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新人文主义,在国兴科教战略的推行
德国新人文主义,在“国兴科教”战略的推行过程中,得到贯彻
在“国兴科教”战略的推行过程中,一种关于教育与科学的新观念得到了贯彻,这就是理想主义的新人文主义。德国人跟我们中国人大不一样,中国人习惯于“摸着石头过河”,而德国人干什么事情之前都要首先进行精确的设计,把规矩定出来后,再一步一步按定好的路子来走,这也是德意志民族的一大特点。德国人是在他们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来行事的,当时最伟大的哲学家就是康德,康德哲学也是一切普鲁士改革、包括大学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
康德认为:“人不应该被作为手段,不应该被看做一部机器上的齿轮。”这种观念与我们原来的观念很不一样。过去我们总是要求每个人去“做一颗革命的螺丝钉,把你拧在哪里,你就在那里闪闪发光”。而康德认为“人是有自我目的的,他是自主、自律、自决、自立的,是由他自己来引导内心,是出于他自身的理智,并按他自身的意义来采取行动的”。这也是康德教育哲学中最基本的东西。而他的学生、哲学家费希特和教育家洪堡更是发展了他的教育思想。
费希特的一个伟大贡献在于,他头一个提出了全民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要培养人们去适应传统的世界”。也就是说,一个人受过教育没有,不是看他按照老祖宗传下来的清规戒律做好了没有,而是看他的自我决定能力培养出来没有。另外,我们现在干什么事情都很功利,不仅教师教书,而且学生学习都很功利,首先要看学的这门专业将来能不能赚钱。而费希特认为:“教育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的,甚至不是首先要去传播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
也就是说,任何人实际上都有力量,只不过这个人的力量在他的体内沉睡着做老师的人就是要去唤醒学生体内还在沉睡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学生需要鼓励的真正原因。而现在我们不少的中学中,实行一种很可怕的排名制一旦“你成绩不好,你就给我坐到最后一排去!”这完全违背教育原则,因为位成绩没有跟上的学生实际上最需要教师的关爱,恰恰应该坐到第一排来,这才是教育。
可现在我们不少中学教师可不这么想,因为他们心里渗透着一种对学习不好的学生的仇恨:“你成绩不好,害得班上的升学率下降了,也就害得我这个当教师的人年终的奖金下降了,所以你给我滚到最后排去!”这哪还是什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简直就是扼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费希特还继续谈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他们的自我性、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还无法预料到的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教育是全民族的事,要教育的是整个民族。”这种思想是费希特头一个提出来的。
被后人视为“德国教育之父”的洪堡,提出了“和谐发展论”的观点。他认为“教育是个人状况全面和谐的发展,是人的个性、特性的一种整体发展。教育是一个人一辈子都不可能完成的过程,教育是人的自身目的,也是人的最高价值体现”。这位“现代化大学的奠基人”于年9月29日宣告了柏林大学的诞生,并提出了著名的“洪堡大学三原则”,即“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与此同时,他还呼喊出“为科学而生活!”的口号,而这句口号立即成为了柏林大学的校训。
想想今天中国的大学,在我看来,不是“为科学而生活”,而是“为了生活而科学”,这就是差距!更为重要的是,洪堡还给出了现代世界中的科学定义,这就是著名的“洪堡科学五原则”。让我们来看看洪堡是怎样论述“什么是科学”这个问题的。洪堡原则的第一条是:“科学是某种还没有完全得出结论的东西,没有被完全发现、完全找到的东西。它取决于对真理和知识永无止境的探求过程,取决于研究、创造性以及自我行动原则上的不断反思。”由此可见,如果誰对你说,“这就是最后的结论!”那么,他就是在有意或无意地向你散布神学观点,而不是科学观点。
第二条是:“科学是一个整体,每一个专业都是对生活现实的反思,对世界的反思,对人行为准则的反思。唯有通过研究、综合与反思,科学才能与苍白的手工业真正区别开来。”由此,我也想到今天我们国家学术界中那些造假的人。那些人实际上并没有进行什么反思,没有搞什么研究,而是干了一件“剪刀加浆糊”的事,现在更高级了,干的是“鼠标加复印机”的勾当总而言之,不过在干一种“苍白的手工业”,而不是在搞科学研究。第三条是:“科学首先有它的自我目的。至于科学的实用性,其重要意义仅仅处于第二位。当然,对真理进行的这种目标自由式的探求,恰恰可能导致最为重要的实用性知识,并能服务于社会。”这里谈论的实际上就是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关系,洪堡看得很清楚:基础科学只提出并解决它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为了应用而去发展的,但他也并没有否定科学的实用性,而是告诉大家科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第四条是:“科学是与高等院校联系在一起的,唯有通过对学术的研究、与科学打交道、对整体世界的反思,才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因此他认为,“大学生要学的不是材料本身,而是对材料的理解。唯有这样,才能形成他独立的判断力和个性,然后,他才能达到自由、技艺、力量的境界”。第五条是:“高等院校的生存条件是‘孤寂’与“自由’”,也就是“坐冷板凳”和“学术自由”。如果没有这两条,它就不是一所高校。“国家必须保护科学的自由。在科学中永无权威可言。”
洪堡的这五条原则写在一份关于柏林大学建校原则的备忘录上。威廉三世看了以后非常满意,同时在洪堡备忘录上写下了这样一段可以流芳千古的至理名言:“大学是科学工作者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一位封建君主竟能有如此的气魄与气度,实在是难能可贵!在当今中国,对于理科、工科这类自然科学学科来说,由于它们特有的国际性,应该说,已没什么禁区了。但是对于我们人文社会科学来说,有很多问题都是犯忌的,学术探讨的自由度仍然相当有限。中国究竟何时才能彻底做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呢?我想,可能还要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好了,小编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感谢您的阅读,喜欢的话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920.html