是人们以一种不存在的精神方式解答,也就是所谓的神灵。
久而久之,人们对神灵充满敬畏,渐渐地形成了信仰,并逐渐将其发扬了下去,就形成了宗教。
在欧洲这片大陆中,又以基督教最为盛行。
当时,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为表重视,罗马皇帝将拉特兰宫作为礼物赠予教会,而教会也一直接受着来自皇室的赏赐和捐赠,两者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教会虽然拥有众多来自皇室的土地和财富资源,但其仅仅只有使用权并没有占有权。
罗马公元年,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任皇帝狄奥多西将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并分别交由自己的两个儿子管理,也就是东罗马和西罗马帝国。
狄奥多西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在面对北方蛮族的入侵时,庞大的领土疆域不便于调兵御敌,分开管理军事行动能更加灵活。
然而当时的欧洲社会正处于民族大迁徙中,东西罗马同时遭受着蛮族的侵扰。
最终公元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了。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其领土相继被同属于日耳曼民族的东哥特人和伦巴德人占领。由于日耳曼部落文明落后,当时又只有罗马教会的人员有一些读书识字的能力,所以这些日耳曼部落人员开始向教会学习,并且有部分人员逐渐的皈依教会。
可见西罗马帝国的陨落并没有影响教会的发展,反而使其更加壮大,并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景,逐渐形成了一股小势力。
尽管如此,面对虎视眈眈的外敌——拜占庭王国(东罗马帝国)和伦巴德王国,教会仍需小心应对。
此时,在西欧大陆上出现了另一个庞大帝国——法兰克王国。
这个国家的王权旁落多年,一直由宫相当政,其中又以丕平家族占据首位。丕平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从自己父亲的手中继承了宫相一职,但他想要的不止于此,而是王权。但谋权篡位名不正言不顺,他需要一个合理的上位理由。
与此同时,教会也盯上了这位矮子丕平。
丕平二者一拍即合——教皇赋予丕平夺权的合法性,而教会获得了丕平的庇护。
作为上帝意志在人间的代表,教会本不应对世俗的权利争斗有过多的干涉,却还是敌不过现实利益的诱惑。
统治法兰西王国的墨洛温王朝被丕平建立的加洛林王朝取代,教皇亲自前往巴黎为丕平加冕,正式承认其国王的身份。
此后,教皇还为许多人加冕。
这也是所谓的君权神授。
丕平也投桃报李,为了感谢教会对自己夺取王位的帮助,将从伦巴德人手中夺取的土地赠予教皇管辖,史称丕平献土。
丕平献土后教皇国的疆域于是,教皇在世俗有了确实的权利。
从此以后,教会拥有了大片自己的领土,教皇国正式成立。
日益膨胀的教皇帝国与意大利的统一
以罗马为中心的教皇国在丕平及其子孙后代的保护下逐渐成长起来,领土横跨意大利亚平宁半岛。在这期间,没有大国敢跟其对抗,小国也乐于成为教皇国的附庸,来间接获得法兰西王国的保护,维持稳定性。
一时之间,教皇国迅速成长为一个庞大的政权。
而教皇不仅是所有教徒的精神领袖,也是自己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在教皇掌握实权后,教皇势力一度凌驾于皇权之上,国王、大臣、贵族还有平民都是虔诚的教徒。
然而在意大利这片分裂的领土上,教皇势力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一方面随着周围诸侯国的成型,加上教会内部的矛盾重重,人们渐渐与教会产生了矛盾。另一方面,黑死病在欧洲肆意蔓延,带走了将近1/4的人口,而教会作为上帝的代表并没有起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人们普遍开始怀疑教会的权威。
紧接着就是文艺复兴以及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欧洲各个国家相继展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并且纷纷脱离了教皇的管制,教皇势力大受打击。
但真正让教皇走下神坛的是这个人——拿破仑。
拿破仑参加过法国大革命的拿破仑一举入侵意大利,短短两年时间,罗马城沦陷,教皇地位一落千丈。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拿破仑命令教皇来巴黎圣母院为他举行加冕仪式,而不是亲自去罗马接受加冕。在仪式进行到一半时,拿破仑不仅拒绝在教皇面前下跪,甚至直接从教皇手中夺过王冠为自己加冕,然后再给自己的皇后戴上皇冠,将教皇晾在一边。
后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德国威廉一世的加冕仪式都没有通过教皇加冕。
这意味着教皇已经名存实亡,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法国大革命带给法国的遗产不仅是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欧洲各民族主义的一同觉醒。而教皇国这个横亘在意大利亚平宁半岛的中世纪僵尸存在一天,意大利都无法统一,这成为了意大利民族主义者的心头刺。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会惊人的相似。
凭借教皇的力量当然不能与正在兴起的民族主义浪潮相抗衡,转变这一局面的关键人物是拿破仑三世,也就是拿破仑的侄子。
拿破仑三世的王位同样名不正言不顺,于是便想效仿丕平,希望获得教皇的支持使继位合法。为表诚意,拿破仑三世下令联合奥地利出兵镇压罗马的起义势力,并将其消灭,之后还将一部分兵力留在罗马,作为教皇的保卫军。
拿破仑加冕但这时候,另一支庞大的势力崛起了,那就是——普鲁士。
很快,普法战争打响,拿破仑三世哪里还顾得上小小的教皇国,赶紧将留在罗马的保卫军调回法国打仗去了。就在法国人走后,意大利人把握机会,进攻罗马,以摧枯拉朽之势击败教皇国。
至此,意大利完成了统一,并将首都从佛罗伦萨迁回了罗马。
这意味着,存在了千年的教皇国在事实上就灭亡了。
退居高地与梵蒂冈的独立
碍于面子问题,教皇不愿意承认自己灭国的事实,并从此退居于梵蒂冈高地的圣彼得大教堂中,从此仇视新生的意大利王国,还称自己为梵蒂冈囚徒,借此向全天下的天主教徒表达自己的不满。
面对仅剩的教皇势力,意大利政府也颇为头疼。消灭教皇势力易如反掌,但想要熄灭全世界天主教徒的怒火却难如登天。
就这样,意大利同教宗僵持了长达60年的时间。
直到年,骄傲的教宗终于低下头颅,而意大利政府也有意同其修补关系。同年2月11日,双方代表在罗马的拉特兰宫签订了《拉特兰条约》。
《拉兰特条约》签约现场此项条约的关键就在于意大利承认教皇对梵蒂冈的主权,并且给予教皇世俗统治权、外交权等各项权利。而教宗也承认了意大利及首都罗马的合法地位,并且还获得了意大利政府一大笔的赔偿金。
这一条约的签订,是双方的妥协也是对事实的追认。
该条约于年6月7日生效,从此以后,教皇统治的梵蒂冈正式成为一个主权国家。
另外,与教皇签订这一协议的,正是后来的大独裁者——墨索里尼,也是二战法西斯发起人之一。
如今的梵蒂冈
梵蒂冈建国后,与个国家有正式的外交关系,并且在联合国设有常驻观察员。
受土地面积的限制,梵蒂冈国内既无工业也无农业,自然资源更不用谈,国民生活的必需品基本靠意大利。但由于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加上宗教自带的神秘色彩,梵蒂冈吸引了世界各地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与此同时也推动了意大利的旅游业发展,双方互惠互利。
从梵蒂冈的历史来看,其实也是一部皇权与宗教斗争的连续剧。
当国王想要皇位合法拉拢人心之时,便同教皇合作;当教皇凌驾于皇权之上,国王就将教皇打入冷宫,重新掌权。
梵蒂冈广场总的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教皇的权力地位逐渐淡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今的梵蒂冈教皇,对内代表的是所有天主教信徒的精神领袖,对外是梵蒂冈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仅此而已。
图源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